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间谍”

 liuhuirong 2017-09-23

          看见这个标题,您会不会吓一跳?可能您做梦也没有往这方面想过,但事实确实如此。


​     很小就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嫱、貂蝉、杨妃。但为什么这样指代却不清楚。长大后才知道,原来西施在溪边浣纱,鱼儿自嫌不如而潜入水下;王昭君在去匈奴的路上弹起哀怨的琵琶,使南飞的大雁听得入迷而忘记了摆动翅膀;貂蝉为了替养父分忧解愁在月下烧香,月亮自觉比不过貂蝉而躲进到乌云里;而杨贵妃的娇娆使牡丹花也自感不如,羞红了脸儿(这是采用李白诗说,当然还有碰含羞草之说)。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八个字实在用得太生动、太贴切了,足见我国古代文人的才华!

          有一次我偶然问自己,我国古代那么多有德行的美女,为什么偏偏选这四位为“四大美女”呢?这样一问,问题就来了。如果是论美貌,谁也没有见过她们(包括没入选的),根本无从比起;如果论贡献,前三人差强人意,杨贵妃有什么贡献?如果论德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什么目的,四人都是把人性的尊严抛弃了,谈得上可贵吗?特别是杨贵妃,用古代的“三观”(请允许用一下时髦的语言)来看,根本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古代的文人怎么会“投票”给她?(对不起,我是说用古代人的眼光,不是我的眼光)貂蝉入选更是荒唐,《三国志》上查无此人。直到罗贯中作《三国演义》时,采用元代杂剧中关于貂蝉的故事,才杜撰了“貂蝉”这样一个无名无姓的所谓“美女”。所以有时我又怀疑,所谓的四大美女,是不是明清时的文人,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四个词语而去硬套出来的?

            今天,我们先来谈谈西施吧。

            关于西施,她的职业是地道的“间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现在人们却把“西施”作为了美女的代称,颇有些奇怪了。

           西施乱吴灭吴的事迹,已是人人皆知,我不作介绍了。只想谈谈如何评价西施的行为及一些有关的事项。鲁迅先生说过:任何一个美女也没有颠覆或保卫国家政权的能力。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西施。如没有越王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即使西施把吴王夫差迷惑得团团转,又有何用?唐末诗人罗隐在题为《西施》的诗写道: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封建文人都把亡国之责推给“美女”,如妲姬、褒姒等等。这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而罗隐对吴亡之责嫁祸于西施极为不满,写下了这首畅快淋漓的小诗。他说家国兴亡自有它内在深刻的原因,怎么能只拿西施一个人来作替罪羊呢?如果说吴国是因为西施而灭亡的,那么使越国灭亡的又是哪个“美女”呢?!无可辩驳的逻辑推理,咄咄逼人的强大态势。我十分赞同罗隐的立场。我为一千多年前,我国已有这种破除“红颜祸水”的新思想而点赞。
        扯开去一下,罗隐的这种新思想是一贯的。我再来举一个例子吧:公元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仓皇出逃四川,至885年才返回京城。罗隐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这里的阿蛮即“阿瞒”,是唐玄宗的小名。)您看,他又在以新的思维、铁的逻辑,为杨贵妃打抱不平了!用奇妙的构思,幽默的语言,辛辣的讽刺,有力地抨击了“红颜祸水”的封建传统观念。
           言归正传。对于西施的一生遭遇,我是十分同情的。苎罗村中一位浣纱女,本来可以安然地度过幸福的一生。但不幸被统治者选中,在越宫里苦苦训练了三年,学会了一身"狐狸精"的本领。身负着作为间谍的三大使命(迷住夫差不理朝政、怂恿吴国对外用兵以消耗国力、促使夫差除去伍子胥)被送给吴王夫差。虽然吴王宠幸备至,但那漫长的十七年呀,她是那么心口不一,那么强颜欢笑,那么柔肠寸断,那么备受煎熬!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她想一想,这是正常人过的日子吗?!十七年哪,十七年的"间谍"生涯,不知她是怎样生不如死地熬过来的!
         好不容易待到越灭吴国,该是西施扬眉吐气的时光了罗?但答案对西施来说是极其残酷的!绝不是如某些传说那样,和心爱的范蠡泛舟太湖,幸福地白首到老。而是狐兔尽走狗烹,最后被统治者杀死。关于西施是如何死去,历来有七八种说法。有说自杀的,有说是被范蠡带走隐居太湖老死的,有说是被沉江的。沉江说又有多种,有说是给吴人沉江的,有说是被范蠡沉江的,有说是被勾践沉江的,有说是被越王后沉江的等等。特别是最后那种结局,好象更合情理一些,所以清代蔡元放在写《东周列国志》时,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
            我认为沉江说是有据可考的。离越灭吴一百多年后的墨子《亲士》篇中有那么一段记载:“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里墨子将西施死因“美”而被“沈”(沉的通假字),与其他三人之死合为一谈。可见她的死是被沉江(河?湖?井?)的。关于她的死,唐诗人李商隐在《景阳井》里这样写道:“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也是唐末诗人皮日休有诗叹西施:"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后人可能认为西施以一己之身,忍辱负重,救民救国,所以不忍她最后的结局。于是杜撰出与范蠡的浪漫爱情,让她乘一叶扁舟,跟“心爱”的人安度晚年。其实西施是浙江诸暨人,而范蠡为河南人,两人年青时不可能有交集。有一种说法是范蠡奉命陪送西施去献给吴王夫差的,(另一种说是文种送的。)我想范蠡在路上短短的几天里,恐怕没有那个胆去插上一脚。何况史有记载,范蠡有妻室,并生有三子。西施就算是15、6岁被越王相中的,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打败吴国时,西施已是徐娘半老了。所以我认为“与范蠡泛舟太湖”当属人们的一厢情愿。
            两千多年来,咏西施的诗词多如牛毛。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歌颂西施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类是谴责她以色相颠覆了吴国,还是“红颜祸水”那一套。请博友们自己去翻看吧。但我想在这里介绍一首清袁枚(《随园诗话》作者)写的小诗,他的立场非常特别,立意独特。诗题就叫《西施》:
                   吴王亡国为倾城,越女如花受重名。

                   妾自承恩人报怨,捧心常觉不分明。

           前两句分别写了吴王与西施,几乎把前人的两种评价网罗殆尽。妙在最后两句,诗人拟西施的口吻说:吴王待我那么好,我承恩报恩是份内的事,怎么把我说成是为越王报怨的“间谍”了呢?特别是最后句把西施捧心的典故用得生动别殊,说她捧着心,前思后想怎么也想不通!诗人没有直接替西施鸣不平,却是留下余地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可说是回味无穷啊。

           最后,我想来说明一下令人十分遗憾的史实。其实,在《春秋》、《左传》、《史记》等信史中,根本没有关于西施的半个字记载!关于西施的传说,都只是零星地散见于一些典籍中,往往是只言片语。最早见于记载的,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墨子著作中,那已经离西施去世一百多年了。后来《孟子·离娄》中说到西施:“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意思是即使象西施这样秀丽绝顶的美女,如果蒙上了污点,人们都会掩鼻而过之的。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西施:《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厉即丑妇人,文意是丑妇人与绝美的西施……在“道”的统一下,美丑是一样的。从这些文献看来,西施的确是美女,但与越灭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那么,为什么有越送西施给吴的说法呢?那是因为有《越绝书》及《吴越春秋》出现的缘故。这两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越国选西施,训练西施,送西施给吴王夫差,最后在西施的迷惑下吴国灭亡的经过。《越绝书》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产生的年代至今争论不定,时间从战国一直到西晋。这本书比较严谨,有一定的史料意义。《吴越春秋》的作者为东汉赵晔。内容纪述吴越两国春秋战国史,有的有参考价值,有的象是演义。毕竟东汉离春秋战国时代的时间太远了。

            关于西施的话题,其实还可以说很多很多,但仔细想想都跟本文主题无关。好了,就此打住。准备写半个“间谍”王昭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