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六读书会】吴再柱:吃透《于漪知行录》后,我明白了“核心素养”

 美文云中飞 2017-09-22



《于漪知行录》一书,我本已读过两遍。第一遍读在旅途,读得很随意。读后印象并不深刻。出差归来,我调整了阅读方法,圈点勾画,重读一遍。这一遍对于该书的奥义略有所获。


然而,几次提笔,又几次被迫放下:想写一篇读后感,我竟然无从写起,这仿佛行走在茫茫雪原上,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是完全迷茫的一种状态。


前些日子,受邀给本县新教师作培训讲座,讲到了核心素养。回来后,我灵感突现:我何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切入呢?于是,我便开始了第三次阅读,也开始了本文的写作。



(一)何谓“核心素养”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温习一下“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全称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详见下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图


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国家督学成尚荣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于素质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提升与超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内涵界定上,能力与品格并重;在价值取向上,个人发展取向和社会发展取向二者融合、统一;在具体实施上,落实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落实在学科教学中。


两位专家分别揭示了教书与育人、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就我个人理解,核心素养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素质教育,结束了长期以来大家对于素质教育概念的模糊表述。这是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又一里程碑。



(二)“知行录”里的“核心素养”


回到正题,回到《于漪知行录》一书。该书是于漪老师60年教育智慧的精华结集。包括“精神须成长”“倾听每个生命的呼唤”等十章。


作者说:“出版知行录,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既是求教于同行,更是鞭策自己永不懈怠,奋然前行。”


作者在60年的教育生涯里,依托语文教育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应当可以说,作者一直在践行着素质教育,也一直在发展着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不妨从这本知行录中,去寻找作者是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如何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


(1)人文底蕴

什么是人文?朱永新认为:“人文,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加起来就是人文。”如果一个人能够关心着上面这些,他必定是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


也就是说,人文底蕴从认识生命而开始,是如何对待生命的重要标尺。人文底蕴在这里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基本要点。


《于漪知行录》中关于这方面的表述有很多。作者认为:“人要有精神支柱,否则,立不直,立不正,支柱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需要有理想信念。“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丧失理想、信念,丧失奋斗目标,在个人荣辱得失中浮沉。”


文化基因蕴含在汉字、汉语中。“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个个汉字的故事中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哲学智慧、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审美意识……”


人文底蕴可以通过诵读古代诗歌来感知。“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词蕴含着深层的文化……美丽景色、做人道理、高尚情操、审美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熏陶、精神提升、习惯养成、人格塑造,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审美情趣要健康、高雅。“无兴趣爱好的,则情感贫乏,审美缺失,生活也味同嚼蜡。兴趣爱好要健康、高雅一些,与文学艺术、体育科技为伴,绝非打麻将赌输赢之类。兴趣爱好应从小培养。”


一个人思维方式与他的文化底蕴关系甚为密切。“脑子里知识储存丰厚、知识面宽、有文化底气,阅读思考、讨论辨别之时,参照的人、事、景、物、思想、情感、语言就会奔涌而至,比较、对照、分析、判断、推理、创新、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见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这种观点,在杨振宁先生那里,便得到证实。2004年11月,杨振宁先生在山东大学作“归根反思传统·寄语青年治学”专题报告时,回首一生,他非常感谢父亲,因为父亲没有让他走很多“神童”的错误道路,而是请专人教他诵读《孟子》;之后又从父亲那里学习唐诗宋词。他感叹道:“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期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


(2)科学精神

何谓“科学”?周光召院士曾这样解释:“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物质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


这里所说的科学,既是指自然科学,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自然科学;也包括洛克、孟德斯鸠、韦伯、哈耶克这类思想大师对社会进行研究得出的见解,即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对于破除人类历史上的种种蒙昧主义,唤醒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真实关系的看法所起到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自然科学。


“科学”具有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的属性。科学不仅仅是指科学知识,它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一个人离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他也许会愚昧无知。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在这里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创新三个基本要点。


一些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中的科学精神,似乎比较欠缺。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看看于漪老师是怎么阐释的。


科学精神,需要遵循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青少年学生成长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为所欲为,最为重要的是认真探究规律,多一点敬畏之心,少一点功利之举。”


需要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各有特色,单凭感情上产生激荡,难以深入底里,需要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分析、比照、综合、判断、概括、提炼均不能忽略。”


需要大胆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善于运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为什么?’‘怎么样?’‘是何缘故?’‘有何根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思考、辨别、分析、归纳,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


需要有求异思维。“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求异思维能冲破习惯定式,经常有推测、假说、联想、想象等活动参与,创造出新颖的、不同寻常的、耐人寻味的种种看法,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



(3)学会学习

所谓学会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笔者认为,学会学习最核心的是要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学会学习在这里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基本要点。


于漪老师强调学贵有恒。“读书要在‘恒’上下功夫,难也难在一个‘恒’字。”“恒,是意志的锤炼,毅力的锤炼。岁月为砧恒为锤……”

强调激发兴趣。“读书要树立宝藏意识,饶有兴趣地寻觅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兴趣来源于好奇,来源于憧憬的目标。”


强调独立思考。“学习别人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是要认真思考,谨慎筛选,特别是虚张声势、蛊惑人心的,更要审视一番。要独立思考,自己去拿。”


强调主动学习。“求知,‘知’要自己去‘求’,而不是坐在那儿听现成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学习,效果往往迥然不同。”


强调诵读。“诵读是感受文字魅力、文化魅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诗词精辟凝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诵读起来特别悦耳。”


学习内容有纵轴和横轴。“纵轴,要了解中国几千年文化,并有一点钻研,不数典忘祖;横轴,打开门窗看世界,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陶醉。”

不过,书中关于“信息意识”方便的表述似乎较少。我们不能苛求面面俱到。


(4)健康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健康:“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健康生活,在这里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个基本要点。


于漪老师又是如何解读“健康生活”的呢?


于漪老师关注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要想清楚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自觉确立人生的态度,就要明白理想信念是生命存在于发展的核心。”


关注心中是否有“虫”。“人的心里不能有‘虫’。有‘虫’,心就染病,轻则好坏不分,是非不辨;重则‘虫’对心吞噬,赤心、良心、善心日益削弱,一旦荡然无存,就成为蛇褐心肠,害人,伤人,噬人,戕害社会安宁。‘虫’要趁早捉,趁小捉,勤捉,使‘心’永远健康,永远善良。”


关注体育锻炼。“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当前,学生的体质不容乐观,视力下降,耐力、爆发力差,许多体育锻炼项目不会、不适应、不参加,令人担忧。我们不是培养玻璃娃娃,不能用圈养的方法让他们碰不得、摔不得,不能经受风吹日晒雨淋。我们培养的人要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意志坚强。”


关注课外活动。“学生在成长中对体育、艺术、科技小制作等都有内心的渴求,参与的冲动,课外的天地正是他们融长知识、长见识、长身体的重要场所,刚强、勇敢、奋斗、合作、审美、创新,从其中孕育而出,磨炼而出。”



(5)责任担当

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台湾高震东校长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以天下兴亡为已任”是孟子思想。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责任担当在这里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个基本要点。关于责任担当方面的思想,几乎充盈着知行录的每一个书页。这也正是于漪老师的终身践行之道。


有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浓郁的家国情怀,激发你一辈子精神振奋,有用不完的劲;浇注你丰满的感情,享受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有担当意识。“人是有肩膀的,双肩能挑重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立太平’,这种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意识,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仰慕并学习的榜样。”


富有责任感。“责任心强弱,认真与否,就差那么一点儿。粗看,难以辨别;细看,那么一点儿中蕴含的是敬业精神、专业追求、习惯力量。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就是那么一点儿。‘一点儿’的正能量从小就要培养。”


要放眼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当然要有国际视野,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具有参与国际社会与竞争的能力。”


特别关注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深层性格,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只要有民族脊梁在,这种文化就压不垮。”其实,这也是一种人文底蕴。这大概这正是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核心基石吧。


(6)实践创新

无论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还是“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它们都强调了劳动实践的不可替代性,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创新”一词,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


实践创新在这里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三个基本要点。


于漪老师是这样看待“实践创新”的。


一勤无难事。“勤能成事,勤能补拙,好处几乎无人不知,但就是有不少人避勤趋懒,少做,少动,不做,不动,身上有根懒筋。要抽掉这根懒筋实在不易,它的形成虽不是旷日持久,但也有相当岁月,而核心又是图个人舒服,个人适意。为此,从小就要警惕坏习惯的养成。”


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能力的最高境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要靠引导、培养、激发。”


要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育、激发,必须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有思考、探究、发展的空间。”


好奇心驱动创新意识。“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自身就应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积极探索。”


(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知情意行

在这本“知行录”里,本无“核心素养”一说。然而,细细咀嚼,却可发现它几乎与核心素养一一对号入座。


这,看似巧合,其实必然。因为真正的教育,本来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这是哲学追问之后的教育旨归。


当然,于漪老师更多的话语是针对教师而不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同时,如果一个教师不具备这些素养,又怎么要求他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呢?


然而,阅读终归只是阅读,梳理也仅仅是梳理。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切切实实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我们的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的人。


这,需要我们“知情意行”。


知:即认知,也就是要理解概念。事实如何呢?许多教师对于这个概念,并不理解,甚至没听说(乡村教师更是如此)。当然,不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也许问题并不大,但至少要经常性地阅读一些教育书籍或教育文章,让自己的教育理念能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名副其实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为本。


情,即情感,也就是要充满热情。情感是人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人的任何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对“核心素养”缺乏情感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去发展它的。这需要我们有一种责任感:我们的教育是为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时代公民的,而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机器人。这关乎学生的幸福,更关乎民族的振兴。


意,即意志,也就是要持之以恒。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显然,应试教育的理由有千千万,无视核心素养的理由也有万万千,但我们还是要在夹缝中不懈地播种着核心素养的种子。因为核心素养并没有完全排斥应试。只要我们有着自己的主心骨和自信力,我们便会有着越来越多的教育智慧。


行,即行为,也就是要付诸行动。“行”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没有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朝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出发了,便只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近。最终收获的,不仅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我们自己也必将收获着教艺的提高和职业的幸福。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


回顾最近一些日子:啃一本好书,读一位名家,敲一篇文字,吃透一个概念——值了!





编辑: 校长会(xiaozhanghui)

来源:微信公号“读写大队”,已获得原创作者授权。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