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爱济世,上海滩最老医院-仁济医院

 万宝全书 2017-09-22

图1:1846-1861年间,中国医院(Chinese Hospital),又称雒氏诊所

图2:首任院长洛克哈脱(左);谈文卜(右)

图3:仁济医馆于1874年建造的男病房

1839年,受基督教伦敦布道会派遣,英国人威廉·洛克哈脱(William Lockhart 1811~1896)抵达澳门,并在当地学习汉语,之后又去香港、广州、定海等地传教和看病施药。次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洛克哈脱在舟山入伍当军医,1843年11月抵沪。洛克哈脱早年习医于伦敦盖氏医院,擅外科,兼精眼科,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一到上海,洛克哈脱就与先前来沪的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年)商谈开办医院事宜。1944年2月,在老城厢大东门外,洛克哈脱创办了西医馆,名“中国医院”(Chinese Hospital),俗称“华人医院”,又称雒氏诊所(图2左。洛克哈脱的中文名字是雒魏林)。

“中国医院”初创时,因经费短缺,仅在大东门外租赁一所民房为医馆临时用房。1844年10月医馆迁至小南门外另一幢较宽敞的住宅内,能容20人住院治疗。洛克哈脱医术高明,且待人宽厚,开院初期闻名而来的病家日益增多,截止1845年底,累计达19000人次。随着病患不断增多,原有院房已不敷使用,另加租界内侨民就医便利之考量,洛克哈脱遂用行医所得200块银元,在山东路与石路(今山东中路与福建中路)间买下一块约5亩半地,再募集社会资金,于次年7月建成一座飞檐翘角的中式四合院,作诊所用房(图1)。此时医院成立了董事会,洛克哈脱被推选为首任院长,后主持院务长达14年。行医间隙,洛克哈脱还常开设粥厂施粥救济灾民。

1857年,洛克哈脱回国休假,并将院务托给好友霍布逊主持。一年之后,霍布逊因健康状况(脑中风)辞去院长之职,由圣公会牧师顾惠廉和詹姆斯·汉特森医生先后继任。

图4:雷士德(左);巴帕德森院长(右)

图5:仁济医馆清单,《上海新报》1871年3月23日 [0002版]

图6:仁济医馆1907年建造的女病房

图7:民国2年(1913年),山东路麦家圈仁济医院位置

图8:1924年12月17日 [010版],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4-1951)报道仁济医馆收到万国体育会和钟文耀(Chung Mun-yew)的朋友之捐款

图9:1932年,仁济医院(雷士德中国医院)外景

图10:1939年行路图,山东路145号,仁济医院

图11: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上海仁济医院高级护士狄多加的毕业证书

图12:1945届仁济护校毕业照

图13:外国护士长指导中国护士开展工作

1862年,“中国医院”将位于山东路、福建路间的院址出售,另在麦家圈(图7、10,今山东中路福州路至广东路段)西侧,基督教天安堂旁,购入2亩多地基,建造一幢西式房屋作新馆舍,改称“仁济医馆”(图5),取“仁爱济世”之义。俗称“山东路医院”或“麦家圈医院”。新医馆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门诊部与病房有遮廊天桥相连。1894年,仁济医馆租用基督教会房屋开设拥有40张床位的女病房,由海莉任护士长。是年,海莉护士长以女病房为基地,开始培训中国女护士(图13),并于1914年创办仁济护士学校(图11、12),为上海近代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4年,伦敦教会委派谈文卜医生主持仁济医馆(图2右)。谈文卜院长甫上任就医院发展经费,聘请华商名流为名誉董事,说服这些富豪慷慨捐款(图8)。至1920年代初,医馆已拥有病房床位达200张,设内、外、妇、儿4科,并从欧洲引进X光机,为沪上首家将X光机用于临床诊疗的西医院。同时,仁济医馆一改创办以来达60年的免费惯例,开设向病人酌情收取医药费,贫困患者除外。1926年,谈文卜在一次高尔夫球赛中,突发疾病去世,享年64岁。他任院长达22年,是仁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院长。

图14:1933年的仁济医院大病房

图15:仁济医院病房一角

图16:雷士德捐赠建造的仁济医院大楼

图17:颜惠庆(1877-1950)。1946年,任仁济医院董事会董事长

图18:1997年,仁济医综合楼福州路山东中路口侧外貌

说起仁济医院历史,有一人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旅沪英籍建筑师、慈善家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年-1926)。早在1873年,雷士德就参与仁济医馆增建院舍的设计。1924年,84岁高龄的雷士德捐赠100万银两,作仁济改建之费用,还另捐4处房产,将租金收入用作医院日常开销,以及救济贫困病人之用。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仙逝,仁济时任院长巴帕德森(图4右)遵其遗愿,拆房购地,在山东路原址开始建造医院新楼。1932年元旦,仁济新楼落成(图9、10),改名仁济医院,英文名前冠以“Lester”(Lester Chinese Hospital,雷士德中国医院),以纪念捐建仁济医院的雷士德先生。

1942年9月,日军占领租界后,对仁济医院实施“军管”,医院四周架设铁丝网,包括医师、技师、护士在内的所有英籍职员被关进“敌侨”集中营。日本同仁会接管医院,更名为“同仁会上海诊疗班第二医院”。1946年5月,仁济医院改为中英合办,有16位华董、9位英董组成董事会,推选颜惠庆为董事长(图17),陈邦典为院长。1950年颜惠庆逝世后不久,陈邦典辞去院长,由其弟陈邦宪继任。1951年1月,医院董事会接受外籍董事辞职,并取消了不在中国的外籍董事资格,与英国教会彻底脱钩。1954年起,先后由曹裕丰、王森、黄铭新、欧阳仁荣、李学敏、范关荣、朱明德出任院长。1966年10月,院名一度改为“工农兵医院”,后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1984年12月恢复原名至今(图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