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的智慧:忘利忘名忘本,透人透事透人间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5-06

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是子沐)。战国时代的宋国蒙人,至今我们仍能读到他写下的许多寓言故事,发人深省。

庄子在《田子方》中,说了列子(列御寇)为伯昏无人(战国名师)表演射箭的故事。

列子跟关尹人学射箭,学得很好。一次,他向伯昏无人表演射箭。列子志得意满,将弓拉满后,还在自己的手肘上放一杯水。

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著了。

这时,列子手臂上的那杯水纹丝不动,列子心里非常得意。

但伯昏无人却说:“嗯,这是射箭之人的技术,而不是真的会射箭。(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想想,我们一起去爬上高山,踩在不平的山石上,面对着悬崖,你还能这么心如止水的射箭吗?”

于是,列子便跟着伯昏无人一起爬上高山,踩在摇摇欲坠的石头上,面对着万丈深渊。

伯昏无人请列御寇上来射箭,此时此刻,列子蹲在地上,汗都流到脚后跟了。

“所谓的高人,往上能了解天象,也能看透脚下黄泉之事,八方世界都能了然于心。任何时刻,都能够神色不变,气定神闲。(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伯昏无人对列子说:“你现在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这个故事说明,人间的技巧固然可以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但要寻求成为真正的“高人”,就要看我们在危境之中的心态如何了。

当面对外在恐惧毫无惧色的时候,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勇者,否则,勤加练习技术,再笨的人一定会熟能生巧的,也就是说,还会有人练出像列子一样的技术。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学会放下,忘掉机心。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穷尽的,以有限的生命盲目追求无限知识,而忽略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好,这都是一种限制、障碍。

纪清子养斗鸡

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王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能称霸四方的斗鸡,尽快出战。

十天过去了,大王问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来问。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牠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牠马上就开始反应,这样的鸡还不行。”

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牠的目光中还有怒气,要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

纪清子终于说:“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响动鸣叫,牠已经不为所动了。”

现在牠像什么样子呢?套用一句我们常用的成语,就是“呆若木鸡”。

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

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此时,这只鸡就可以所向无敌。

在《庄子》中,有很多寓言相当发人深省,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模式。

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在战场上为将士擂三鼓一样,趾高气扬,必胜之心显露无遗。

而庄子告诉我们,当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后,一切锐气都纳于内心,而是斗志内敛。以不动制万动,在挑衅面前毫不动色,在真正的争斗中,就能取得胜利,不在于外在勇猛,而在于内心的潜沈。

梓庆木匠

这是庄子《达生》篇里的木匠故事。

有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把木头做成钟鼓架旁的猛兽雕饰,书中称为“镶”。

“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认为这是鬼斧神工。怎么会做得这么好?

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名声因此传遍邻里,鲁王也知道了,召见了梓庆,想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说:“哪有什么诀窍?我只是一个木匠,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我在准备的时候,进行斋戒,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平静下来。

当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可以获得的功名与封赏。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的毁誉是非。

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忘记我是在为君侯做事,因为这往往让我心有杂念,这样就做不好了。

这个时候,我会进山。进山以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合适的木材仿佛像一个成型的镶,出现在我脑海中。然后,我就会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

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就是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正确心态,就能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达到以天合天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各行各业的最高技术归结到最后就是“道”,顺天而行,不要逆天而为,用诚敬清明的心,以及本身的技术,就能开创高峰。

而这名木匠斋戒七天,一共穿越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去想用利益得失,去博取人世间的财富。

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去想着讨好他人,自己的毁誉有多重要。

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能将事情做到最好。

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如果要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就必须要达到木匠所说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