分享

清朝军队到底比日军差在哪里, 甲午才会输得一败涂地?

 前度施郎款款归 2017-09-21

文/葛玉

甲午之战,大清帝国败于“东洋弹丸小国”,其拙劣的表现着实令世界震惊。中国成为西方各国瓜分的重点对象,外交局势愈加恶劣。日本则迅速崛起,逐步进入强国之列。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作为中国主力军队的淮军一败涂地,致使战局陷入无法弥补的被动局面。

淮军

李鸿章早年由于过多地接触西方技术,十分重视坚船利炮。在洋务运动期间花费大量的钱财来改善淮军的武器装备,但对如何培养淮军官兵的精神和意志却很少花心思,并没有像湘军那样较高的要求道义和忠义,凝聚力很差,缺乏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淮军很大程度上是靠着火器来撑场面,却做不到战时各部之间的相互增援,各自为战的结果就是被日军集中优势兵力逐各击破。

淮军领袖李鸿章

另外,训练流于形式的问题不止发生在淮军身上,清军各军队皆有此问题,平时军事训练用于应付上级检查,导致军队和平时期看似强大,战时却是另一番情形。而且淮军吃空饷的现象极其严重,很多部队临战前才开始匆忙招兵,其战斗和表现力可想而知。

而在同一时代,日本陆军已经全面推行义务兵制,普及军事院校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参谋部制度,全面实现了训练、制度、装备、战术的近代化。除去守卫本土的部队外,日本陆军的机动兵力编为7个野战师团,兵力123047人,甲午战争中几乎全部投入中国战场作战。日军战时兵团称为“军”,通常由两个野战师团为主组成,总兵力三万人以上,由此可见,日军每个作战兵团的兵力都要超过清政府全国精锐机动陆军兵力的总和。

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大本营

在近代化陆军兵力上不敌日本的同时,军队的作战能力相比起日军,差距更大。包括精锐的北洋淮军在内,清军的勇营部队沿用的是明代戚家军的制度,最大的建制单位仅为“营”(步兵一营人数400—800人,骑兵和炮兵一营人数100—300人),又没有近代化的司令部指挥系统,战时大兵团指挥极易出现混乱和失控。至于近代化的后勤供应、医疗卫生,更是闻所未闻的天方夜谭。

如果说北洋海军虽然硬件战力不如日本,多少还有训练出色的优势外,陆军则连这个优势也不具备,兵力、战力都不及日本,白白背负了百万雄师的虚名,充其量不过是一支兵力弱小、装备了西式武器,但是仍停留在中古状态的军队。其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亦是无可避免。

参考文献

1、陈悦《沉没的甲午》,凤凰出版社,2010年

2、杨岸昭《论甲午战争中清日陆军鏖战平壤》,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张礼恒《甲午战争前朝鲜人眼中的日本陆军——以1881年“朝士视察团”的记录为中心》,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