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水河古盐道

 jigucun 2017-09-22
 
 
 
千年的黄角树
 
 南关古客栈遗址
 
 古盐道旁的三官庙遗址
 
 南关盐号遗址
 

矗立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赤水河畔的黄桷树,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它繁茂的枝叶曾数百年来为过往盐商,背盐的挑夫遮阴避雨,古盐道旁的赤水卫南关村小街以因盐商、过客的往来而开满了商号、客栈、鸡毛小店,残存的老街青石板的路面上还依稀留下昔日背盐挑夫留下的拐耙子和运盐的驮马马蹄留下的印迹。

自古黔西北的生活用盐都是人背马驮从四川的自贡经叙永过赤水河至毕节古城、大方瓢井、打鼓新场(今金沙)几条古盐道销往威宁、织金、黔西、水城。南宋未年,朝廷在今威宁、黔西、毕节一带用四川运来的盐换取“水西马”,并制定“盐马贸易”法,规定食盐800斤换取一匹马。明朝初年毕节、赤水河、层台分别设卫,外来人口逐年增多,明朝廷为缓解食盐的供应,在毕节实行“纳米中盐”之制,允许盐高凭证自行贩运食盐,一时赤水河通往毕节的古盐道上蜀商日增。清朝雍正年间由于明未清初战乱的平息,黔西北出现了少有的太平盛世,毕节成了黔西北食盐的中转站,赤水河至毕节(七星关区)的古盐道上运盐的马帮络绎不绝。乾隆元年,朝廷在四川、贵州交界的交通要道设立永(宁)、仁(怀)、綦(江)、涪(陵)四大盐岸,允许盐商纳税后,可专门从四川运盐销往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的食盐由永岸(今叙永)专供、盐商有的专门运盐,有的专门销盐,运盐商从产地将盐运至永岸(今叙永)后,再由经销商沿雪山关、赤水河、高山铺、清水铺,金银山古盐道运至毕节,经毕节(七星关区)分销各地。清光绪三年,织金人丁宝桢任四川种总督,丁宝桢得知贵州人吃盐的困难,在盐的运销上施行新法,采用“官督、商运、商销”鼓励盐商贩运,进一步缓解毕节食盐供应紧张的状况。

一千多年来毕节的食盐就是靠人背马驮沿古盐道供应,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川滇东路的建成后,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才被马车、汽车所代替,千年的古盐道成了人们访古寻幽的去处。今天的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南关村民组的老街上古盐道两旁虽然没有昔日的繁华,但千年的黄桷树、木板房、四合院、三官庙旧址还是在讲诉着古盐道的辉煌。压题图为荒草中的古盐道


来源/毕节日报    作者/聂宗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