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一直南去,出城后,右边形成一条南长街,南长街的北段,以及旁边的古运河沿岸一带,已经开发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而南长街的南段及沿河基本还保留着原来无锡的一些老城的风貌,游人一般是不会走到这里去的。 还是一年前的一个晴朗的寒冬之日,天是那样的蓝,在无锡不是经常能看到的。去了古运河边走走,拍了一些古运河南段岸边的老屋、老街。无锡也在大搞建设,高层建筑难免出现在老屋的背后,因此也尽量避免。试试用黑白片处理。 走在这样的老街上、河岸边,仿佛回到了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个岁月。 1、先来一张拍摄时的彩照,蓝天的辉映下,河水显得也是深蓝色的了。远处北面是城中心,高楼就显现了。 2、这里是与古运河平行的南长街的南端,路面的石块路是南长街改造后铺设的。 3、古运河对岸,郁浓的香樟树下,一个凉亭。 4、古运河的一个河汊。 5、对岸的屋子上写着“大窑路社居委”,这样的房屋作为一个社区的办公地方,已属较寒酸的了。沿河晒着一连串的被子。 大窑路,因这一带有一批烧城墙用砖的古窑而得名,现在还留存少量古窑。 6、7、一座跨越河汊的双曲拱桥,那是1964年当时的无锡县造桥工人创造的一种新型拱桥。 8、南长街上的一幢老屋,虽然墙体斑驳陈旧,但是假三层的坡顶、屋顶的烟囱、带有拱形窗楣的木窗,都显露出当年的辉煌。 9、古运河中一艘很老式的船驶来,像是清洁河面的。 10、河边的凉亭里,两位老人在晒太阳聊天。 11、12、河对岸的两层楼老屋,二楼的木板外墙、木窗,已是非常陈旧,但是窗前、屋檐下挂着的腌肉、自制的香肠,告知这里还是居民的家。
13、八十年代曾经热闹一阵的舞厅,如今是人去楼空,一副败落景象。 14、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供销社烟草批发部,成了旧家具店。 15、这里原来有一家丝织厂,在工厂出城的浪潮中,只剩下了一个经营服务部的门面,也是作他用了。 16、老楼下的眼镜店看来还在营业中,而隔壁的饮食公司早就闭门了,只是这块牌子还挂着。 17、这一段的南长街南段,靠河的一边是没有房子的。这艘船看来是外地过来停泊在河边的,船上的设施好与差,也看得出船主的运输收入多与少。
18、这一段的老街上,大多的原来店铺卷帘门关闭着,偶尔开着的一家卖一些简单的家具。
19、一间间老屋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20、前面又是一个河汊,那里是一条伯渎港,可以一直通向无锡东南的梅村镇。 21、这里的沿河房屋是已经修缮过的,靠河边停泊着游舫,还有一艘消防艇,还是当年我经手的那艘。 22、转一个位置,看到一座单拱桥,就是架设于伯渎港上的伯渎桥。 泰伯定都梅里(即今之梅村)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泰伯开凿泰伯渎,俗称伯渎港,那座桥称为伯渎桥,人民世受其利。泰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周灭商后,仲雍孙周章被周王朝封为吴国君(子爵),列为诸侯。后人尊奉泰伯为吴国及吴姓的始祖。 伯渎桥始建于清末,是由地方窑业、茶楼业主等捐款建造。伯渎河顺流向东直抵梅村泰伯庙。《锡山志》有云:“泰伯渎,运河之支也,于清宁桥南入口,有桥跨其上,名伯渎桥。”《梅里志》 伯渎原建木板桥,后人改用石板平铺。桥形别具一格。砌桥需要大量砖头,就在南岸建窑,就地取材,后发展成一批著名的窑群。现在的伯渎桥建于民国时期。 23、最出名的就是清名桥了。
24、清名桥是一座古代石拱桥,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东西向横跨于古运河之上。 清名桥全长43米,高7.4米,宽5米,是无锡市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石拱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在无锡城南门外三里。桥初名清宁桥,清道光年间为避道光皇帝宁之讳改名清名桥。咸丰十年(1860年)在庚申之劫中被毁,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86年,清名桥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清名桥及沿河建筑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5、清名桥桥堍的这幢楼叫清和楼,也是百年老店了,不过这已是修缮过后的建筑。 26、古运河及南长街的南段,到清名桥时就可说走完了,再往北就是已开发了的步行街区。从南禅寺出发的游艇到清名桥这里也就是走了主要航段,或者会去伯渎港方向,也有到大窑路旁的窑群博物馆结束返回。 27、最后还是以彩照结束这段城南旧事吧。 过年了,祝福各位新春愉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