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王希孟齐名的赵伯驹,绘名作《江山秋色图》,内容却与秋色无关

 泊木沐 2022-05-24 发布于辽宁

导语:中国古代的丹青艺术,山水画是个避不开的大宗。而在山水画里,有颜色的青绿山水比起黑白的水墨山水又显得单薄一些。

水墨山水有郭熙、范宽、荆、关、董、巨、米氏云山、元四家,后又有明四家和四王四僧,哪一个单独拎出来都是如雷贯耳,作品数不胜数。而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却仅有两件。

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另一件就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

画中红花、绿竹,一片春意盎然,虽名《江山秋色图》却与秋色一点关系也没有。

南宋绘画赵伯驹第一

许多人对赵伯驹的了解基本上来自董其昌那句广为流传的“语录”: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

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始,好像就那么几个人在画,唐朝的大小李将军、北宋的王希孟、赵伯驹和赵伯骕、宋末元初的钱选、明四家的唐伯虎和仇英。说得上来的青绿山水名家,仿佛就这么几个。

就如上篇《小李将军李昭道,绘青绿山水历久弥新,却为何不能成为主流?》所言,青绿山水的绘制时间太长,且成本昂贵,在古代,不是大富大贵或皇亲国戚是习不来的。所以,身为宋太祖七世孙的赵伯驹成为了青绿山水画史一座高峰。

《松隐文集》里就这么评价:“赵希公及共兄千里,博涉书史,皆妙于丹青,以萧散高迈之气,见于毫素。”。晚明《书画记》的作者吴其贞认为,南宋画家,以赵伯驹为第一。还有人认为,北宋绘画李公麟第一,南宋绘画赵伯驹第一。

赵伯驹,字千里,汴京人,赵令穰之子。自宋朝南渡以后,赵伯驹就一直生活在钱塘,山高水远,逍遥于山水之间的赵伯驹倒也过得悠然自得。后来,一次偶然机会,赵伯驹因画扇而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和召见。

宋高宗赵构对他极为爱惜和重用,曾经命他画集英殿的屏风,并给予很厚重的赏赐。赵伯驹和他的弟弟赵伯骕,一画一文,同时服侍在宋高宗左右。

画家和宋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使得赵伯驹简介平衡而不显单调。专注于画作的赵伯驹,还曾经奉命担任过浙东兵马钤辖一职,当然行政方面的作为肯定没有他在画作领域的成就突出。与绘画创作相比,他从政的那段历史简直像一笔略过般,简单而微小。

青绿山水画史上的一大突破

赵伯驹的作品介于院体画与文人画之间,不同于唐代沉重的装饰性,而是更为清雅秀丽,显得“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赵伯驹在宋室南渡后就一直旅居于浙江杭州,生活悠然自得,如诗如画。这种诗意的生活将淡泊、清新的印象根植于赵伯驹的记忆深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

赵伯驹远师李思训父子,笔法纤细,直如牛毛,极细丽巧整的风致。同时吸取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方式,让唐代那种浓郁的画风得到稀释,逐渐形成了清幽淡雅、精工细酌的特色,又颇具文人的书卷气。这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是青绿山水画史上的一大突破。

董其昌就在《画禅室随笔》中说过:“赵伯驹、伯骕,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

这种“雅”的分量,或许是与赵伯驹本人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皇帝的赏识让赵伯驹有充足的自信和空间作画,而画家本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最终成就了这明丽清新的青绿山水艺术。

他以极其纤细精巧的秀丽之美引领整个南宋绘画领域的新潮流。对于山水、楼台、翎毛等的细描工画,可谓是清丽秀雅、精工之极。就连对山水画有所研究的宋高宗赵构都曾经评价赵伯驹的画,说其画中颇有董源、王诜的风骨和韵味。

也是在赵伯驹的强大影响力的带动之下,南宋画院的山水画一时间多以青绿色见长。

这样的青绿山水,真是古画中的宝藏啊。

精工文人山水典范

素来以笔锋秀丽精致著称的赵伯驹,笔下如有游龙,所画线条流畅而飘逸清晰,为众人所惊叹。

赵伯驹以水墨为重,以青绿为辅的画法,似乎比较适合文人画家之理念,自此代有传人,不断演绎革新,形成“小青绿山水”体系,沿袭至今,成为山水画的水墨、浅绛、青绿三大形式之一。

《江山秋色图》

清代王原祁有“龙脉说”,其中蕴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命哲理,也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意蕴。《江山秋色图》可谓北宋的全景山水画典范。

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因而能错综复杂而不乱。整体布局严谨,勾勒精细,设色绚烂。笔法刚劲秀润,线条的轻重、缓急、虚实,充满灵动之气。

画中山石以流畅多变的长线条勾廓,并根据山石的脉络加以钩皴。画笔尖细,但并不软弱轻浮。即使烘染重彩,却始终保持着线条的清晰度。以石青、石绿为主调,重视远景与近景明部与暗部的色彩区别。

近处山石、土坡、竹树多用重石绿兼赭石,阴影处多用石青和墨青。远处的山与树则用淡墨、螺青勾染。天、水部分用花青打底,敷以淡石青。重彩与淡彩的结合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精微雅致的特色

《汉宫图》

画史评价说:“观此幅,虽为一纨扇形式之小册页,然不论于人物、车马、楼阁、家俱、树石、远山皆赅备。”周密用心的布局、毫发毕现的细节、灵动淡雅的气韵,让他的作品毫无谄媚上位的低姿态,而只是将一种场景描绘得生动有趣,让人仿佛亲临现场。

《宏文雅集图》

此画兼有南宋画院画家的技巧,与文人的格调。即便从残破的图像中,还是可以看清人物、桃花、栏杆、草地、山石等元素显现出南宋特点,左下角石头画法,清雅简单,令人耳目一新。树木曲折方法,与南宋画院迥然不同。

《仙山楼阁图》

以青绿重色描绘山水、建筑,左半部山石层层叠起,楼台殿阁自山脚下湖水边随着山势逶迤推高,直至半山。右半部水面荷叶点点,远山屏立,朵朵祥云飘渺其间。山石空勾填色,线条工细,不用皴法,承续了唐人传统。画面明丽润泽,给人清新之感。

结语:

晋唐时期,是重彩画的世界,进入五代、北宋,文人的绘画意识崛起,水墨画渐渐兴盛,墨分五色,无所不包,以至于唐代的重彩画至此几乎绝迹。北宋末年宋徽宗力挽狂澜,18岁的王希孟以一卷大青绿《千里江山图》惊世骇俗,而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则无处不透出皇家龙脉的富贵庄重的气息。

但在宋朝,大青绿山水画并没有得以拓展,依然是水墨的世界。元初赵孟在坚持水墨画的同时,开始尝试“小青绿”着色。明四家都有些小青绿的作品传世,惟仇英有一些接近于大青绿的画,但其格调,已不再是唐人的风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