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奇文,《 警世通言》及警世歌,句句皆经典

 张勰 2017-09-22
千古奇文,《 警世通言》及警世歌,句句皆经典



陈眉公《警世通言》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礼爹娘礼鬼神,敬什么?
弟兄姊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
奴仆也是爹娘生,凌什么?


当官若不行方便,做什么?
公门里面好修行,凶什么?
刀笔杀人终自杀,刁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文章自古无凭据,夸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
才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怪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
是非到底自分明,辩什么?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什么?
嫖赌之人无下梢,耍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人争閒气一场空,恼什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憎什么?
怨怨相报几时休,结什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狠什么?
世事真如一局棋,算什么?
谁人保得常无事,诮什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强什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陈眉公的《警世通言》,句句皆金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千古奇文!

陈继儒15581639),明代知名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金山枫泾泖桥村)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夫妻情

 
  
 

火树银花满世间,万里云霞似锦缎。
福禄寿喜偕高官,夫妻情深金不换。
清平恬静人团圆,一家老少展笑颜。

尊老爱幼合家欢,互敬互爱多美满。
风雨同舟天地宽,同甘共苦苦也甜。
齐心协力建家园,万事亨通保平安。
恩恩爱爱体康健,白头偕老人人羡。


罗状元醒世诗


 
 

                
    其一
     富贵从来未许求 几人骑鹤上扬州
    与其十事九如梦 不若三平两满休
    能自得时还自乐 到无求处便无忧
    而今看破循环理 笑倚栏杆暗点头

    其二
    戈盾随身已有年 闲非闲是万千千
    一家饱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简金鱼浑已矣 芒鞋竹杖兴悠然
    有人问我修行事 云在青山月在天

    其三
    为人不必苦张罗 听得仙家说也么
    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多处是非多
    锦衣玉食风中烛 像简金鱼水上波
    富贵欲求求不得 纵然求得待如何

    其四
    新命传宣墨未干 栉风沐雨上长安
    低头懒进三公府 洗足著登万善坛
    受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容易报恩难
    何如及早回头看 松柏青青耐岁寒

    其五
    要无烦恼要无愁 本分随缘莫强求
    无益诺言休著口 非干己事少当头
    人间富贵花间露 纸上功名水上沤
    看破世情天理处 人生何用苦营谋

    其六
    尘世纷纷一笔勾 林泉乐道任遨游
    盖间茅屋牵萝补 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隐闲眠真可乐 吃些淡饭自忘忧
    眼前多少英雄辈 为甚来由不转头

    其七
    有有无无且耐烦 劳劳禄禄几时闲
    人心曲曲湾湾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变换 贫贫富富有循环
    将将就就随时过 苦苦甜甜命一般

    其八
    独对青山一举觞 醒来歌舞醉来狂
    黄金不是千年业 红日能催两鬓霜
    身后碑名空自好 眼前傀儡为谁忙
    得些生意随时过 光景无多易散场

    其九
    得失荣枯总任天 机谋用尽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螂捕蝉
    无药可延卿相寿 有钱难买子孙贤
    得过一日过一日 一日清闲一日仙

    其十
    贪利逐名满世间 不如破衲道人闲
    笼鸡有食汤锅近 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保守 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 一失人身万劫难

    其十一
    自古为人欲见机 见机终久得便宜
    事非干己皆休惹 理若亏心切莫为
    得胜胜中饶一著 因乖乖里放些痴
    聪明漫把聪明使 来日阴晴未可知

    其十二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 万万千千不肯修

    其十三
    人情相见不如初 多少贤良在困途

    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表现。


庄子在《田子方》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列御寇,就是那个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满意得,满是骄矜之卸,拉满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一杯水,弯弓射箭。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呢,手臂上那杯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也正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


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达到大境界了吗?伯昏夫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夫人说:我现在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夫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岗,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站在这个地方,伯昏夫人请列御寇上来射箭。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


这时,伯昏夫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他对列御寇说:你现在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


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生活的状态。那么,一个人的内心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最好呢?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庄子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

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王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十天过去了,大王就去问这个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有去争斗,这还不行。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清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


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了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

这是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削木为镶”。这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会雕饰着猛兽。这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


这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以为鬼斧神工啊,怎么会做得这么好?那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的名声传了出去,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


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以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好心态,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就是‘道’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


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爆炸时代,如果要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做的好,必要达到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这个很难吗?并不难!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