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1月21日-23日
地点:杭州三塘兰苑
授课:陈振濂教授
整理:林光进
学员:于钟华、沈赐恩、林光进、洪厚甜、陈志超、胡利塘、李祖戏、李海宗、郑瑞、周斌、洪忠良、崔勇波
--------------------------------------------------------------------------------------
篇章(二)
(2008年11月22日下午
教学提要二)
陈教授:关于停顿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说明。
关于《草书字典》的话题。
中国书法的篆隶楷行草都编有字典,看到这本《草书字典》,我想到我们这个大草研究班的学习,我要拿这本《草书字典》作一些“文章”。
对于《草书字典》的用途,有的同学认为是用来作字和字之间的对比,或者是用来背草法,或者是研究草法从古到今的流变和不同书家线条之间的比较;当然也有认为是基于集字创作的需要。但我认为:五体书的字典其中篆隶楷行的字都可以作为范字来学,只有《草书字典》是没有办法作为范字来学习,换句话说如果把《草书字典》作为学习的工具功用的话,《草书字典》的编辑是“最不合理”“最没有必要”的,当然这是调侃的话。因为其他四体基本是单个成字,你把单个成字做成一件作品,叫作集字创作,但草书能不能集字?我们就要在这个方面做“文章”。这个“文章”和我们提到的流畅度和停顿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中能发现大量停顿的例子,而草书的停顿和篆隶的停顿到底区别在哪里?篆隶楷的停顿以一个字为单元,而草书的停顿可能是两三个字,或者一个字和一个笔画作为一个停顿的单元,这些在篆隶楷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认为草书做字典“没有意义”的理由是:篆隶楷行的停顿是以一个字写完作为单位,虽然它们还有字和字之间的气势连贯,但在物理意义上它是停顿的。而草书不是每个字都停下来的,我们不能把《自叙帖》一个字一个字切出来放在《草书字典》中去,如果把一个字切出来,没有上面和下面关系,这个字可能会非常难看,比如:以“恳”字为例,如果没有前后左右的关系存在,这个字形会很难看;只有在前后左右关系作用下,这个结构才有它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把每个字从行间剥离出来的话,这样做的《草书字典》是没有什么效果,也最容易犯错误,因为它的依托关系没有了,“因为所以”的关系没有了。字典是以单个字作为对象的,而大草狂草是最没有单个字的概念的。
我们现在研究的“停顿、顿挫和休止”,和《草书字典》告诉我们的每一个字的固定结构绝对不是一回事,字帖中的停顿是在字的连绵过程之中,而字典的停顿必然是在每个字的结束处,所以,我们的停顿没有字的概念,我们的研究不是把它作为字来分析,而是把它作为艺术表达语言来对比,如果这是表达一个艺术语言,我们所说的这个停顿已经是“看字不是字”,所以,《草书字典》只有工具书的意义,而没有创作意义,如果按字典中草字进行创作的话,这样的草书都是“状如算子”,这样,怀素、张旭的魅力都没有了。《草书字典》只能解决草法的规则问题,它不能解决我们讨论的草书艺术语言的问题,草书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不能事先用一个程序来框定它,用这样的方式来看今天我们大草班的学习,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个随机性,这个偶然性,就是这个不可预测性。刚才所说的突然停顿,就是一个无法预测的停顿,如果把停顿按《草书字典》来设定,所有的停顿都是可以预测的,可以估计的,可以等待的,而草书给我们的信息是不可预测,不可等待和无法算计。
(2008年11月22日下午
停顿练习二)
陈教授:以对《草书字典》的分析作为课题进行练习,作业要求:每个同学从《自叙帖》中选出一行五个字进行临摹,完成后在边上写出篆隶楷行各一行,这个练习是通过对比来理解草书的停顿之不可预测性,证明草书的停顿和草书单字没有关系依据。
(2008年11月23日上午
练习点评)
陈教授:说某某同学线质不对,是指字帖给我们的固定的整体的印象,是它的常态线质。有的时候和字帖写得完全一样,反而感觉线质不对,因为,你所选择的这个地方恰恰是它临机发挥非常特别的部分。字帖中也有常态和异态之分,如果你选择了字帖的异态部分,把异态部分作为常态来看待,它还是不象怀素《自叙帖》,所以,并不是百分之百地客观地掌握了怀素《自叙帖》就掌握了它的根本,这个根本的所在是以它的常态作为基础的,但在字帖中本身它有常态和异态两种现象,所以今天有必要根据现实的需要来校正一下大家对怀素《自叙帖》的直感,这个校正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求大家做一些练习。

作业2-①
作业2-①(林光进),为什么要做篆隶楷行草五体的一个作业?主要是让大家了解篆隶楷行每一个字作为一个单体表达的很清楚,哪怕是行书中有一些连绵,但这些连绵都是辅助的,它的字形是主要,所以,它还是一个单体;只有草书,它的连绵是主要的,而字的单体却是辅助的,一个是字体是主要的,连绵是辅助的;一个是连绵是主要的,而字体是次要或者说是辅助的。比如说草书这一行,我们知道汉字的人都会很清楚,但一个不懂汉字的人他会不清楚连绵断在哪里才是一个单独的汉字,但作业中这一行选得还不够典型,但也能看到一定的表现,比如草书的第一和第二个字,很多人会将它看成是一个结构,可能把上面看成一个竹字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在《自叙帖》中会有很多没有字和字之间的间隔,这就是草书中大草的一个明显特征,虽然作业中的这一行选得不是很“地道”,但可以从中看出字和字之间人为打乱的想法
作业2-②
作业2-②(洪厚甜),草书的停顿表现不明显,还是以每一个字的结束作为停顿,这就不是我们所谓的停顿,如果停顿是在字的中间,这才是大草,如果在每一字写完后停顿就不是大草。
作业2-③
作业2-③(沈赐恩),第一行一、二两个有字的概念,但到了“千万”这个部位,字的概念已经被打破,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停顿不跟着字形走,只有打破了字的概念,这个停顿的变化才生动。

作业2-④
作业2-④(李海宗),作业中“诸篇”这组造型可以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诸”字的最后一笔连带着“篇”字第一笔,它在形势上起着辅助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找出草书的停顿位置起了一个证明作用。也就是说,对这两个字的停顿位置作出一个判断,从而找到草书的停顿的一个重要技术规则。对于两个字,一般而言,这两个字应该断在字和字之间,但字帖中因“诸”字收笔的连带,反而在“竹字头”下面形成了一个停顿空间,如果上面连带的笔画是辅助的话,而“篇”的下半部分成为产生这个停顿的辅助结构,上下形成了两个不成字的结构的主体。这两个字很能说明问题,但把它说清楚也不容易。因为字和字的主体因线条的连带而发生了置换,这时候线条的停顿是形势的主体,而不是字形结构是形势的主体。在前面我们用《草书字典》的作用来证明草书停顿的方式,现在我们又用字帖中通过同学的作业的表现来证明这个方式的特殊意义,这就要求大家在写大草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自叙帖》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从中找出几个典型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