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 《黄山十二屏》的真伪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9-22

 

《黄山十二屏》基本内容与石涛早年活动没有矛盾,是反映石涛与曹鼎望父子交谊的一件重要作品,画中所涉内容为黄山游历过程的摄写,以这样精致而优雅的风格表现(绢本、设色温丽、勾勒晕染节制而富有内蕴),也符合石涛与曹鼎望之间的关系性质。然而要确定这是一件石涛真迹,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明,如画风、书法、印章等方面的因素。这里重点从画风和印章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5 []石涛 对菊图轴 

99.7cm×40.2cm 纸本墨笔 1671年上海博物馆藏



(一)与同期绘画风格的比较

 

第一,构图。石涛绘画的“奇”首先反映在脱略凡常的构图上。一峰突起式的构图,就来自于黄山的经验,后来成为其作品的一个典型特征。这在为鸣六、为吴禹声所作的山水册中就可看出。

 

这里想通过另一件作品来对比。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对菊图》(图5)与《黄山十二屏》一样,都作于1671年。《对菊图》题识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辛亥九日写为□老道翁词丈粲,粤山僧济。”钤有“济山僧”白文方印、“老涛”朱文椭圆印和“意不由人”白文方印等三印,右下角一印不辨。上款被人挖去,缺损之字或即“冠”字,或许是石涛另一件赠曹冠五的作品。

 

此画近景是老松当立,松下有几椽屋宇,远方则一峰突起。画风清润雅静。将此轴与《黄山十二屏》的第一屏《山阁远望》对比,发现两图构图十分相似,都是老松盘桓,一峰突起。整体画风与石涛17世纪70年代初之特征相合。此时已与1666年前后画风有明显差别,他受梅清的影响日趋明显,画风豪放而纵逸,山石皴法也具梅清特征。那种长线条的勾勒,尤具脱略形式、超然物外特征。松树的画法也具石涛此期之特点。

 

试比较此二图中老松画法,皆以画龙之法来画松。黄山以松奇,石涛眼中的黄山之松又与平常人不同,他所看重的是卧龙松、扰龙松、游龙松等。他是松画这是有“龙思维”。松干呈龙鳞之状,松枝如游龙盘旋,松叶如龙爪。费滋衡《掣鲸堂诗集》七古一中载有《松石引赠石涛上人》:“石公画竹如画龙,画龙之法亦画松。竹松夹画两龙合,壁间夜夜云霾封。竹干龙爪松皮片,龙鳞老枯藤虬结,龙筋缠竹枝松刺,龙髯扫善画乾坤。”这样的画法与藏于台北的《石公种松图》也比较接近。

 

再将《采菊图》与《黄山十二屏》中第三屏《祥符听泉》屋宇画法相比,二图为同一作者手笔之特点更加明显。这是石涛独有的屋宇呈现法。

 

《采菊图》与《黄山十二屏》的书法风格也十分接近。二作为同年之作,前后相差不过数月。题识文字都不多,明显具有石涛早年书法之特点。《采菊图》书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辛亥九日写为□老道翁词丈粲,粤山石涛济”,《黄山十二屏》第一屏书有“松雪意,为冠翁老先生太史,粤山济”,第十二屏时间款书写“辛亥春仲”。这很少的文字中,有几字重合:翁、粤、山、济、辛、亥。此六字的结体基本相同。

 

其实,这一构图在保利2009年秋拍的《松荫研读图轴》中也能看出。此作未系年,是石涛早年的手笔,当作于1670年之前。张大千在图右下角题云:“此清湘未流寓邗江时所作,其年约当四十左右,为康熙初年也。梅瞿山与清湘交最契,每游黄山必邀在其家,故其作画多似清湘,此幅可证也。”

 

第二,“硬”的画风。前人曾有评石涛早年山水之作云:“石涛山水苍劲挺老,最为难得,近世多伪为之者,然鱼目混珠,识者立辨。”(石涛山水立轴,藏故宫博物院,幼瓠裱边之题语)石涛早年山水就有“硬”的特点,所谓“苍劲挺老”,意在重拙中有质感。这样的特点非常难以模仿,这也是判断石涛作品真伪的重要标尺。

 

如十二屏中第四屏、第七屏山体的画法,钩皴呈直线,横来竖去,极力追逐山石磊落的感觉。第四屏中的白龙潭的一线飞瀑,由两边嶙峋的块石压迫,有一种特别的张力。第七屏中几块巨石当面,在柔丽的画面中,又有一种坚实感。

 

这也是石涛早年作品的风格。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山水立轴(图6),此为“敬老道翁”画,“丙辰客赏溪之大安寺”时所作,时在1676年,当时他在泾县。这种奇崛的构图、磊落奇蟠的特点,似为石涛所独有。

 

第三,旋转性。石涛早年画山有一种旋转之力,如北京私人收藏之《百开罗汉图册》、上海博物馆所藏之《观音图》等,就是那种动之以旋、润之以转的独特画法。《黄山十二屏》中第六屏画几人于莲花峰前,人在山中部,为了突出山势的高耸,由山脚下就以笔走龙蛇之体势,一路横向旋转向上,有风驰电掣之势,人如在山的巨浪中。而在山的绝顶处,突然掉转笔锋,以萧疏小笔,直笔画山顶,如从沧海中浮出。石涛的不凡才华也于此得现。

第四,烂漫的格调。石涛早年绘画有一种烂漫的特点,所谓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这也是石涛的独特魅力所在。那种令人意倦神懒的山水,非石涛所可为。《黄山十二屏》看起来画得很节制,却藏天花烂漫于其中。空林如霰,花儿在云中绽放。如第四开画白龙潭上景致,中间一段两人观瀑布,山间奇花异卉竞相开放。第三开祥符汤谷之景,下部一段,极具浪漫色彩。

 

对比故宫博物院所藏二十一开《黄山图册》,此册未系年,从风格上说,当略早于《黄山十二屏》,大约作于1667前后。第六开画卧龙松,而十二屏中的第十一屏也画卧龙松,二者相较,前者略显稚拙。从总体而言,二十一开的笔法尚有早期稚嫩特点,而十二屏则相对来说,画得更成熟细腻。

 

十二屏是细笔勾皴山水,二十一开《黄山图册》则主要是小写意,略其意趣而已。但相比而言,十二屏细笔之作由写实转成写意,更耐看。而二十一开的小写意倒是在强调率略中,略有草草之虞。由此也可看出,从二十一开《黄山图册》到十二条屏黄山图景的发展,石涛的艺术在几年中有较大提升。不仅是宣城画派对其影响,更在于他在绘画探索的途径上费心费力所获得的进步。

 

总之,《黄山十二屏》反映出石涛早年黄山诸作中的风格特点,应为石涛手笔。

 

6 []石涛 山水轴 

128.4cm×41.5cm 纸本墨笔 1676年 故宫博物院藏


(二)印章中的问题

 

十二屏所钤印分别为:第一屏钤“石涛”朱文长方小印,另一白文方印不辨;第二屏钤“石涛”朱文椭圆印,另一印与第一屏的第二印同,不识;第三屏钤“粤山”白文方印、“石涛”椭圆白文印;第四屏钤椭圆朱文铁线“前有龙眠”小印;第五屏钤二印,一为“前有龙眠”朱文长方印,一不辨;第六屏钤两印,前印不辨,后为“老涛”朱文椭圆印;第七屏钤“石涛”朱文长方小印;第八钤一白文椭圆小印“美墨老涛”;第九屏钤“粤山”白文和“石涛”朱文两小印;第十屏钤“石涛”白文印;第十一屏钤一罕见的朱文椭圆印“输与空山枕石流”;第十二屏钤二印,前一印不辨,后一印为“石涛”白文椭圆印。

 

十二屏涉及印章有:“前有龙眠”朱文、“美墨老涛”白文、“输与空山枕石流”朱文、“石涛”朱文方、“石涛”朱文椭圆、“石涛”白文椭圆、“粤山”白文、“老涛”朱文等八枚印章。

 

令人迷惑的是,这些印章不仅在同期的作品中罕见,也很少在后来的作品中使用。是否就可据此判此作为伪作呢?我觉得不能遽下断言。

 

大致作于1667年前后的二十一开《黄山图册》(故宫博物院藏),每开均无题识。除第一开无印外,其他二十开均有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十四、第十五、第十九共十开,都钤有一“指月”白文长印,四角略呈圆形。第七、第十、第十二、第十六、第二十都钤“老涛”白文长印,此印与他后来使用的“老涛”白文长印不同。第十一开又有“老涛”朱文椭圆印,此印也不见石涛生平其他作品,石涛有“老涛”朱文印,但与此不同。第十七、第十八两开钤“济”白文方印,此印也不见其他作品使用。第六开钤“得未曾有”白文方印,他作未见。第二十一开钤“济山僧”白文方印。石涛的确有一个“济山僧”白文方印,但不是此印。

 

也就是说,此中所钤之印,均未见于石涛传世作品中,此与《黄山十二屏》的情况十分相似,后者所使用的印章也不见于其他传世石涛作品。故宫博物院藏二十一开《黄山图册》乃不容质疑的石涛真迹。由此也可见出,石涛早期作品有一重要特征,就是印章使用的非固定性,这与金陵之后的书画作品情况完全不同。这两件作品中所涉十多枚印章,当都是石涛所刻,反映出他初涉制印一门的基本情况,印章水平一般不高,印章使用随意性较强,印章的变动性也较大。

 

十二屏有一枚“前有龙眠”朱文长方印值得注意。李驎《大涤子传》载:石涛在宣城时,“又画一横卷,为十六尊者像。梅渊公称其可敌李伯时,镌‘前有龙眠’之章赠之”。石涛另有“前有龙眠”白文印,又有一枚“前有龙眠济”白文印。这三枚印章中,到底哪一枚乃梅清所赠,尚难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黄山十二屏》中的“前有龙眠”朱文印,非梅清所赠,因为印章的水平不高。

【节选自《中国书画》2017年9期:

《石涛款<黄山十二屏>相关问题研究》



本文编辑:欧阳逸川   新媒体编辑:崔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