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写出好故事,看这本书就对了

 冬天惠铃 2017-09-22

你一定记得被一个好故事吸引的感觉:目光紧紧跟随人物的一举一动,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欲罢不能。谁要敢这时候打断你,把你从故事里拉出来,你就要跟他急眼!

我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动物,什么训诫、教导、劝说、指引……全不如直接听一个故事。而好故事当得起这样的魔力,将人带入梦境,经历一番冒险,又安然无恙地脱身。或许你好奇过这背后的玄机,想要一探究竟;或许你也想获得这样的魔力,让人无法抗拒。

而这本书则手把手、一步步,将写出好故事的奥妙倾囊相授,从立意到结构,从人物到情节,从初稿到修订——明白晓畅,务实有效。

《这样写出好故事》
《这样写出好故事》

读完后,你或许会和我一样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将书上的点子付诸实践,亲手创作一部小说。

特色:授人以鱼,授人以渔

我陆续读过一些小说写作教材书,它们也在各种各样的方面给予我教益,但从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一样,给出了如此简单、明了、务实、不参水的干货。

作者在书中说,大家的时间宝贵,我会尽量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简单明了的行动方法,少灌水少讲鸡汤。而这本书确实做到了。

小说创作的全过程被捋了一遍,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情节的必要性和分析方法讲起,然后按照小说构思的顺序:故事点子、开头、中段、结尾、场景,以开头提出的“三幕结构”为统摄,把写作方法、这样做的原因一一分析。最后进一步讲解情节写作技巧:如何写出复杂的情节、如何编排和修改情节、如何发展角色性格。

不但提供了写作过程中若干种问题出现时可能的解决办法,也提供了分析作品、积累素材、编排和创造情节人物的方法,如何做笔记,如何分析和巧妙借鉴(不是抄袭)他人的情节,如何把案头所有你喜欢的小说都变成你的老师。

授人以鱼,并授人以渔。可以说,这一本书中所涵盖的关于写小说的真知灼见和实用指导,能够让小说写作者受益终生。


体系:分析与构建小说的技术

本书最实用的莫过于小说结构分析与搭建方法:LOCK系统三幕结构。这套观点来自戏剧的惯用结构,但用它来解读目标小说却意外地有效。

更重要的是,它也能够用来搭建你的小说结构。

LOCK系统指的是:主角(Lead)、目标(Objective)、冲突(Confrontation)和冲击结尾(Knockout)。

  • 小说情节围绕着主角展开,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他身上寄托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 如果主角有一个目标,他的命运就立刻变得扣人心弦,因为读者迫切想要知道:“主角最后成功了吗?”

  • 虽然有了目标,但如果主角一路日天日地日空气,狂虐所有人抵达终点,读者也会很不满意:太顺利了,一点看头也没有,廉价。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平就在于阻碍与反击。冲突设置是非常考验作家功力的环节,好的作品,无一不是给主角设了个看似根本解不开的套,然后又用巧妙的方式解开这个套。我们看的超级英雄电影,探案电影,几乎全是这样的套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最后的结尾则是有力的收束,给读者一个冲击或者余韵。

以我读过的一本校园爱情小说为例:

  • 开头,三十岁的女演员重生回到十五岁,正好在考场上醒来。这个开头不可谓不吸引人,女主角的背景故事也颇耐人寻味,但我还是看了十分之一就弃了;
  • 几万字过去了,还纠缠在同一个场景里。男女主角互有好感,女主角却对谈恋爱有点兴趣缺缺,我产生了强烈的莫名其妙感:所以这个故事到底想讲什么?既没有冲突也没有目标,读者也对故事如何发展没有任何预期,越看就越困。
  • 反过来,像《诛仙》《凡人修仙传》这样的小说为什么极度火爆?正是因为它有清晰的任务系统,读者很快就对情节的后续方向有所预期,就算不知道男主角以何种方式变成牛人,但总之我们知道他要变成牛人,很自然就对他是否会成功、如何成功产生好奇。

三幕结构指的是:开头、中段、结尾。

同时,还有扰乱事件和两扇门:前者出现在开头,让主角的平静生活被打乱,预示着有事情要发生,快速进入节奏——这正是读者所渴望的,毕竟如果没有点事情发生,还有什么看头呢?(一些文学作品和实验性质的小说除外)

后者分别出现在进入中段和进入结尾的节点,这两扇门的作用是推动主角不可避免地走向小说结尾。

我们常见的许多小说硬伤,大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

  • 小说“剧情太假”,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推动主角不可避免地进入结尾的力量不够强,也就是“两扇门”不过硬。如果主角不经历冲突也能到达结尾,那为什么还要折腾呢?好的作家能让读者看到无可奈何甚至惊心动魄,而不好的作家则强扭故事,失去了读者的信任。

  • 看到一半觉得昏昏欲睡,看不下去、不想看了,这就很有可能是作品没有集中力量发掘主线情节的缘故。主角需要激励,读者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伏笔、没有与主角共振达到的投入感、情节没有给观众设定明确的目标,就会令人产生疑惑“这关我啥事?我为什么要关心?”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除此以外,本书还贡献了大量帮助你写出好小说的金点子。我尝试用书中的办法分析这两周看过的所有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无一不是惊喜。感觉好像终于抓住了飘忽不定的金探子。

也无需太过担心情节拖沓沉闷、写不出情节、人物刻板、对话僵硬,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作了探讨。

理念:写小说,可以学会!

作者詹姆斯·贝尔出过20多部畅销小说,被赞为“悬疑大师”。他走上小说家之路的过程颇波折:二十来岁的时候,他深信写小说无法学会,而自己显然没天分,就此放弃梦想,当了律师。三十四岁时,他看到了一篇采访,一个在车祸中死里逃生的律师说,面对死亡时,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没有实现当作家的毕生心愿。这个故事打动了贝尔(也一定能打动所有心中埋藏着作家梦的人们),于是他决定认真对待写作,而后真的就学会了写作。


我也曾深信:作家是天生的。

中文系7年,我读了几百本文学名著,学习了几千年的文学史,了解了文字、语言、语法、历史、思潮和文学家的生平,也了解了情节、结构、角色、作品细读、赏析、评论、学术论文写作……我了解了什么是好作品,也了解了关于好作品的许多细节。

但我还是不明白好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

中文系的理念是这样的:我们只培养优秀的评论家,而不是优秀的作家。想成为作家,却来中文系,你是走错地方了。

更要命的是,无论是学界也好,作家自己也好,我们都不相信写小说可以被学习。小说家们仿佛都是被缪斯金手指随意点中的命定之人,是以一种超越凡人理解的方式在创作,像我们这样毫无天才、脑袋空空、写出一篇作品自己都看不下去的人,根本没有希望成为小说家。

在中文系7年之后,我反而更坚定了——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材料。因为我没有天才,写作的时候不会经常涌现醍醐灌顶的感觉,生动的人物和情节也不会自然而然就流到我的笔下来。我完蛋了,我这辈子都不会成为小说家的。

带着这样沮丧的情绪我离开了大学。

后来我知道了这个词:创意写作。它在国外早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

我才知道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写小说原来是可以学习的。

本书秉承的也正是这样的理念。被创作谎言耽误过的贝尔,想要告诉所有立志写小说的人:你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写小说!

当小说写作被拆解成一个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实在的方法,当情节、结构可以用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分析——写出好故事也就不再神秘。

如果你正在为写小说困扰,一定要读。

如果你没想过写小说,也可以读一读:说不定你会从此爱上写小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