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江山图的槽点到底在哪儿? | 意外

 昵称974066 2017-09-23

我们在节目中狠狠地夸了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图》。

实际上,这幅传世名画也有不足的地方,但这个需要从它的优点和艺术成就说起。

这么说吧!《千里江山图》的牛逼,画家年龄小是一回事,更要紧的他手头过硬的功夫。

主要体现在色彩和构图。

色彩,我们在节目里,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

构图,我们在这里,做个补充说明。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比它还早的青绿山水画,那构图,滋滋,人比山大,山比天高,天又比人小,总之啊!就是比例没那么好,也就没有了啥空间感。

唐李昭道 《春山行旅图》

《千》图,就在这方面做了改进。王希孟这小伙子,吸收了当时北宋画坛上,对于绘画构图的新风尚,将我们现在对国画津津乐道的“三远”透视理论弄了进去。

所谓的“三远”,就是“高远、深远、平远”,简单理解就是从低处往上看,从高处往下看,然后王八对绿豆的正眼看,多个角度的观看,使绘画有了独特空间感,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千里江山》局部图

这在古代青绿山水画里还是头一遭,也是最后一遭了,因为自《千》图后,就没啥人再画青绿山水画了,都去玩我们现在印象里的水墨山水了。

说到水墨山水画,我们的视频里有段将《千》图颜色去掉的,留下黑白的形式。有没有觉得很好看?没啥感觉的,再回去看下视频好好感受下。

这也是《千》图的独特之处,它还结合了水墨山水的特色,注重意境和情趣,以此融合进了画里。

所以,《千》图整个是一幅画,又能分成各个单元,都能独立地看,那单元是山山水水、人来人往、有情有意的。

可以说,《千》图集古代青绿山水的大成,又结合了当时的时尚水墨山水的特色,很有开拓性。

但是,就喜欢这个但是。

它虽然集了大成,又很有开拓性,但是它的笔法、技法是做模仿。

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又是开拓性的,却又是有模仿的。别急,接着看下去。

因为小王啊,他是皇家画院的里的人,这个大院长大老板啊!就是宋徽宗赵佶。那时的绘画,是要讨赵总欢心的,你才有可能被看中,然后被赵总提拔,从此吃香的喝辣的。

俗称“拍龙屁”!

所以,我们的18岁少年王希孟,在这幅图里大量的模仿了赵总的欣赏的绘画技法,或者说,就是赵总的绘画的技法。也有人说,这个是师徒关系,是赵总努力地教小王,小王也在努力的学习,这个我们暂且就不提了。

由于这样的背景关系,我们18岁少年的这幅画,也会被拿去和赵总的比较,比如和赵总的《雪江归棹图卷》,有兴趣的真爱们,可以去搜下这幅图,使劲地放大看看,也和小王的比较下。

《雪江归棹图卷》 (点开,点开!)

这一比较啊!就有人得出了结论,虽然单看小王的画是精彩绝伦的,但是和赵总的一比较,这个技法啊!就显得青涩了,没有赵总运用得那么炉火纯青、妙趣横生。

就是说啊!年轻人的火候还不够,画法上还不够成熟,没有自成一体。

于是,这也就成为了人们对《千》图心心念念的一个槽点。

不过,这并不影响《千》图成为名画,被人推崇,我们的鸡汤妈妈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