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写作误区及教学对策

 liubaoliang 2012-12-30

我参加了201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担任了作文阅卷小组组长。本着遵守阅卷纪律、有益教学的原则撰写了本文,希望对明年作文教学和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组。

一、写作误区

(一)内容方面

【审题误区】

山东省今年的作文是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太大,给考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尽管审题难度不大,但有限制,有区分度。这个题目看似空泛,但内涵较深,需要考生仔细审题。大部分同学能够仔细审题,但为数不少的考生吃了审题不严谨周密的亏。主要表现在:

1. 审题肤浅。很显然,这个题目讲的是“这个世界”和“我”的关系。有的考生只在话题的表面做文章,而忽视对话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细致的辩证分析,未能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出现堆砌材料、泛泛而谈的毛病。

2.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考生要明确“这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中重要语素“世界” “你”和“需要”具有特定的内涵。“你”可实可虚,可以是单个的人或某一群体,可以指人之外的其他事物,一种精神,是一种信念;“这世界”强调了社会的时代性和当下性,有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时代的倾向;“需要”连接两个重要语素,是“世界”发出的,是“世界”的表达,写作中一定要谈及。部分同学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有的同学作文时代性不强;有的作文文中“你”繁冗,简单罗列,导致中心不明确;有的全文很少谈及为什么“需要”。

【立意误区】

1.主题不集中、中心不明确。有些考生作文贪多求全,“你”定位不明确,不集中在某一主题上,中途转向另一主题,从而使已经确立的中心不能贯穿始终,如有的考生多个“人”多种“精神”罗列,没有内在逻辑顺序。如:一篇文章写到了陶渊明的隐居、蔡元培创新的教育思想、李娜的力度、李连杰的壹基金等等,结尾就一句“淡泊宁静!”。这样的文章读者也理不出头绪,如坠云雾,不知所云,自然难以取悦阅卷老师。又有些考生选取书信体写作,仍旧持平日给朋友、同学写信的态度,信马由缰,想到那些到哪,忘记了考场作文有题目和要求等的限制,写出的文章主旨模糊,结构松散,自然不会是上乘之作。

2.支离破碎,偏离题目。少数考生作文全文强调某种精神,但不讲“你”,不讲“世界”,最后只贴标签式的来一句“这世界需要你”。

【材料运用误区】

1.材料雷同。材料都是似曾相识,讲诚信就是海尔集团,讲勤奋就是爱因斯坦,讲奉献就是钱学森,讲身残志坚就是史铁生、刘伟,虽然也不排除这些事例的典型性,但文章少了一点新鲜气息。

2.无“材”可用,内容单薄。一部分考生平时不注意素材的积累,到考场上,搜肠刮肚找不出像样的材料,写议论文论据不充分,写记叙文没有明确人物事件。文章内容空洞单薄,自然表达不出深刻的主题。

3.缺乏对材料的点化。很多同学只是简单堆砌素材,不注意概括材料,实现材料与题目的勾连。

(二)表达方面

【文体及结构误区】

1.文体杂论,半叙半议。有些考生作文文体不规范,作文一半是叙述一半是议论,造成问题混杂,非驴非马,这是文体写作之大忌。还有些考生“夹叙夹议”时“议论”与“叙述”相割裂,两者格格不入,议论不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自然升华,显得既生硬又多余。更甚者用“观点加故事”的模式,造成严重的文体不分。

2.记叙文内容干瘪,表达平淡。一篇叙事文如果叙事不完整,人物描写不鲜明,既无环境渲染又无细节刻画,就如同十分呆板的讲述一个故事一样,自然无法吸引阅卷老师。

3.议论文不善于说理。有些同学写议论文不懂得按一定的顺序说理,写作时只知罗列材料,将各方面的内容杂糅在一起,会给人面目不清的印象;有的同学认为摆事实就是讲道理,或者把摆事实和讲道理对立起来,甚至只以事实作为立论的根据,形成“观点套例子”的简单化模式,即使说了一些道理也是蜻蜓点水,苍白无力;另外有些考生在举出事例后,不会紧扣观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文章结构显得松懒,内容有拼凑之嫌。

4.书信体格式不规范,流露硬伤。书信体作文需要掌握书信体的规范,如第一行顶格写称呼,后面用冒号,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后面空两格写祝语,下面靠右落款。有些同学不熟悉这些规格要求,随意行文,无称呼或无落款,或是不知道顶格、空格的规定,文章就会出现硬伤,不会拿高分。

5. 开头结尾、运用题记和小标题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开头洋洋洒洒,到结尾却无语可说,草草几句收尾。有的爱在结尾处抒几句情,喊几句空洞的口号,也不看是否与整篇文章的主题、风格、情调一致不一致,给人以一种空抒情或唱高调的印象。有的题记繁琐,或内容与主体情调不协调,或形式与整篇文章的风格不统一。

【语言运用误区】

1.语言贫乏,词不达意。有些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词汇,更无锤炼词语的习惯,到写作时,词汇贫乏,用词不当,语言粗糙;也有些同学爱用一些生涩的词语,词语不规范。有的同学一篇文章全用整句,语言呆板,单调,甚至有些做作;有的只用散句,影响了语言的气势,显得杂乱无章。

2.堆砌辞藻,内容空洞。而有的考生为了追求“文采”,在文中一味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而忽视内容的表达,造成了文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引用错误,弄巧成拙。有些考生将把握不太准确的诗词、名言等,运用在开篇,出现了常规性的错误。

4.运用修辞似是而非,游离于主题之外。有些考生喜欢运用修辞手法开篇,但未能紧扣文章的中心主旨,貌合神离,把文章引向歧途。

    (三)创新方面

     1.很多文章缺乏深刻性,看问题停留在表面,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的审察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经由形式洞察内涵。具体的说,这类作文对“需要什么”明确,对“需要”的原因根由未作深入探讨;绝大部分考生文中没有具体的对“需要”的回应、构想和回答。总之,这类作文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类问题,而不能涉及到“为什么”“怎么办”这一类比较深入的问题,立意流于肤浅。

2.材料不够新颖独特,材料挖掘的不够好。不少同学仅仅限于罗列生活现象,对生活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入剖析,在举出事例后,不会紧扣观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低幼化倾向严重。

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打动人,感情是重要因素之一。这次作文,部分同学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存在着颓废消极的情绪、虚假苍白的感情和“假大空”的文风以及“仿套抄”的取巧行为。

二、教学策略

1.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下手,构建成一套完整、有序、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性阅读为主线,没有明确作文训练的具体要求,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材料与作文训练体系,各单元作文训练之间又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体现不出具体而恰当的目标,作文教学无“序”可循,没有梯度,作文教学和训练呈现出盲目性、无序性、随意性、低效性:布置作文无目标、没有梯度。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亦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教师批改没有重点,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教师批改作文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结果什么都没解决。这些因素造成写作教学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学生写作缺乏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

所以,急需构建成一套完整、有序、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并编制出实施细则。要建立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的有效序列。高三按照高考大纲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以高考标准训练综合写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应试能力。做好 “四个巩固”。

1)审题立意的巩固训练。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在高考作文“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大评分等级中,题意的确立是否符合命题意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阅卷中称之为“决定项”),它决定着考生作文的总得分。因此,要加强对审题立意的巩固训练。

2)材料运用能力的巩固训练。积累写作素材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广泛积累写作素材,贮满作文素材的“百宝箱”。更重要的是,还要灵活运用所积累的材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要学会“一材多用”“一题多材”的素材积累梳理和运用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通过“超量”阅读加强储备,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汲取写作素材。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类梳理,既能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又能从一则材料中生发、概括出若干话题或主题。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我们在写作时才能易于活用素材。

3)优化文章结构的巩固训练。老师的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长处选定文体,并精选出若干篇与所选问题相似的高考满分作文(考场作文有其不同于名家名篇的特殊性),对其“剖析麻雀”,掌握其结构规律(应具体到怎样点题,怎样解题,何时详,何时略,何时何种性质的材料,首尾如何照应,以及如何运用修辞等),然后进行结构的对应性训练。

4)语言文采的巩固训练。任何文学样式都是运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运用好,才能赋予文章以形象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对于高考作文来说,语言是否有文采是能否吸引阅卷老师的第一要素。新课标考试大纲“发展等级”一项中明确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做到: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在今年我省的优秀作文来看,有“质朴之作”,还有“文采飞扬”之文,有另类的“小品文”、有“嬉笑怒骂”的杂文等等。如今的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无论是质朴之作还是文采飞扬之文,放到阅卷点来都不被埋没。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思维特点、知识储备或写作文题来展现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我们的文章既可以不施脂粉,素服淡妆,也可以华装浓抹,艳若天人。

 2、语文教师更要从生活中多提炼作文资源,拓展阅读面,加强阅读训练,加强作文指导,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加大作文发展等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亮点意识,每周一次的限时作文强化学生的写作情绪,达到见纸能写,一写就好,在深刻、文采、创新上下功夫。

3、在语言方面,倡导“华美”和“质朴”这两种语言风格。

任何文学样式都是运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运用好,才能赋予文章以形象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对于学生习作和考场作文来说,语言是否有文采和神韵是能否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

美人还需华裳,让笔下文采飞扬。文辞华美,光彩照人,又不失于夸饰堆砌,丽而不淫,美而不艳,是一种美。诚然,我们在所谓高考满分作文中经常看到一些堆砌辞藻,滥用修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翡翠文”;但绝大部分高考满分作文是有很高文学造诣的。一线的语文老师千万不要矫枉过正,对这类文章一棍子打死,“言之无文,难得青睐”,我们干嘛不让学生笔下文采飞扬?

真情自然流淌,让文风返璞归真。古人说:“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老舍先生也说:“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楚的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语言朴实、自然、简洁,更是一种美。笔者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工作,觉的最打动阅卷老师的,给我们“视觉震撼的”,往往是一些言之有物,富有真情实感,文风平实,但细节感人的作文。但这类作文确实很少,真是凤毛麟角。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必刻意追求所谓文字华美,要倡导朴实的文风,因为平实朴素才是好文章发展的方向。

欲把文章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今年各省市公布的优秀作文来看,有“质朴之作”,还有“文采飞扬”之文,有另类的“小品文”、有“嬉笑怒骂”的杂文等等。如今的阅卷老师的审美取向越来越趋于多元,无论是质朴之作还是文采飞扬之文,放到阅卷点来都不被埋没。写作语言大体上有“华”和“朴”两类。“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美。”佳辞丽句,铺采摛文,有绝妙的风致,足使文章摇曳多姿,通篇为之生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质朴的语言,返璞归真,没有刀斧之痕,能使文章精彩纷呈,打动人心。这样看来,行文华美是文采,文风朴实却极具神韵。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思维特点、知识储备或写作文题来展现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我们的文章既可以不施脂粉,素服淡妆,也可以华装浓抹,艳若天人。正所谓“欲把文章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