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老刘tdrhg 2017-09-23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推行,课堂教学囿于预设、无视生成的现象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生成或对生成理解不当,曲解文本的错误生成和迷失目标的无效生成等问题随之而来。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会简单谈谈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

毋庸置疑,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低效的,写成文字的教案仍然只是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生情况和个性解读

教学预设不能不顾学情,不能只关心教师自己如何教。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可能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蕴涵着作者的情感,对此学生可能在文本解读中感受到,甚至还可能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本的“动情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

3.做好“留白”工作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效生成的课堂预设,不能满打满算,不能太精细,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要为动态生成留有一定的时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时间等不是凝固不变的,可以随着课堂的变化而灵活变动,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所以,在预设中要防止经验定式,要为生成留出空间,要能及时调整,给学生营造生成的氛围。

比如,教授《项脊轩志》一文,我设置了“导语、题解、整理线索、鉴赏抒情艺术、总结课堂收获、延伸与拓展、巩固与强化”七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像题目中“志”的含义、行文的线索是必须由学生得出的,而像“鉴赏这篇散文的抒情艺术”这样的学习重点,“文章哪几处描写易勾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点,是不能提前设定的,只能尊重学生的课堂选择,依照课堂生成予以引导点拨。为防止对学生评议之处无法驾驭,要对学生可能感兴趣、会选到的地方做充分准备;不仅要注意大家喜爱的“小轩美景”“妪述母事”“琵琶如盖”等描写,也要充分考虑“诸父分家”这样的细节描写。另外,我在第六步设计了一个“延伸与拓展”环节,目的就是充分留白,给学生以生成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这一预设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生成一些非常精彩的东西,如写作体会、与旧知识的联系、对孝道亲情的感悟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完成自然的课堂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的所有情况。有效开发生成资源、恰当寻找生成时机、科学加强生成指导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营造生成空间

要想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生成有效的动态资源,教师首先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并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显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让他们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师经常采用改编创作课本剧、诗歌朗诵评论、演讲辩论等课堂形式,无不为此。

2.平和面对课堂生成

当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生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一定有超出自己预设之处,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不能方寸大乱,更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要用心倾听并科学分辨和重组信息。

在课堂生成的大量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是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这时我们就要放大动态生成的瞬间,扩展动态生成的亮点,让全班同学分享之,共研之,挖掘独特的体验,提高新的学习生长点,借该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拓展其他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部分信息超出了语文范畴,不利于正常教学;如果一味地体现课堂开放,就会离题、失控。这时,我们不能忘了自己在做什么。超出了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或大化小,或小化无,将学生的视角引到语文上来。例如,在教授《故都的秋》时,为了让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导入时让学生用“故”组词,学生回答的“故乡”“故国”“故土”“故人”“故园”“故里”“故居”“故地”都是有效信息,可以体味此类“故”背后深藏的深沉眷恋的情感;而“故伎”“故意”“故事”等无效或干扰信息则一定要“删除”。

这种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及时、适度地调整预设,或临时增加教学环节,或临时删去预设的教学环节,或临时调换预设的教学顺序的技能常常是新教师最羡慕也最头疼的地方。其实课前充分预设、课上沉着应对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会逐渐提高我们应对生成的能力。

3.课后反思强化生成

课堂生成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再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对所有生成即时应对,所以不要怕延时回应。如果由于课前背景资料准备不足一时无法回答,或由于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无法当堂探讨,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延时生成。教师还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反思生成,在理论学习中反思生成,在实践与设计的对比中反思生成,在观摩同行的课中反思生成。

还是以《项脊轩志》为例,当大家讨论这篇散文的精彩描写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生成:

生:我们最喜欢“枇杷如盖”的描写。

师:它好在哪里呢?请陈述理由。

生:我要是制片人,就把它拍成特写镜头,而且不给张艺谋,不给卡梅隆,我想请斯皮尔伯格来设计。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道的赶紧打听卡梅隆和斯皮尔伯格是谁,明白人忙得意地介绍两个导演风格的差异。眼看学生的反应已超出语文课的范畴,变成无意义的生成离题而去,我赶紧用了这样一个化解:

师:哦?他们的导演风格有什么不一样吗?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当然,张艺谋的渲染、煽情本事自不用说,您看《泰坦尼克号》的艺术处理和《拯救大兵瑞恩》的纪录片风格一样吗?

师:那咱们的“枇杷如盖”呢?

生:应该是白描。我们就给它一个特写——简简单单地摆在那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我们相信越朴素平淡越震撼人心。

师:你是个好导演,处理得不错。是这样的。经历了科考的坎坷,淡泊了功名之心,磨平了少年的锐气,中年归有光更珍重人世间最深挚的亲情;可是,妻子却离他而去。这里描写越朴素,传递的东西就越丰富。

简单几句话,课堂生成终于回到了应有的轨道。看着学生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索性又给了一处空白:

师:其实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样看似简单但却含蓄隽永、极富深情的描写有很多,大家能不能举出几个实例来?我先抛砖引玉,唐代诗人崔护就有一首《题都城南庄》——

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急忙站起)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你们看啊,本来感情到高潮了,人家就一句“明月夜,短松冈”,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己品去吧。

生:还有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结果,师生共同跳出文本,开发利用了动态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这个偶然的生成反而变成了课堂的高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如果真能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又能通过生成来呈现预设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我们的课堂该会充满怎样的灵动!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缺乏生命活力。只有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和谐共生,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教学实录】

一、导语

师:同学们,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见识了或华美流畅、或质朴奔放的唐代散文,也领略了题材更加广泛、说理更加深邃的宋代散文;它们有的咏史讽今,有的即物抒情,有的讲治国之道,有的抒人生之理,带给我们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而有这样一位明代散文家,被称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佳作——《项脊轩志》。

晨读时,大家已经借助工具书,通过小组互助解决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篇写普通人生活琐事、抒平常人离合悲欢的小文章,为什么能如此打动人心,成为文学史上的抒情名篇。

二、题解

师:请大家看一看这个题目,哪一个字为我们点明了文体?

生:志。

师:对。“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那作者所记“项脊轩”能让你联想到什么事物?

生:可能跟作者的字号、籍贯、书斋等有关吧?

师:是的。作者远祖曾居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因此自号项脊生,定书斋名为项脊轩。那么,作者以此定名,透露出一种怎样的心态?

生:怀念先祖,回忆旧事。

三、整理线索

师: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三名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读。)

师:下面请大家看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我们借助此题列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提纲。(展示投影并由学生概括空白处内容)

师:从提纲中可以看出,文章真正写小轩的内容并不多,占据大量篇幅的是作者心灵深处有关至爱亲人的几朵记忆的小花,那文章为什么还要以“项脊轩”为题呢?

生:因为这几件事都和它有关,项脊轩牵系着作者魂牵梦萦的三位亲人,折射着作者家族命运变迁的轨迹,见证着作者的希望和梦想、喜悦与悲哀。

师:对。小轩是回忆的承载物、感情的触发点,项脊轩的兴废成为行文的物线。那么,这么多事情都与小轩有关:一间小屋,两种情感,三代变迁,四个人物,多件琐事……本文所记可谓多矣,有没有给人松散杂乱之感?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引领着我们呢。

师:对。这句话就是文脉,它把散乱的珍珠串成了闪光的珠链。请大家按照这条线索,把本文写到的琐事分别归入可喜或可悲之列,并体会文章感情的主旋律。

生:可喜之事有对小屋修缮后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婚后幸福生活的叙写,可悲之事是诸父分家、回忆慈母、怀念祖母、妻亡屋空四处。所以主旋律是悲的。

师:正确。本文就是借项脊轩的兴废,记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久远的怀念。

四、鉴赏抒情艺术

师:下面我们请各小组自主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描写片段,研讨其成功之处,准备时间为5分钟,然后选派代表陈述理由。(准备部分略)

生:我们选择小轩修缮后的美景。

它写得月白风清,桂影珊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突出的是静,却静得富有生机。我们可以感受到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生:“妪述母事”一节让我们感动。

我曾从网上查到过一段材料,说归有光母亲去世后,画遗像时,鼻子以上照着8岁的有光画,鼻子以下照着9岁的有光姐姐画。所以,少年丧母的有光,对母亲应该并无太深的印象,但对母爱却有着强烈的渴望,老妪述说的轻轻叩门、关切询问、问饥寒饱暖,使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触景伤情。

师:是的,这些琐事是不分古今、不分地域的普天下慈母随时随地都在做的呀,所以它自然激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生:我们点评祖母遗事。

一句幽默的玩笑,是老祖母的亲切诙谐、疼爱欣慰;一个关门的细节,折射着老祖母的细心、体贴、殷殷期待;喃喃自语,赠笏再返——平和的背后是灼热烫人的情感。

师:我提示,大家还可以联系诸父分家一节所表达的感情来理解这一处。

生:老师,我懂了,那种隔膜、杂乱,那种人世沧桑、世态炎凉,让老祖母对由小康坠入困顿的封建大家庭的零落衰败非常痛心,而她对有光的期待也更强烈了。

生:我们最喜欢“枇杷如盖”的描写。

师:它好在哪里呢?请陈述理由。

生:我要是制片人,就把它拍成特写镜头,而且不给张艺谋,不给卡梅隆,我想请斯皮尔伯格来设计。

师:哦?他们的导演风格有什么不一样吗?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当然,张艺谋的渲染、煽情本事自不用说,您看《泰坦尼克号》的艺术处理和《拯救大兵瑞恩》的纪录片风格一样吗?

师:那咱们的“枇杷如盖”呢?

生:应该是白描。我们就给它一个特写——简简单单地摆在那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我们相信越朴素平淡越震撼人心。

师:你是个好导演,处理得不错。是这样的。经历了科考的坎坷,淡泊了功名之心,磨平了少年的锐气,中年归有光更珍重人世间最深挚的亲情;可是,妻子却离他而去。这里描写越朴素,传递的东西就越丰富。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样看似简单但却含蓄隽永、极富深情的描写有很多,大家能不能举出几个实例来?我先抛砖引玉,唐代诗人崔护就有一首《题都城南庄》——

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急忙站起)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你们看啊,本来感情到高潮了,人家就一句“明月夜,短松冈”,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己品去吧。

生:还有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五、总结课堂收获

师:同学们,古人云: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一人就占据了两项,但他心中被生活的磨难煎熬到极点的这些情愫,并没有像火山般喷发出来,作者只选取了最平常、最琐碎的小事娓娓道来。这些小事,决非信手拈来,它是从生活这棵大树上采撷下来的最光彩的枝叶,是从生命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它能以小见大,它是浓缩的生活。

行文时,作者只把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寄托在景、事、物上,使得一枝一叶,总关乎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章看似平淡,无意于感人,其实欢愉惨恻之情,处处溢于言语之中。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本文最成功、最感人之处。

请大家把回忆祖母一节再读一遍……

让我们回味着“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感伤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把全文最后一句朗读一遍……(学生朗读)

六、延伸与拓展

师:同学们,除了上面说到的,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感想?

生:我觉得,在写作方面,我们也应该抒发真情,选择来自生活、能以小见大的事件,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人。

师:对呀!初中时我们也曾学过一篇这样的课文,相信大家今天仍然印象很深。

生:《背影》!

师:是的,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那为“我”买橘子而艰难攀爬月台的背影,已经成了一座象征父爱的丰碑,深深地定格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了。

生:老师,我还觉得我们在做人方面也应该像作者一样,用一颗善良的、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珍惜身边最普通的人情,善待我们的亲人、朋友乃至每一个普通人。

师:说得真好。其实,“珍惜亲情,孝敬父母”应该是人之为人的底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还有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充满真与善的、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我们应该让它们充满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温暖到每一个人的心田……

七、巩固与强化

师:最后,请大家选取我们课堂讨论的一两处,写成分析性文字,正标题自拟,副标题为“浅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原载《语文建设》2008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