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8季〗跟着《列夫·托尔斯泰》学写作

 冬天惠铃 2017-09-22

图片发自简书App


      跟着《列夫·托尔斯泰》学习写作

《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在人教版教材里,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我一直不大喜欢它,尽管教过好几次这篇文章,但都是稀里糊涂地应付了事,没有作为重点课文,没想到,这次新编的统编教材再次入选这篇文章,看来,这篇文章不可小觑。

于是,我打算静下心来细心研读一下文本,这一细读,才发现,这么多年真是糟蹋了这篇精品文章。越读越喜欢,越读越爱。这篇文章真的是不可多得的描写人物的范本!

我们都知道,写一个人几千字不难,写一个人的外貌几千字就困难了。关键是,仅仅描写一个人的头部就可以写到几千字,这就不得不让人惊讶了。

因此,导入这篇课文时我就跟学生作了这样的交流:

“孩子们,如果让你们用几百字写一个人,难吗?”我提出第一个问题。

“不难!”学生回答很利索。

“如果用几百字,写一个人的外貌,难吗?”我再次增加难度。

“有点困难。”学生面露难色。

“如果用几百字写一个人的头部呢,难吗?”我紧追不舍。

“做不到。最多几十字就不错了。”学生已经不能接受了。

“如果用几百字写一个人的眼睛呢?”问题再增高度。

“那肯定不可能!”学生这次回答得斩钉截铁。

“可是,有一位作家写一个人的头部却写了三千多字,仅仅眼睛就写了一千多字。这个神奇吗?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啊!!!?不会吧?”学生的嘴巴张得像瓢一样。

“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俄国作家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看看这位作家有怎样的魔法,才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蓄势达到高峰,学生的胃口都被吊起来了,兴趣提上来了,我顺势导入新课。

学生迫不及待走进了文本,边读边感叹。

孩子们看完了。

“你们找到作者的魔法了吗?再仔细研读一下,准备交流。”

生1:我发现作者写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除了实写托尔斯泰的外貌,还加上了许多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比如文中这几句话“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也就是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所以描写生动了,字数也凑多了(学生哄堂大笑)。

生2:我发现作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善于运用修辞,比如“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使描写生动,也把字数变多了。

......

学生很善于发现,并且从文中找出来很多例证。最后总结出,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得如此精彩,是因为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了人物的风骨,即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还有作者善于运用一些新奇的比喻,让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我顺势写出“虚实结合”“善用修辞”关键词语,以便引导学生的写作。

在读到“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这一部分时,我突发奇想,找一位同学扮演列夫·托尔斯泰,把这一情节表演出来,岂不更好?看到邢沛哲同学似有困意,打算给他提提神,让他到前台表演。

这一决定,似乎出乎邢沛哲同学的意料,很不情愿的走到台前,扭扭捏捏、局促不安,就是小跑不起来。我顺势让学生观察邢沛哲的动作、神态,准备写作。

然后,我说“邢沛哲同学,你可以回去了!”

没想到这句话一出口,邢沛哲同学就“步子轻快”“一路小跑”“微笑”着回到了座位。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他居然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这一表演任务。

全班同学掌声雷动。

接着,孩子们的精彩随笔也出来了,将在下期和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