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赤水河航运开辟与川盐入黔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清代赤水河航运开辟与川盐入黔

赵永康[1]

    【内容提要】

    乾隆十年张广泗开通河道,赤水河分段通行牯牛船、鳅船和关刀船,自合江县城下的河口以达贵州毕节天鼓岩下,上、下物流剧增。仁岸川盐循此入黔,至二郎滩起岸剥运,陆行30重新装船上运茅村。沿线埠头市集相应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

赤水河  航道  张广泗  牯牛船  川盐入黔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大湾鱼洞乡大洞口,流过坡头镇和威信县的水田乡,至云、贵、川三省交界处“鸡鸣三省”的“三岔河”,一路向东,穿过贵州毕节、仁怀,金沙、习水和四川的叙永、古蔺诸县(市),在贵州省赤水市截角桠(大同河与赤水河汇口处)进入四川省合江县境,而在合江城下的石盘角汇入长江,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2万平方里。赤水河含沙量高,河水呈赤红色,两岸多悬崖峭壁,险滩急流,景色优美。茅台、郎酒”两大国家金奖名酒产于河上,是蜀中长江一级支流中至今还在通航、自然生态未遭严重破坏的唯一河流。

赤水河上无堤坝  船舶逍遥自在行

(习水县档案局袁永贵局长提供)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重点项目“古蔺通史”(项目编号:qyyjc1801号)阶段性成果。

[1]赵永康,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编审。

    早在先秦时期,古巴国去夜郎的商道,就是从赤水河口上行,经平夷(今叙永县赤水镇)至朱提(今云南昭通),以向夜郎和滇国。又可从此入鳛水河(小溪、高洞河)水道通以达于鄨邑(今贵州省遵义市西)。巴王因设关于赤水河之口,稽察货物、行人,收取商税,验符而后放行,称“巴苻关”。任乃强先生言:张仪、司马错伐楚取黔中地之役,实从“巴苻水”(赤水河)进军,其说云:

        周赧王七年(前308)即(秦)灭蜀后八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巴涪水”,今川黔间之赤水河。巴人由此进入南中,巴国时设巴符关稽核商旅,灭巴后置符县于此水口是也。符、涪同音,传者作字不同。司马错既倾全力浮江伐楚,不循江东下而转由巴涪水入取商于之地者,盖楚人亦倾全力以捍卫其盐泉,于州江(巴人对长江之别称)沿岸乘险扼守以拒之,舟师扼于明月、黄草、鸡鸣诸峡,不能至枳。故转巴涪水,取道鄨邑东向黔中。 

    苻关,即今合江县城“南关上”。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拜(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运输队)万余人,从巴苻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 便是从合江县城(苻关)溯赤水河进入贵州。

    解放后有人著书,说在鳛水河(小溪、高洞河)上发现了刻于蜀汉章武三年的船舶图象的摩崖,是为我国最早的船舶。以致学术界渐成定论。2012年,永康与习水县政协冯世祥副主席实地考察,看见石岩上刊刻的只是小小的一叶渔舟,并非载运货物的航船。所谓“蜀汉章武三年”的铭文,其实是刻在距离这方摩崖一百余米的一穴崖墓的墓门上,与该“渔舟”根本无关。

习水县三岔河蜀汉章武三年崖墓(左:冯世祥,着帽者:赵永康)

张广泗重通赤水河

清代初年,赤水河航船运货上行,最多只能到达猿猴(今赤水市元厚镇)。其时,黔西北威宁、水城、大定(今大方)、赫章诸地的铅矿大量开采,用来铸造钱币和枪、炮的弹丸,额定每年运解京都及各省470万斤,陆运经毕节运至永宁(今四川省叙永县)下船出长江,在泸州转口。这条线路,同时又是滇铜入京的主要通道,每年运铜也在三、四百万斤上。从产地到永宁,一路崇山峻岭,全靠人背马驮,大量铅、铜积压。乾隆九年(1744)贵州总督张广泗报告朝廷,请求疏凿赤水河以通航运:

        黔省威宁、大定等府、州、县,崇山峻岭,不通舟楫,所产铜、铅,陆运维艰,合之滇省运京铜,每年千万斤,皆取道于威宁、毕节,驮马短少,趱运不前。查有大定府毕节县属之赤水河,下接遵义府仁怀县属之猿猴地方,若将此河开凿通舟,直可沿流直达四川重庆水次。委员勘估,水程五百里,计应开修大小六十八滩,约需银四万七千余两。此河开通,每年可省脚价银一万三四千两。以三年余之节省,即可抵补开河工费。

        再,黔省食盐例销川引(须从川地肩挑运至猿猴发贩),若开修赤水河,盐船亦可通行,盐价立见平减。大定、威宁等处,即遇丰歉不济,川米可以运济,实为黔省无穷之利。[1]

    经朝廷批准,“动用帑金38042两有奇,疏开河道上下游68滩。上游自天鼓崖(今叙永县赤水镇境)至新龙滩(今古蔺县二郎镇上游30华里,对岸即贵州省仁怀市的马桑坪)27滩,遣大定知府王允浩治之(办理);下游自盐井滩(今习水县习酒镇境)至鸡心滩(在今赤水县元厚镇)41滩,遣遵义府知府陈玉璧治之”。[2]仁怀县两河口庶民吴登举,积极参与,捐金,献计、出力。

    乾隆十年(1745)十月初一日兴工,至十一年闰三月初一日竣工。30吨的船舟,可以从赤水河与长江汇口处的合江县城,直航今日古蔺县的二郎滩。

    吴登举襄赞修河有功,张广泗安排他作官,吴登举婉谢,张广泗亲笔书写 “忠耿过人”四字相赠,并把二郎滩上方的刘公岩更名为“吴公岩”,以资表彰。


[1]  《清高宗实录》卷239。

[2]  道光《直隶仁怀厅志》卷2

河来自滇,界我川黔,美酒所出——吴公岩(右岸)与马桑坪下方的山岩(左岸) 

(郎酒集团宣传部胡基全部长提供)

    参与开河的26名执事官员,联名撰就《新开赤水河道碑记》,摩崖刊刻吴公岩上,全文如下:

        昔禹疏九河,山川始奠。造化之所不及,禹实补之。明德之歌,遍于河、洛。及秦汉开辟,鸿蒙顿起,载之史策,班班可考。惟黔蜀赤水一河,介在天末,映翼轸之精华,而上接滇壤,下接蜀疆。其中六十八滩,怪石阻碍,舟艇难行。千百年来,未闻有能疏决者。

        岁甲子(乾隆九年,1745),总督贵州部院张广泗抱文经武纬之才,丰功伟烈,昭如星日,乃犹羽仪念切,新开赤水河道,以资运务。择凯里营都阃府刘讳奇伟、威宁州吏目王步云、遵义县县尉诸曜、镇远标外司张贵查勘绘图,虑精筹画。越乙丑(乾隆十年,1746),疏请开凿,奉旨谕允。各上宪志切匡襄,檄委遵义府正堂陈讳玉璧、大定府正堂王讳允浩、[凯里营]都阃府刘讳奇伟、遵义分府胡讳国英总理河务。详选文武官员,分派各滩,卜吉于孟冬朔(一)[1]日(十月初一日),同施兴作。

        当斯时也,总理善为指挥,工员力图报效,不数月而河工告成,破猿鹘之危巢,垠同坦道;排鱼龙之幽窟,俨若平渊。自是舟楫通行。铅、铜之输运,米、盐之挽贩,商贾之往来,上济国务,下利民生,庆安而歌永[济][2]。赖期我宪,福造万年,恩垂千古,克继禹功,德继秦汉而上之。爰[勒]贞珉于庙,[3]以志不朽云耳。

          荔波县县丞严文烈   威宁州吏目王步云

  台拱营千总郑洪兴   镇远镇把总张贵

  候补守备刘朝栋     候补守备肖振统

  候补守备曹思文     候补守备孔文秀

  候补守备王太临     候补守备郭英

  大定府司狱卫勖     黔西协千总施国元

  安龙镇外委刘廷方   遵义县典史诸曜

  长寨营千总刘太岳   绥阳县教谕周挺

  抚标千总姚宗璧     仁怀县教谕薛凤仁

  仁怀营千总周国柱   毕节营把总甘彦邦

  桐梓县典史颜光刚   抚标把总张启敖

  清江协外委郭元章   遵义协千总房育昆

  遵义协千总邓士林   凯里营外委周朝贵

                   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春闰三月谷旦

    吴公岩上这通摩崖题刻,已于2009年前后在基建施工中毁损。幸得贵州省仁怀市政协文史委龙先绪主任1992年摩读抄录下来,编入他主编的《仁怀市政协文史资料》,幸得保存。

    关于开河的情况、经过、意义和效果,乾隆十四年,爱新觉罗四十七,奉命进行复勘,所撰《开赤水河道说》记之甚详,全文如下:

        赤水河自万山中一线溪流,由毕节直通仁怀(厅之)猿猴。旧河达川江,第自赤水之天鼓岩至猿猴之鸡心滩,共六十八滩。巨石岩,耸峙中流,万仞之山,壁立两岸。滩高浪激,势险路迂。乾隆十年,督部院张(张广泗),因滇黔铜、铅每岁由陆路转输,节节皆崇山竣岭,鸟道羊肠,驼载艰难,脚费浩大,且黔省不产盐,须从川肩挑背负,运至猿猴转贩。议将赤水河道疏凿开通,使入京之铜、铅,客商之盐、货,俱由水运。上可节省国帑,下亦利济民生。具疏入告,经部议:准。随即勘估具题,借动闲款三万八千六百四十二两零,上游自天鼓岩至新【龙】滩二十七滩,委大定府知府王允浩分办;下游自盐井滩至鸡心滩四十一滩,委遵义府知府陈玉分办。于乾隆十月初一日兴工,至十一年闰三月初一日工竣。经督部院张亲行勘查,题报。

        续因河道初开,商船畏缩不前,官为试运,节省无多。乾隆十四年十一月,抚部院爱(爱必达)委予率同毕节县凌均往勘。即于是月十九日亲往会勘,自天鼓岩至白沙河六十余里,有张会、新亮、长滩、老虎等滩,水高石大,吊放艰险。虽老虎滩下瓦窑、大河口、王家、野猪等滩舟可通行,第毕节至老虎滩无陆路可通,须以白沙河为口岸,货皆[4]于此上船。自白沙河至鱼塘河,河身稍窄,红石梁、猪桊门、庙儿、碓窝等滩,乱石堆积,水势陡险,船户轮流吊放,一日只行二、三十里。自鱼塘河至新龙滩三百余里,河宽水平,舟行无碍。新龙滩虽名一滩,实则连接六滩,每滩相距只一、二丈,下又紧连上长、中长、下长三滩,九滩相接,中间并无停桡之所,每多失事。下又有殷胡子沱、大白汾、小白汾、文公下滩、上滩、螺狮等滩。虽殷胡子、大白汾、小白汾、文公上滩水涸可行,然文公大滩黔岸形如刀削,蜀岸文公庙一所,溶口狭窄,巨石屹立河中,水大则浪高难行,动经累月守候;水小则岸无纤路,每船须四、五十人方得吊过。螺狮滩亦甚危险。历台盘子、虎跳石、磁湾洞、黄连、大洪,直至二郎滩,始觉宽平。故发运京铅,宜于新龙滩起岸,从陆路运(至)[5]二十里至二郎滩下船。自二郎滩抵猿猴【之】[6]鸡心滩,一百六十里,如游洪、罗妹、虎脑、黄泥等滩,虽稍陡峻,但河宽水平,舟行无虞。总之,极险之处,须行盘运;次险及不险之地,仍用舟载。

        自乾隆十一年至十四年三月底,经运铅三百四十七万斤,每百斤节省银二钱一厘四毫,计节省银六千九百八十八两零。业咨户部,盐价亦觉渐平,现在详请增(购盐)引者多。于贫民不无裨益。

        河中客船名鳅船,约一百零艘,每艘可载铅一千余斤,自鱼塘顺水至新龙滩,水脚银四两二钱二分;自二郎滩至猿猴,每千斤水脚银四钱。若载盐,每艘可载九千六百斤,自猿猴上水至新龙滩,每包脚银二钱,新龙滩上水至茅台村,每包脚银三钱五分。揆此日情形,似于国于民俱有成效。

        但他处之山,石皆坚,此河两岸 ,石独破碎而松动;他处之土,黄泥凝结,此河一带,尽是黑灰沙土,土松。则石易坠,兼有居民耕种山土,人牛垦挖,石即滚下。有滩之处,旁有山溪山沟,山水陡发,冲激沙石,填积滩路,难保开者不复壅,通者不仍塞也。是必定岁修之法,每年水涸之时,饬该地方查有淤塞之处,即细勘估详,于节省项下动支,雇夫检修,工完报销。立定章程。庶前功不致废弃,而利赖及万世矣。[7]

    疏凿后的赤水河,分段通航:

    第一段从河口的合江县城到直隶仁怀厅(厅在南岸。今为贵州省赤水市。其北岸为九支,今合江县九支镇)。[8]常年可以通行载重80吨以下的机驳和木船。航行这段河道的船舶,一是四川的“盐船”,包括中圆棒、五舨船、黄瓜皮(炭花船)、麻叶鳅等等;二是贵州的牯牛船。载重量大小不一。上水主要载盐,运到仁怀厅卸载。下水装运其它货物。

    第二段从仁怀厅到二郎滩。航行这段河道的船舶,主要是牯牛船和鳅船(麻叶鳅)。


[1]  “一”字显衍,迳删。

[2]  “济”字据文意补。

[3]  贞岷,坚硬的石头。“爰贞岷于庙”,不可读。因据文章补“勒”字。又,这通摩崖乃系刊刻石岩之上,因而“庙”亦不可读。姑照录于此。意者,岩头当年或有小庙,亦未可知。

[4]  皆,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作“背”。

[5]  “至”字,据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删。

[6]  “之”字,据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补。

[7]  道光《直隶仁怀厅志》卷20.

[8]   赤水河自南向北流,故其江岸不以“南、北”而以“东、西”命名。与长江船家一样,赤水河船家约定俗成,以面向下游时左侧的一岸为“西岸”,即“左岸”;右侧的一岸为“东岸”,即“右岸”。

赤水河上牯牛船(华中师范师范大学陈伟平硕士提供)

    牯牛船亦名梭耳船、艄船。底皆夹板(双层),结构坚实,干舷较高,能经受急浪冲击。“有大、小之分,大者拖纤不用桅杆,余同。”[1]仁怀厅(今贵州省赤水市)至猿猴(今赤水市元厚镇)用“大牯牛”,再上二郎滩,用“小牯牛”。牯牛船不用舵,船头船尾,都是用艄。船中小台,高约五尺(约1.7米),司舵者居其上,作为后驾长(后领江)驾船的的蹲板,这个操作大艄的平台,远比用舵船舶的蹲板要高,站在这个高高的平台上,从滩的上方,就看得见滩下,正确操作,安全过滩。赤水河河面狭窄,水急滩陡,放船下滩,船只必须操纵自如,,稍一迟缓,便会糜碎土沉。为了保证安全,牯牛船结构特殊,船尾歪侧,遇到紧急情况,船头掉向特别灵活。因又称作“歪屁股船”。与航行乌江的歪屁股船,颇相近似。

    清道光中直隶仁怀厅同知陈熙晋,以其亲历闻见,撰为《牯牛船谣》云:“牯牛船每船水手16人,载盐可180包(每包210斤),蜀盐以50包为一引,计3引余。其船朴而坚,自仁怀直隶厅城下至猿猴镇载盐者,皆此船也。怪石砺牛角,恶浪横牛腰。船前牛尾执,船后牛尾操。小滩四五尺,大滩三丈高。帆樯舰俱不设,但凭梢舵橹与篙。”[2]清代黔中大儒郑珍《牯牛船歌》亦云:“猿猴滩西凶滩多,船非牯牛不敢过。人言盐两四两力,牛腹受盐五十石,力厚故足与滩敌。人言硬莫与石斗,一纵往往不后,上滩不覆下滩覆。俯汝头,昂汝尾,歌我歌,坐汝背。长年养汝一舵水,牛兮送我下赤虺。”[3]

    关于鳅船,陈熙晋《鳅船曲》说:“鳅船每船载盐可90包,乌篷画,坚固则不如牯牛船。船须水手6人,论单行船。每单或20余船,或30余船。上滩险,必并众船水手牵挽,始行(名曰“换中”)。稍遇暴涨,舟子难之”。[4]

    下水航行,主要装载生铅、硫璜、煤炭、毛铁(生铁)等土产,直达合江。上水,主要是运载川盐。赤水河滩陡水急,舟行维艰。船工水手的配置,一般是每载重量5吨,配置船工1人。陡急滩前,同行船舶船工合力同拉一船,依次上滩,名曰“换中”。无船“换中”,则另雇当地农人协助拉纤,“拉腰滩”过滩。上水牵挽困难,下水航行,更为凶险,陈熙晋亲眼目见船舟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下丙滩》诗云:赤虺吞前舟,舢舻乍无有。须臾浪花中,忽复出首。穹石束怒涛,喷薄十丈陡。一线迫隘要,晴昼雷霆吼。扁舟恣一掷,篙楫俱束手。撇梢捩危舵,拼力在前后。不知水与飞,但觉山尽走。[5]

    上水船到二郎滩(今二郎镇),一连串险恶凶滩拦断江路,船舟无法继续上行,须将船上所载货物(主要是运往贵州的川盐)卸载下来,人力背运,沿川岸(右岸)上行30里经吴公岩运到上游的新龙滩,或者渡河沿黔岸(左岸)翻山30里运到马桑坪,改装专门航行该河段的茅村船,溯流上运茅村(今贵州仁怀市茅台镇[6])。


[1]  龙先绪注释:郑珍《巢经巢诗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547页。

   感承龙先绪同志惠赠是书,谨此敬表谢忱。

[2]  道光《直隶仁怀厅志》卷20《艺文》。

[3]  郑珍《茅台村》诗,转引自前引龙先绪注释:郑珍《巢经巢诗抄注释》,547页。

[4]  道光《直隶仁怀厅志》卷20《艺文》。

[5]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20《艺文》。

[6]  茅台镇,近已更名“美酒镇”,本书仍以“茅台镇”称之。以下同,不另出注。

考察新龙滩(山脚旧屋:清末集大成盐号。龙周富摄)

(左起:罗树、当地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赵永康、王明洪、古蔺县二郎镇村官大学生)

    这样,二郎滩就成为重要的水、陆驳运港埠(码头)。每天,数以百计的船舟,分别在二郎滩下卸载,由数以千计的背夫,用背兜背负盐巴翻山运去沙湾。川盐中转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人员聚集和消费,直接促进了二郎滩场镇的兴旺与繁荣,四面八方的商人,前来经营贩运盐、酒、布匹、百货、木材、山货土产生意,二郎滩这处小小的河滨码头,渐次发展成为人烟稠密的大集镇。至迟在乾隆十八年,镇上已有盐号24家,进入道光、咸丰年间,更是货栈广置,商行林立,鳞次栉比。闻名全国的郎酒,也就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和发展起来。

    穿过古蔺县城流来的古蔺河,在太平渡(今太平镇)汇入赤水河,是古蔺另一个重要的港口。历史上进出古蔺的货物,多于其处下船。镇上,也有盐号若干。

    第三段二郎滩到马桑坪沙湾码头到茅村。航行这段河道的船舶,形若木梭,前后都用艄,[1]叫做“茅村船”,前艄似“关刀”,又称关刀船。载重2—12吨。

    第四段茅村上游从茅村到天鼓岩,航道极浅,河上只有阔而且平、状如鸭舌,载重2.5吨的“鸭子船”航行。鸭子船只有后艄,上水航行,听任后稍拖在水里,领江在船头操作篙竿。河道水流陡急,拉纤船工,一般要配3—5人。这段航道,现已不能通航。[2]

    张广泗本人,乾隆十二年(1747)调任川陕总督,十三年奉命征大金川,久无成功,获罪处死。其时,金沙江上游疏河失败,朝廷责令原办督臣等分赔款项,继任巡抚爱必达立即停止了对赤水河的养护维修。养护跟不上,导致航道淤塞,铜、铅和川盐停运。而张广泗开河的功绩,永远记在了示水河两岸人民的心中。道光《直隶仁怀厅志》详细记载了他开河的由来和经过,并且中肯地评价说:“今滇铜由威宁州(今贵州威宁县)五程运至镇雄州(今云南镇雄县),由镇雄州五程运至罗星渡(今四川)下船,由金沙江八程运至泸州。黔铅仍由威宁州,11程运至叙永厅(今四川省叙永县)水运至泸州。川盐每岁由(铅)[船]运至仁怀市茅台村(今茅台镇)登陆贩卖,源源接济。至今盐价较平。开河之力也。”[3]

    光绪三年(1877)四川总督丁宝桢改革盐政,实行官运商销。由总办赤水河盐运的唐炯主持,饬令盐商出资,再次招雇民工治理赤水河,光绪五年(1879)兴工,“就地分修”,动用白银二万余两,历时三年,对茅台至合江河口73处险滩以及多处零星沙碛进行了整治。竣工后,在吴公岩举行通船典礼,象征性地将3只木船拖过吴公岩滩。而此滩实际上依旧不能通航。川盐运输至此,仍需剥运到上游的新龙滩和马桑坪,改装它船上运茅村。

川盐入黔

    清承明制,继续采办滇铜、黔铅,分道叙州府和永宁运到泸州集中,再转运北京铸钱。“乾隆四年正月三十日 (1739.3.9),云南总督庆复奏:‘滇铜运道自东川起,由昭通过镇雄,直达川属之永宁,最为捷径。施工开辟(开修道路),便可与威宁两路分运。’得旨:‘办理甚属妥协,可嘉之极。’”[4]自“东川至永宁道路开修,(东川、威宁)两路分运铜斤,每年440余万斤,后又加运189万斤。威宁一路,实运316万余斤(二路合计,运铜946万斤以上)。加以办运黔省黑、白铅470万余斤。” [5]这样,从乾隆初年到同治、光绪以降,洋铜大量进入中国的一百多年里,每年都有1416万斤(7080吨)以上的滇铜、黔铅,从东川、威宁经毕节运送永宁,再船运泸州。   

    盐是人民生活之必需;盐利至丰,历史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事关国计民生,代由政府专卖。贵州不产盐,民人食盐,主要仰给四川。川盐入黔,始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6]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立《开中盐法》。从山西行省(之)请,诏商输米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多召商中盐,以实边储。”[7]明军平定滇黔以后,“洪武十五年二月乙亥(1382.3.10),户部奏定商人纳米给盐之例。凡普安纳米六斗者,给淮、浙盐二百斤,二石五斗者,给川盐二百斤;普定纳米五斗者,给淮盐二百斤,米四斗者,给浙盐二百斤,川盐如普安之例;乌撒纳米二斗者,给淮、浙盐皆二百斤,川盐亦如普安之例。”[8]其后,明王朝划地行盐,规定贵州为川盐的行销地区。[9]川盐产于四川的自流井与五通桥,运向贵州,道路险远,马驼人负,极其困难,运输成本极高,盐价因之特别昂贵。食盐成为黔省民生最为艰难的问题。民谣云“贵州大定府,吃盐放在碗头杵。”“吃口盐,当过年。”当代贵州学人邹芝桦,以其亲历闻见沉痛地说:

       历史上,食盐一直是黔省人民生活中的奢侈品。(包括古蔺在内的)整个乌蒙山区的平民百姓,主要吃的是“涮涮盐”“杵杵盐”,即吃饭时如果是油汤,就将盐块置于勺子内,把勺子放进菜汤中,略微涮一涮,立即取出;如果是素汤,则用小块盐置于碗内,加上辣椒面,混合成蘸水,稍有咸味,即将盐块取出。如果是小孩子不愿长时间吃淡食,向大人闹着要盐水泡饭,大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找来一块酷似盐块的白色石头,将石头朝着孩子的碗里杵上几杵,便哄骗孩子说:“有了,有了。给你的饭里放上杵杵盐了。”特别贫困的人家,更是常年无盐可吃,只得将烧灰制碱提硝后的残水,用来代替全家人吃饭的用盐。[10]

    清代“计口授盐”,官家在严禁“私盐”(走私贩卖)的同时,按照各地人口多少,规定销售总额,由盐商持官府发给的盐引,在指定的盐场定额买盐,运往指定的地方进行销售,不准越地行销,如果越地行销,便按“私盐”严加究处。雍正七年(1729),四川总督黄廷桂把行盐地区分为“计岸”和“边岸”,计岸销行川内,边岸销行外省。销行贵州的川盐,计有永、仁、綦、涪四岸。[11]其中,永岸由嘉定府(今乐山市)五通桥、犍为县等处起运,在纳溪转永宁河上运叙永起岸中转,供应叙永、古蔺、兴文和贵州毕节诸地。仁岸由自流井起运,在泸州中转,下运合江,再转赤水河入黔,最远可以运到仁怀厅的猿猴(今赤水市元厚镇),分别销行合江、叙永、古蔺和贵州赤水、习水、仁怀,遵义诸地。包括古蔺和贵州在内的乌蒙山区,道路险远,运送艰难,盐价昂贵,人民无力购买,分配的引额,每年都销售不完。乾隆十年(1745)张广泗凿通赤水河,运输条件有所改善,而行盐经过地方,关卡林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永岸边盐,在叙永起岸,人背马驼,经滴水、双井(今叙永县震东镇)、普市、营盘山(今叙永县营山镇)、雪山关,在今叙永县赤水镇渡过赤水河,分道入黔。一路运往瓢儿井(今贵州省大方县瓢井镇),行销大方、金沙、黔西诸地,一路运往毕节。从叙永到瓢儿井,要走15天。背盐去,背铅回,往返30多天,所得力资极少,除去本人往来途中吃饭、住宿花销,几乎没有剩余。

    行黔仁岸边盐,在合江县换船转赤水河,上运胡家(今合江县九支镇)、仁怀厅(今赤水市),再换牯牛船经丙滩、猿猴(今赤水市元厚镇)土城(今习水县土城镇),沿途起卸,销行附近,并且通过人力背负,从土城经太平渡、镇龙山、石宝镇,至草帘溪(鄢家渡)渡河入黔,运往茅村和仁怀诸地。所得力资,同样极少。

    张广泗开通河后,赤水河二郎滩至合江全线通航,古蔺人便不再“下土城背盐巴”,而由盐船运到二郎滩,起岸剥运,人力背负翻山,陆行三十里,运到上游川岸(北岸)的新龙滩或黔岸(南岸)的马桑坪(称作“背过山盐”),重新装上专门航行该段河道的茅村船,上运茅村(今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转贩遵义诸地。

    背过山盐,枯水和平水季节,沿河岸上行。川岸一侧行至吴公岩,绝壁临江,须攀岩而过。洪水季节,河岸平地淹没,更须攀上二郎镇背后的高山,才能运到新龙滩交卸。黔岸一侧,同样也是如此。劳动强度极大,而收入极微,生活最是艰辛。

    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郎滩盐务管理机构“籍差巡查,诈称漏税”,恐吓威胁盐商,索要贿金(乱收费、乱罚款)。盐商向四川省盐茶道控告,道尹林儁[12]“批饬严提,委员查讯”,对“书役万禄富等分别究惩在案”。当地二十四家盐商集资刻石立碑,以期永远禁止。乾隆五十九年(1794)林卸任,不肖有司、书役人等,公然将碑推倒击碎,敲诈勒索如初。道光六年(1826),当地盐商在官家支持下,再次集资,重新刊布尔道台的申禁,立石镇头,警示贪墨盐官、虎狼差役慎勿胡作非为,全文如下:

   特授四川通省盐茶,分巡成、绵,兼管水利道 加十级、纪录二十次林      

        严行申禁,以杜弊端、以防透漏事

        照得行盐各循定岸,纳税自有专归,不容搀越混淆,致滋紊乱。查定例,叙永止收行永宁边盐落地、过道税银,其行黔省仁怀边盐,虽运由该厅地方,而纳税自在土城,毫无相涉。乃近有书役万禄宪等,因边商于黔界毗连二郎滩设分店起贮,辄敢籍差巡查,诈称漏税。当据富荣商人□□辉等控,经本道批饬严提委员查讯,究止意图赫素,并无朦耸滥征。业已分别究惩在案。

        复查:二郎滩起旱剥运,原系刘公岩[13]险阻石滩,始行设店分贮,剥运新龙滩下船,仍由水运赴黔。历今三十余年,商民交便,自应仍循其旧。惟是界连黔地,囤聚日多,虽两无书役盘查,而日久混淆,诚恐易滋搀越。公行出示晓谕。为此,仰该边商等知悉,嗣后行黔省仁怀边引配运盐斤,仍照旧例,由二郎滩起岸,转发山坡,至新龙滩,仍复船载,挽运贵州毛台[14]地面,分发销售。

        但该处本系贮店起剥地方,不得籍此私行发卖,致滋侵越。其差查人役,应听稽巡。如吏胥人等敢有勒索、留难情弊,许就地鸣官,严加究报。本道清厘盐法,于调剂之中,仍复严为防范。该商、役等务各凛遵,毋稍滋弊。

        特示。

        依前先年二十四号始立,岁远损坏,后续八号建修:

                玉崇号、丰盛号、成玉号、成金号、

                玉金号、世昌号、玉森号、大有号重立

        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

        道光六年九月

        张永昌撰   匠士陈玉春

乾隆四十八年盐茶道申严盐政碑(古蔺县文物局档案图片)


[1]  与牯牛船一样,随着航道得到整治,茅村船在解放后也已改为前艄后舵。

[2]  感谢合江宿学吴鹏权先生以其身经目验惠予提供鳅船、牯牛船、茅村船及其载货、航行的相关情况,谨此敬表谢忱。

[3]  道光《直隶仁怀厅志》卷10。

[4]  《清高宗(乾隆)实录》卷85

[5]  《清高宗(乾隆)实录》卷221

[6]  《元史》卷35《文宗本纪四》:“至顺二年十一月,云南行省言:“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云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792——793页。

[7]  《明史》卷2《太祖本纪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按:中华书局标点本以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为底本,无此记载。《明实录》卷53对于此事的记载则是:“山西行省言:‘大同储粮,自陵县长卢运至太和岭,路远费重。若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给淮盐一引。引二百斤。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之用充矣。’从之。”

[8]  《明太祖实录》卷142.

[9]  《明史》卷161《应履平传》:“正统二年(1437.贵州巡抚)应履平上书,言:镇逺六府自湖广改属贵州当食川盐”可证。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4377页。

[10]  邹芝桦《中国古彝》,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126127页。

[11]  綦岸从自流井经泸州运至江津的仁沱(江口),转綦江至桐梓入黔;涪岸从自流井经泸州运至涪陵,转乌江入黔。

[12]  林儁,字西涯,顺天大兴县举人,乾隆四十一年至五十九年任职四川通省盐茶道。嘉庆《四川通志》卷103《职官》:“通省盐茶道,雍正五年设盐茶驿道,乾隆二十九年分巡成、绵,兼管水利。四十四年,驿传仍归按察司管。”[12] 

[13]  刘公岩,为纪念当地平民吴登举襄赞开通赤水河之功,已于乾隆十年河道开通后更名 “吴公岩”。岩上,近年有人镌刻“美酒河”三大字。

[14]  毛台,即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

    据是可知:

    1. 自从雍正五年以来,川盐分岸入黔的政策一直有效施行。入黔的仁岸川盐,全部皆在土城(今属习水县)纳税。只有从赤水河上运、行销合江九支、五通和叙永的墩子、水尾、大石以及古蔺太平、二郎、水口、龙山诸地的川盐,才在四川纳税。

    2. 二郎滩岸上,已有众多盐号,加上背过山盐的背夫,上下往来的船工水手,人流物流繁荣,已然与太平渡(今古蔺太平镇)一起,成为赤水河上一座重要场镇,盐和其它进出古蔺的物资中转枢纽。带动和促进了古蔺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繁荣。   

    3..不肖大官小吏,特别是那些没有公职人员身分的书吏和差役,欺上瞒下,打着官家旗号胡作非为,敲诈勒索商、民,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严重存在,而且颇为普遍。虽经上峰严查禁止,而屡禁屡犯,盐商们只得刊石立碑,公开发布上峰的禁令,“拉大旗作虎皮”,试图对于此类害民之徒有所震摄。

    道路险远、沿途苛捐杂税、吏役勒索和匪患,造致盐价不断飚升,百姓无力购买,官家定额,盐商销售不完。迨至光绪初年,盐商逋欠的引税,已经累计多达白银二百余万两。

    光绪三年(1877),四川总督丁宝桢(贵州织金县人)改革盐政,实行官运商销,设川盐官运总局于泸州,统一办理全川盐运。同时通过向云、贵二省提供财政补贴,商得二省同意,将加征盐税的关卡全部撤除,从而较好地扭转了盐价高昴、销行不畅的局面。

    其时,“叙永直隶厅每年行黔边引1908张,系犍为县边商由五通厂采配运(叙)永住店,由永宁县截换引纸,转运黔省销售。每引1张,载盐50包。以盐2500斤作马盐10驼,征过道税银一两三钱;以2500斤作牛盐10驼,征过道税银一两三钱;以2500作引盐,征落地税银一两四钱,共合征银四两八钱。每年约行一千一、二百张,八、九百张不等。”“永宁县:犍边商代销来凤、马边、纳溪、酉阳、彭水、黔江、盐源等厅、州、县边水引40张,陆引2841张,在永截换引纸,转运黔省销售。其引课由犍为征收,批解在永,掣收引张,引根汇缴。”[1]

    仁岸行黔边盐,额定每年销行巴盐23载,“每载600包,每包210斤,实重126000斤(63吨)”,[2]总计额定销盐1300吨。加上、行销合江九支、五通和古蔺、叙永的计岸盐,实际通过赤水河上运的自流井川盐,每年不少于1500吨。

    “汉家符节古江邮,一水行商出贵州。未到县门先入画,少岷山翠落船头。”[3]清人赵熙船过合江看到的如此这般美景,就是赤水河通航带动沿线川、黔城乡兴盛繁荣的真实写照。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1]  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40《食货志四·盐引》,前引《叙永旧志辑存》551552页。

[2]  每载盐的重量,数据感承四川理工学院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凡英教授提供。谨此敬表谢忱。

[3]  赵熙《合江县》诗,《香宋诗前集》,郭沫若、周善培自费代刻本。并见王仲镛主编《赵熙集》,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105页。

有古蔺人的地方就有古蔺同乡会

一个温暖的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