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代将相野史大全

 liuhuirong 2017-09-23
隋代名将贺若弼

  贺若弼是隋朝最著名的将领。隋文帝杨坚禅周自立为帝后,贺若弼就向他建议:借较强之国力和其他有利条件,挥军南下灭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对于他的建议,隋文帝深然之,就诏令贺若弼负责灭陈战略的制订和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其后,贺若弼又协助晋王杨广发起灭陈战役,并亲自挥刀上阵,指挥部队攻入南京,灭亡陈国,使分裂了近四百年的中国重归统一。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大功于国的将领,在以后的日子里,受尽种种屈辱,最后被害身死,妻子被没宫为奴。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生于梁大同十年(544年),死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其父贺若敦以武烈知名而仕北周,任金州刺史(今陕西安康)。

  少年时代的贺若弼慷慨豪迈,风流倜傥,聪颖好学,胸有大志,经史诗文,了觉于心,尤擅军事,其深思奇想常出人意。十五岁就在周围远近知名,周齐王闻其名,任为记室(相当秘书之类)。

  贺若弼所处的时代,是分裂了近四百年的中国处于统一的前夜;北方的五胡十六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岁月洗礼,统一于魏;然后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东魏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东魏建北齐,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而建立北周。二十多年以后,北齐为北周所灭,北周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在这几百年的岁月里,南方的政权也像走马灯似的进行交替。开始是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一百多年以后,刘裕灭晋建立宋朝,六十多年以后,宋朝被将军萧道成所取代,是为齐;只过了二十多年,齐将萧衍废齐自立,国号梁,四十多年后,梁将陈霸先趁侯景之乱,起兵灭梁,建立陈朝。

  陈朝建立后,正好与北周南北隔江而治。陈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是中国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他的有名不是由于他的治国,而是由于他的荒唐胡闹。唐诗人杜牧有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指的就是这位只会喝酒、做诗,狎妓但不会治国的亡国之君。到了陈后主时,随着北周的崛起,名为一国的陈朝实际上只有一个郡那么大,而且国势衰弱,所以,中国的再度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了。

  然而统一中国的重任由谁来担当呢?北周武帝宇文邕曾有此雄心,但宇文邕早死,壮志未遂。他的儿子宇文赞(yūn)和孙子宇文衍更不是那块料。所以,挥军南指的事就暂时被搁置起来。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以武烈知名,通晓军事,而且壮志勃勃。他看到天下最终会归于一统的大势,就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由自己统兵混一江南。他多次对贺若弼说:“南方之陈,名为一国,实则一大郡耳,陈叔宝,郡守也,举一杖则可逐之。”

  但是,贺若敦亦壮志未遂就死了。究其原因,贺若敦之死不是由于疾病,而是被人逼其自杀:因他得罪了当时北周晋王宇文护。贺若敦很瞧不起宇文护,多次在朝中对人言:“晋王只能配看门护院、端饭钵。”有人把这些话转告了宇文护,使之气得发抖。不久,宇文护就胁迫北周皇帝逼令贺若敦自杀。一州之刺史焉敢与皇帝、亲王较量?贺若敦只好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拔剑自杀了。

  临死时,他把贺若弼叫到跟前,问:“你是吾儿否?”贺若弼点了点头。贺若敦道:“既是吾儿,当继吾志。第一,我一生志在灭陈,然中途而亡,遗憾哉!你必继吾志,择机择主,挥军南下,混成一统。”

  说着,贺若敦命人拿来一尖锐的铁锥,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问贺若弼:“汝知为父是怎么死的?”贺若弼道:“未知。”贺若敦指指自己的舌头:“就是因为这个伤人,遭人逼死。所以,第二,你亦当继吾志,勿以口舌伤人。切记,切记!”说完,命贺若弼跪下,伸出舌头,贺若敦就拿铁锥猛锥之,使之血流满面。

  应该说,贺若敦的这份遗嘱是非常有特点的。父死不久,贺若弼被封为当亭县公,官迁小内史,经常出入太子东宫,颇得北周皇帝及太子信任。而在这段时间内,贺若弼也认真恪守父亲的遗嘱,谨言慎行,不以口舌伤人。这样,不仅使他避了祸,还升了官。

  当时的北周皇帝是武帝宇文邕。他当皇帝后,就立宇文赟为太子,可宇文赟是个极不成材的废物,好洒贪杯,日与群小狎戏为伍,丑闻达于宫外。宇文邕为使太以后能接好班,就对宇文赟要求极严,不仅不给宇文赟酒喝,还经常大棒侍候,使宇文赟的腿上伤痕累累,可他的毛病一直改不了。

  有一次,宇文邕就太子的有关情况询问上柱国王轨,王轨为人直率,实言相告。几天后,宇文邕复问贺若弼。贺若弼怕引祸于己,就回答道:“太子德业日新,未发现有什么过失。”于是,宇文邕就放心了。事后,王轨指责贺著弼欺君,可他振振有词地说:“太子乃国之储君,如言之不慎,祸将灭族,公不应直言轻议。”并对人言:“吾父死予口祸,吾焉能不戒之慎之?”

  字文赟继位后,立即追查在宇文邕面前说他坏话的人。为此,王轨被杀,而贺若弼却免其祸,后升为寿州刺史、封襄邑县公。

  宇文赟没当几天皇帝就得痦病死了,他七岁的儿子宇文衍继位。因皇帝是幼童,宇文赞妃子的父亲杨坚乘势掌握了政权,晋封上柱国、大丞相、假黄钺、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隋国公。

  因杨坚生有异相,早就有人预言他要做皇帝,所以深遭宇文邕、宇文赟父子的猜忌,有几次险遭杀害现见皇帝幼小,杨坚又大权在握,所以朝中文武大臣都力劝杨坚代周自立。在这些劝进的人中,最为卖劲的有两人:高颖与贺若弼。有一次,杨坚问贺若弼:“代周自立可不是儿戏,弄不好要灭族的。”贺若弼一听,立即磕拜于地,说:“臣愿负灭族之祸以从主上。”杨坚一听,大喜,就更坚定了他夺取政权的决心。

  公元五八一年,杨坚逼北周静帝宇文衍退位,自己当皇帝,国号隋。为了酬谢那些劝进、拥戴之人,杨坚大赏功臣,加官进爵,贺若弼也被拜为左仆射,不久又授予吴州(扬州)总管,使之经略一方,并赠他七星宝刀一把,以示殊荣。

  此时的贺若弼不仅身居高位,而且深得隋文帝的信赖,更加踌躇满志,准备在新皇帝的领导下,施展自己的才干与抱负,以实现他父亲未竟之事业。这一年,贺若弼二十五岁。

  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和政权巩固工作,杨坚觉得自己羽毛已丰,开始跃跃欲试,想挥兵南指,统一全国了。他曾不止一次对大臣说:“天下本是一家,现因一江之隔使海内分裂。朕岂能不顾一衣带水而不拯之乎?”为此,他找来他最信任的丞相高颖,征求灭陈大计。高颖说:“放眼当朝,要决灭陈大计,有文武全才者,无有如贺若弼者。陛下何不找他来一问?”

  于是,杨坚把贺若弼从吴州调回京师,共商灭陈大计。杨坚说:“以卿之见,灭陈当以何策为好?”贺若弼拜道:“中国分裂了几百年,北土虽宽,但遭战乱较频,南方虽小,偏安一方,物阜民丰,而且沟壑水网纵横,不宜北方骑战。陈后主虽属荒淫之主。但甲士不下数十万,大将肖摩诃有万夫不当之勇。所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徐徐图之。可命一大将率军忽左忽右,时停时战,多方以误之,先使彼之国力尽耗,兵疲民散,然后大军直出淮、泗,分道击之,使首尾不能相顾,如此,则陈必亡,天下必一统。”

  贺若弼的分析和步骤比较稳妥:不急于决战,在准备不充分时,亦不靠一次大的战役以决胜负,而是采取猫吃老鼠的办法,逗玩一阵,再几口吞下,像伍子胥灭楚那样,虚张声势,多方以误敌、疲敌、痹敌,然后再出其不意,发动其实的进攻,一举击败对方。

  所以,杨坚一听,深为在理。就命贺若弼把自己的观点形成书面意见,供皇帝和大臣讨论。贺若弼受宠若惊,连日写出《平陈十策》进献给隋文帝。

  开皇九年(589年)冬,杨坚在寿春(安徽寿县)设置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总理伐陈事宜,总管各路大军。以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出吴州,云集江左。

  贺若弼欣然受命,并按自己的既定战略行动。为麻痹陈军,每当各队换防,总大张旗鼓,声势浩大,陈军起初以为是隋军进攻了,急忙发兵为备,见陈军严阵以待,贺若弼就率军撤回,见隋军没有动静了,陈军就松懈下来,一见陈军回营,贺若弼又率军作大举进攻之状。这样一来,陈军以为隋军是在搞演习、换防,就逐渐放松了警惕和戒备。

  见陈军怠懈,贺若弼引军突进,大举渡江,陈军猝不及防,慌忙溃退,贺若弼乘势攻占了南徐州(镇江),获其刺史黄恪,俘陈军六千人。为了使进军顺利,贺若弼严令各军:所过之地,必须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如有私拿南方军民一物者,立斩之,还对俘虏格外优待,如愿回家,发给资粮,尽皆释散。如此一来,隋军所向披靡,数日之间,进至建康城外之钟山。

  起初,陈后主不相信隋军会南下,经常大言曰:“王气在此,贼军岂不是送死?”当他得知隋军大将贺若弼已率军到了钟山时,大恐,忙命将军田瑞、樊毅、肖摩诃等人率军拒敌,在建康城外,与贺若弼展开大战。战斗异常激烈,隋军死伤数百,贺若弼见此,令部队作小退以观敌变。

  陈军见隋军后退,认为松了一口气,争相抢掠战利品和邀功请赏,形势一片混乱。贺若弼一见,大喜:“乱而取之,正此时也。”就率军向陈军再次发动进攻。猝遇隋军。陈军大败,大将肖摩诃被擒,到黄昏时,建康城里的战斗基本上停止,贺若弼遂从北掖门人城。

  就在贺若弼与肖摩诃的大战,吸引了陈军主力时,使隋军另一将领、西路军总管韩擒虎率五百人乘虚而入从朱雀门人城,俘获陈后主。至此,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平陈之战宣告结束,时间是公元五八九年。

  这次平陈战役从开始谋划到具体实施直至最后取得胜利,贺若弼自始至终贯穿于战役的全过程,如行赏,贺若弼是首功无疑。但是,就在他与肖摩诃大战时,使韩擒虎乘虚活捉了陈后主,据其府库。代军规:活捉敌军主将乃至国王者受上赏,为此,贺若弼愤愤不平,还在建康时,他就与韩擒虎争起功面红耳赤,甚至闹到两人都拔出剑来准备拼命,后经众人劝阻才罢休,但贺若弼恨恨不已。

  班师回长安后,杨坚论功行赏,要授韩擒虎首功。见此,贺若弼气愤地站出来,对杨坚说:“臣献平陈之策,又在钟山死战,破陈精锐,擒陈骁将,扬威耀武,平定陈国,而韩擒虎没打什么仗,怎么能与臣相比呢?”可韩擒虎也不示弱:“本来旨令臣与贺若弼同时合击,以取伪都,然弼不遵命,先期攻击,致使将士伤亡甚多。而臣仅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他怎能与臣比?”

  见两人争执不下,杨坚虽不满意两人在自己面前争功的庸劣作风,但有功必赏,只好当和事佬,说:“克定三吴,乃二公之功,二将军诸为上勋。”遂命贺若弼登御座,赐物八千段,加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加以金宝,赐陈叔宝妹为妾,拜右领军大将军,韩擒虎亦受封上柱国,赐物八千段。

  尽管贺若弼得了头功,成了天下瞩目的人物,然而也在杨坚的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此人才智可佳,人品较次。

  贺若弼当上了大将军,如位极人臣,他还有一个台阶没有登上:官拜宰相,执掌朝政。他自己也认为这个位置非他莫属,自己有大功于天下,举朝之下,没有人可与自己比。因此,骄狂之气,溢于言色,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在他的眼里。

  有一次,杨坚与贺若弼品评朝中将领的优劣,谁可为大将。贺若弼说:“韩擒虎是斗将,史万岁是骑将,杨素是步将。”杨坚道:“以你之见,诸将均不在你眼里,大将非你莫属?”非常不满意贺若弼的回答。

  贺若弼的母亲见儿子因功与周围同僚的关系弄得十分紧张时,训斥儿子道:“汝父死时嘱你何来?锥你舌头流血是为何事?”说完,抄起一把刀要杀贺若弼,并怒气冲冲地说:“位至大将军还不知足,不待人杀,我先自宰之。”吓得贺若弼连忙下跪求饶,但终不能改。

  高颖和杨素是贺若弼的老熟人,两人深得杨坚的信任。平陈不久,拜杨素为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不久后,又擢高颖为相,而贺若弼还是将军,心甚不平。于是,就对皇帝的人事安排很不满意,牢骚满腹,到处说高颖、杨素的坏话,说高颖只配端茶送水,杨素只配喝酒扫地。两人听后,心大恨之,就把状告到杨坚那里。杨坚大怒,就罢了贺若弼的官,并把他找来训斥道:“我以高颖、杨素为宰相,与你何干?你却倡言反对,说此二公只配吃饭,什么意思?”贺若弼说:“颖,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知其为人,故有此话。”

  也许贺若弼此时的心态不平衡所致,在罢官后还未收敛对朝中各大臣的攻击。因此,不久就被杨坚关入大牢,至此,贺若弼更为不满,认为皇帝薄待自己,在杨坚去看他时说:“臣以七千兵破建康,灭陈国,望陛下宽宥。”杨坚道:“你平陈之功,我早就封赏过了,无愧于你。”杨坚想了一下,就把贺若弼释放了。

  过了不久,杨坚也许觉得贺若弼有碍朝中的安定与团结,又把他抓起来,投入大牢。贺若弼要求皇帝宽恕。杨坚道:“你有三太猛:非上心太猛,是自心,非人心太猛。”贺若弼道:“还望活。”杨坚道:“自古以来,功臣不能善其终者,岂非偶然哉?”也许杨坚想起了贺若弼对隋王朝的大功,认为经过几次打击,贺若弼或许会收敛一些自己的毛病,又把他放了。

  不久,杨坚死,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北巡榆林在会晤突厥首领启民可汗及其部众时,就命建筑师宇文恺建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贺若弼作为隋炀帝的随员,对隋炀帝这样做看不惯,认为太奢侈,就与人私下议论,说新皇帝是个败家子。结果被人告发,隋炀帝大怒:“贺若弼利嘴剑舌,屡忤于人,先皇要他死之久矣。”就以诽谤朝政罪,把贺若弼杀了,并把他妻子没宫为奴。

  有句谚语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在离开娘胎的那一瞬间,就基本上已经注定了,日后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改造只是表层次的,不过是为了使人更适合于社会而涂上的一层光滑的保护剂。本性是改不了的,因为能改掉的本性就不是本性了。贺若弼的功业与结局最终说明了这一点。

  一代名将既不是死于战场,亦不是对国家不忠,而是由口舌招惹是非,引来横祸,千载之下,令人惋惜不已。然而,对于贺若弼的人生结局来说,也确有值得今人认真的深思和揣摩的地方。

  杨素功过

  杨素是隋炀帝的大将,他机智聪慧、博学多才,勇武明断。他一生随隋文帝东征西讨,为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因而位极人臣。但由于他嫉贤妒能、贪财好权,不辨良莠与忠奸,助桀为虐,不仅使隋王朝毁于一旦,也使他自己的一家陷于灭顶之灾。

  杨素,字处道,陕西弘农华阴人,生年不详,死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其祖杨喧,官至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杨敷,任北周汾州刺史,后死于与北齐的战争中。

  作为将门之后的杨素,从小落拓不羁,胸怀大志又不拘小节,美姿容,长髯须,俨然有英杰之表。性又极聪慧,好学不倦,年少就多涉经史,善为诗文,书法也极有功底,尤善草书与隶书。现《全唐诗》还收有杨素的诗作,览后,给人以气度不凡,志存高远的英雄之感。因他不拘小节,世人皆未认为此儿有何过人之处,唯他叔公杨宽大为奇异,对他的子孙说:“处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能及也,可惜我看不到了。”

  北周宗室、大冢宰宇文护闻其名,引为中外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那一年,杨素才二十岁。有一件事,深可看出年轻的杨素其胆识和聪明:

  因杨素的父亲杨敷死于与北齐的战争中,朝廷未予以追爵,以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未追认什么名誉或职称。杨素认为朝廷不公正,就找到当时的皇帝宇文邕,要求对其父予以追爵。但宇文邕不许,杨素就再三申辩,旁若无人。宇文邕大怒,命左右牵出斩之,杨素一听,毫无惧色,大呼:“我杨素服侍无道天子,被杀也是情理之中。”宇文邕见这个年轻人颇有胆量,深为喜欢,就命人松绑,问:“汝何以不服?”杨索道:“臣父身死国难,还未追爵,日后谁会为陛下尽心驱驰呢?是以不服。”宇文邕大喜,就下诏赠杨素父亲大将军的称号,谥为“忠壮”,并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有一次,宇文邕对杨素说:“卿能文吗?”杨素道:“此儒者小技,何谓不能?”说完呵墨挥毫,立笔而就,词义双美。宇文邕甚为惊奇,说:“好好干吧!不要担心不富贵。”杨素应声而答:“不是我去找富贵,只是富贵未找我。”

  宇文邕当了几年皇帝就死了,儿子宇文赟继位之后,猜忌生有异相的隋国公杨坚,使之深不自安。杨素见主小国疑,而杨坚相貌雄伟,位高权重,就深相结纳。他见杨坚屡遭皇帝猜忌,就劝他早图大事。宇文赟死后,七岁的儿子宇文衍继位,是为北国静帝。杨坚以后戚之势秉政,自任大丞相,封隋王,拜杨素为汴州刺史。

  因杨坚秉政,权势转移,北周大臣尉迟回举兵反抗杨坚。杨素主动请缨,为杨坚击败尉迟回,巩固了杨坚的政权。杨素因功封为柱国、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后杨坚当皇帝后,因杨素有拥戴之功,就拜他为上柱国,御史大夫。

  作为独当方面的大将,杨素确有自己独特的统军治兵之规略。史称他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他治军极严谨,如有犯军令者,不管何人,立斩之,毫不宽宥。

  相传,杨素每次统军击敌前,先查出军中有过失者,当着全军之面斩之。被斩者有时多至百人,流血盈庭,而杨素却饮酒自若。接敌后,先令一二百人与敌战,如不胜而还者,不问多少,全部处斩;斩人之后,又遣一二百人赴敌,如胜敌则罢,如不胜,则命人悉数斩之;而且每次处斩时,杨素总是端坐高台上监斩。髯须飘飘,威不可犯,将士见了,都吓得发抖,觉得后退是死,前进或许不会死,可能还会立功。因此,每战皆有必死之心,故能战无不胜。而且,杨素下属各部,不论贵贱,有功必录。所以,杨素虽残忍,将士亦愿为效劳。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为给挥军两下平陈作准备,杨坚命杨素为信州总管(在川东),并赐钱百万,锦千段。杨素到任后,在永安大造战舰数百十艘,名日五牙。此种战舰每艘都有百余尺高,共分五层,可容军士八百人。

  公元五八九年,平陈战役发起后,杨素被命为行军元帅。他率舟数千艘,趋三峡,顺江而下。舟舻披江,旌甲曜日,杨素在平板大船上,俨然端坐。江风拂须,加上他状貌奇伟,陈人一见,惧日:“清河公,江神也!”陈南康内史吕仲肃屯岐亭,据三峡,于北岸凿岩,缀铁锁三条,横截江流,以阻杨素去路。

  杨素命人锯其锁,顺江而下,破陈兵数千人,舰船数十艘,俘甲士两千多人。陈将吕仲肃仅以身免,陈荆州刺史陈纪镇惧而逃走,巴陵(即今岳阳)以东,无敢守者,湘州、巴陵、汉口,望风请降。杨素为隋文帝开拓了荆州及岭南的一大片土地,他也因功拜荆州总管、进爵郡国公,食邑四千户。其长子杨玄感进为仪同,次子杨玄奖进为越国公,赐物万段,粟万石并加以金宝,又赐陈后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开皇十年(590年),江南原陈军将领李棱等人聚众为乱,大者数万,小者数千,荆州、巴陵等地望风响应,江南震动。杨坚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众讨之,虏三万余人,因惧其威,李棱等人率众降。随后,杨素又转战徐州、吴郡、苏州、浙江等地,破敌数十起,前后百余战。歼敌数十万人,江南悉平。

  开皇十三年(593年),福建泉州人王国庆据州为乱,杨素受命征讨,追王国庆于海上,并诱哄王国庆擒其党以送人泉州,一并斩之,东南平定。因功,杨坚拜杨素子杨玄感为仪同三司,赐黄金四十斤,加银瓶,缣(jiān)三千段,马二百匹,羊二千头,公田一百顷,宅一区,拜杨素为宰相,与高颖共掌朝政。

  开皇十八年(598年),突厥达头可汗犯边,杨坚命杨素为行军总管,出塞征讨。临行,杨坚问以方略,杨素道:“行军对敌,无有定则,应变机敏则可。”出塞后,针对突厥集大军于正面的特点,杨素集步兵为方阵,前配有箱车接敌,翼以骑兵配合。突厥大败,被斩获近万,达头可汗头受重伤,只好率残军远遁。

  仁寿初年(601年),杨坚拜杨素为行军元帅,率军出云方(山西以北)击突厥,连破之,突厥退走。杨素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率军猛追,又大破之,突厥只好逃入漠北深处,从此碛南无虏廷。因功,杨坚赐杨素食邑万户,子孙承袭不绝。

  杨素不仅引军打仗是出色的将领,同时又善揣人主之意,使杨坚不仅把他倚为干城,军内之事,出塞御敌,多倚重于他。就是在处理自己的家事时也多采纳杨素的意见,宠信不衰。

  有一次,杨坚因忍受不了妻子独孤氏的妒心与霸道,只好在外头与十七岁的少女尉迟氏偷偷摸摸地约会。但这消息不久就被独孤氏知道了,醋意大发,就率内卫冲入尉迟氏的房内,把已有身孕的尉迟氏活活掐死。杨坚知道后,气得发昏,可又不敢在独孤氏面前发作,就一人策马狂奔乱走。大臣们知道后都吓坏了,又劝不回来,最后只好请杨素出面去请皇帝回来。果然,杨素在杨坚面前嘀咕了几句,就使杨坚气消大半,与杨素一块回宫去了。

  所以,杨素是隋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炙人的人物。他想整谁,谁就逃脱不了,加上杨素为人心术颇偏,嫉贤妒能,朝中大臣多有被他谗死。大将贺若弼因对人说了他几句坏话,杨素怕他抢自己的相位,就在皇帝面前进谗言,把贺若弼打人大牢。著名将领史万岁大破突厥头达可汗,因史万岁不附杨素,就在皇帝面前说史万岁谎报军功,结果被杨坚当场格杀于朝堂。至于别的大臣,遭他打击、迫害的就更多了。所以,满朝文武都惧怕他。

  但自古以来,矜功伐威,嫉贤妒能、贪财恋势,助桀为虐者,鲜有不遭巨祸的。不仅祸及己身,还殃及子孙,即使己身能免,但后泽则不能逃。因此,杨素虽有才智和战功,但因他助桀为虐,不仅葬送了隋王朝,也毁灭了自己的子孙,最终逃不脱历史的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

  助桀为虐,报应不爽

  有一次,隋代著名相学大师来和到长安后,被杨素请到家里,要他为自己的屋宅和子孙观相。来和一到杨素的府第前,就说:“此宅阴孽太重,家必遭大故,如不在自身,必及子孙。”杨素道:“何以消灾?”来和道:“以德禳之。”杨素请他为几个儿子玄感、玄奖、玄纵相命,来和道:“将军已位极人臣,已是大贵,子孙何必再相?”事后,来和对人言:“越国公尸居余气,位至三公还无厌地贪财、享受,又不积德。因功,他自身可免,子孙必殃。”

  以后的事态发展,果与来和的话不差分毫。

  隋文帝杨坚到了晚年,碰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对皇储人选的确定。他即位不久,就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可杨勇又不争气,奢侈好色,不善矫饰,为人也大大咧咧,使杨坚很不满意,怀疑杨勇是否能承继大统。这时,杨坚的二儿子杨广见有机可乘,就居心叵测,矫情饰物,以邀名誉;同时,为了能顺利夺嫡,杨广不惜千金请杨紊为他从中周旋,让他在杨坚面前替自己说话。当杨素收到杨广的千金之礼时,对家人惊讶道:“东宫危矣!”

  作为朝中宰相、手执兵权的大将杨素心里十分清楚杨勇是个实在人,才智中等,本质并不坏,只是不会做假而已,而杨广之所为完全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行为。有一次,他对家人说:“晋王饰简矫物以邀名誉,恐非善举。”但只因太子杨勇为人大大咧咧,对他杨素亦不太尊重,而杨广又送了千金子他,相比之下,觉得杨广可靠,如将来杨勇即位,可能不利于他。权衡之下,为财富、为权位计,杨素决计助杨广夺东宫,并彼此结成一党。在杨坚面前,杨素经常说杨勇的坏话,说杨广如何仁孝,等等。有一次,杨坚问杨素:“勇奢侈已甚,恐非能承社稷之主。”话中露出有废杨勇之意。杨素回答得很巧妙而又倾向性十分明显:“常言道:知臣莫如君,知子莫如父。晋王仁孝,陛下所知,其他臣亦不晓了。”所以,杨坚废勇、立广,杨素起了关键作用。

  相传开皇十六年(596年),杨广被立为太子的当天,长安附近三县发生地震,雨雪纷飞,倒民房上千间,压死百姓四百多人。说明隋文帝杨坚逆天行事,上帝已经示警了。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坚在仁寿宫一病不起,将不久于人世。作为朝中宰相、大将的杨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人阁侍候。因太子杨广在父重病时对父妃陈夫人无礼,使文帝知道后气得大怒,连连惊呼:“畜生何足付大事?杨素误我!”并命人去召废太子杨勇。

  这对于谁当皇帝是关键时刻了。当杨广得知父亲在召唤杨勇时,急得头冒虚汗,不知所措,忙找杨素想办法。杨素是统兵大将,这点小事根本就难不倒他。杨素道:“杨勇如召回,你将如何?”杨广道:“你我都无遗类矣。”杨素说:“这就对了,事已至此,只好一不做,二不休。”并要杨广如此如此。

  两人商量之后,杨素调遣禁军,封锁各交通要道和官闱出入,严禁任何人人内,然后,要杨广人宫侍候。杨广连忙率自己的心腹左庶子张衡入宫,一会儿工夫,就传出皇帝驾崩的消息。杨坚一死,杨素要杨广立即登位,以防夜长梦多,同时把杨勇赐死。

  所以,隋炀帝杨广从夺位东官到弑父自立,自始至终,杨素都参与其谋,为杨广的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杨广流毒天下,残戮百姓,杖杀忠良,最终使隋王朝覆灭,杨素有不可推卸的罪责。因此,杨广即位后,拜杨素为司徒,赐爵楚景武公,赏赐钱财巨亿,良田万顷,子孙世代承袭,算是对杨素出力一场的报答吧!

  其实,杨广只是利用杨素而已,一旦自己当了皇帝。杨素的利用价值也就完了。而且夺嫡弑上的一切内幕,杨素又清清楚楚,这对杨广来说是一大隐患。同时,杨素从军统兵几十年,朝中宰辅,位高权重,又是协助杨广夺位的最关键性人物,有明显的功高震主之嫌。所以,杨广对杨素外示尊宠,内实忌之,作为杨素本人亦心知肚明。

  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底,杨素病重。杨广知道后,令名医诊视,并赐以名药,暗中却对太医说:“他还能活多久?”杨素一见皇上的名医和药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就坚持不饮,说:“我也不想活了!”不久即死。得知杨素的死讯后,杨广喜日:“幸好死得早,否则终当灭族!”

  七年后,隋炀帝杨广因屡对西部用兵,毫无所获,就想调军东向,征讨辽东之高丽。大业九年(613年)四月,杨广又起大军三十万,令大将宇文述和杨义臣率之,自己随军亲驾。杨广随军走后,洛阳,长安一带空虚,国内兵力几乎全部调东征去了。

  此时,杨素的长子,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见朝政日非,政治黑暗,天下民不聊生,现在关中又空虚,就想在河北起兵推倒隋炀帝。他与其弟商议,其弟杨玄奖说:“吾家世荷国恩,现要举兵作乱,恐非善举,而且先父在世都畏上三分,何况我们?”杨玄感道:“杨广乃无道昏君,先父被他气死,百姓被他饿毙。如举义兵,天下定可群起响应,非常之时也。”他不想听其弟的话。杨玄奖又道:“举兵乃大事,你何不找李密来商量一下?”

  李密是北周上柱国李弼之曾孙,后当了瓦岗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家贫好学,轻财好士,志气雄远。有一次,他执《汉书》在黄牛背上诵读,被杨素瞧见,深异之,极为称赞不已。于是领李密至家,与之交谈,杨素大悦,对杨玄感等人说:“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并常对人言:“李密真丈夫,而我那几个儿子,猪一样,没有能赶上李密的。”并叮嘱杨玄感。遇事找李密商量。

  此时的李密正在河北,他对统军在河北的杨玄感说:“公世代望族、朝中宰辅。影响深远,现又遇昏君无道之秋,举兵安天下,正是时候。”说着,提出上、中、下三策供杨玄感选择:“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就是返到幽州也有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只一小道,又极艰险。你如拥兵长驱人蓟,扼隘守险,使天子进不得,退不能,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可不战而擒,上计也。”

  “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此为中计。”

  杨玄感道:“下计如何?”李密道:“简精锐,昼夜信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如久攻洛阳东都不下,援兵四集,前途就难以预料,此为下计。”

  李密的方略是:先阻大兵于蓟外,消灭隋之有生力量;其次是据关中、阻临潼。号令天下,与隋炀帝抗衡,舍此二途,计较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久挫坚城之下,如大军云集,只有死路一条。以后李世民人关夺天下,其战略大政基本上不出李密的估算,所以,李密的分析还是切中时弊和深刻的。

  可杨玄感虽出身宰辅,将门之后,其实心中没有多少才学,是个膏梁子弟,才劣识庸。他听完李密的分析后,说:“今百官之家都在洛阳,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而且临城不攻,何以示威?公之下计实为上策也。”李密一听,久默不语,步出门外,长叹道:“如此庸才,还要夺天下,死无日矣,真是上天要毁灭杨素了。”

  杨玄感拒听李密的劝告,于大业九年(613年)七月,举兵五万,东向取洛阳。他分兵五千守慈涧,五千守伊阙道,遣将韩世号率三千人围荥阳,命将率五千人取虎牢,剩下的兵力全部攻洛阳。如此布兵,亦可看出杨玄感也不是将才。

  洛阳是隋王朝的东都,城坚粮多,加上又是朝中百官的家居地,时有重兵把守,使杨玄感久攻不下。这时,远在辽东的杨广闻杨玄感围东都,大恐,对人言:“此儿聪明,甚可为忧。”大臣苏威道:“能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玄感粗疏,必无所虑。担心的是怕以此引发天下大乱。”杨广一听,忙命大将屈突通率军五万,疾驰洛阳与杨玄感决战。

  外有强兵,内有坚城,杨玄感势不能支,一日三败,仅率十余骑逃走。后被隋军追上,与其弟被执送洛阳,五马分尸而死。其余几个弟也因此而遭杀。随后,杨广又屠灭杨玄感几兄弟的子侄,至此,杨素子孙灭绝。而杨玄感从起兵致覆灭仅两个月时间。

  杨玄感死后,杨广还不解恨,又命人掘杨素墓,把杨素的尸体挖出来,烧成灰,随风飘散。

  身为朝中宰相、大将军和权势炙人的杨素。在几年之后,不仅自己尸骨无存,而且子孙灭绝。这样悲惨的结局,在中国历史上确不多见,真是:天道悠悠,报应不爽。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