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伏首拜阳明(二)——平定宁王之乱(上)

 金色年华554 2017-09-23

一生伏首拜阳明(二)——平定宁王之乱(上)

一生伏首拜阳明

平定宁王之乱(上)

王守仁一生中做了许多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丰功伟绩。其文,自然是开创了“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并且影响了明朝后期上百年的走向。其武,有赣南剿匪,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其中这平定宁王之乱最为后人称道。称赞道:扶大明于将倾,救万民于水火。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朱允炆动手削藩之后,朱棣很快忍不住便宣告天下要清君侧,发起靖难之役,也就是正式开始拉班子造反。这时候最先需要做的是什么?找盟友啊!朱棣自知势单力薄,想要将侄子赶下龙椅自己去坐,得需要足够强大的实力,需要军队,一支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的虎狼之师。于是他盯上了同样受削藩压迫的宁王朱权。

朱元璋是个猛人,他的儿子自然也不差,长子朱标当了几十年的太子,虽然没当皇帝,但其业务能力,也就是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做皇帝的潜力,深的朱元璋的喜爱和大臣们的拥护。

但若论起行军打仗,当属这宁王朱权,燕王朱棣打仗是把好手,好到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愣是前前后后打败了侄子朱允炆的上百万大军,最后成功坐上了龙椅。但是朱棣却很佩服他的这个兄弟,时人评论“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同样指挥十万军,正面作战,燕王估计会被打的爹娘都不认识。但最后善谋的宁王还是败给了善战的燕王,为何?心不够黑!

燕王知道自己不是宁王的对手,便使了一招苦肉计,表明自己不想造反,无奈侄子逼迫甚急,求老兄你来收留收留,然后向朝廷求情赦免自己。善谋又善良的宁王被影帝朱棣的演技蒙骗,便信以为真。哪知这位兄弟的真正用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被宁王“收留”的几个月里,朱棣早已暗地买通了宁王手下最强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的首领。等到宁王醒悟,已为时已晚,燕王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一拉宁王的胳膊:兄弟啊!你就跟着我一起干吧!到时候这天下咱俩一人一半!

就这样宁王稀里糊涂就被拉上造反之路,好在最后朱棣最后造反成功,宁王也避免了因为造反而被杀头。但是平分天下那是不可能的,看看历朝历代,为了争夺皇位,哪个不是争得你死我活,儿子杀死父亲,弟弟杀兄长,舅舅杀外甥,并不罕见。所以在皇位面前,没有什么兄弟之情,只有无尽的欲望与杀戮。

宁王朱权最后被朱棣发配到了南昌这个小地方,终生被监视,做了个名义上的藩王,实际上的囚徒,最后抑郁而终。估计临死前还拉着儿子的手说:儿子啊!你爹活的憋屈啊!想当初你爹也如何如何,要不是现在的皇帝非拉着自己造反也不会落到现在这步田地。从他那一位造反的子孙来看,宁王的临终遗言成了家中祖训。百年之后,这位宁王的一位子孙,在南昌将朱棣对他侄子朱允炆做的事再重演一遍,造反。而且差一点就成功了,这个差一点就差在了王守仁这。

王守仁自从十五岁随父亲去塞外之后,回来就写了一篇平定鞑靼的文章,然后被父亲劈头盖脸揍了一顿,老实了一阵子。但却没有放弃当个将军的梦想,平常没事就读读兵书,练练弓箭刀马什么的,据说射箭射的还挺好!

宁王造反的时候,王守仁正在江西做赣南巡抚。敢在老子的底盘闹事?你这是不想活了啊!依着王守仁年轻时候的秉性估计操刀子就上了,不过现在的王守仁经过官场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早已不是那个愣头青了。宁王造反不是准备了一天两天了,手下有十几万大军虽然都是些地痞流氓组成的乌合之众,但是这十几万人就算不跟你动刀动枪,就是朝你吐口水,估计也能把你淹死。十几万人要是不跑,你就是个傻子!

王守仁很明显不是个傻子。我们常说书呆子,书呆子,以为古代人除了之乎者也之外什么也不会,其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古人考试不仅要考四书五经,八股文章,还要重要的一项就是策论,就是分析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科举是要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决不是要选一些只会吟诗作对的无用文人。科举虽然有弊端,但在当时也是最先进也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所以当时能够考中进士的人,不仅能作锦绣文章,还能治国安邦,王守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闲言少叙,眼看宁王朱宸濠招兵买马行不轨之事,就差扯起大旗写上“老子要造反了!”,王守仁赶紧和上级江西巡抚孙燧商量。

王守仁说:赶紧向朝廷上奏本,准备调兵平叛。眼前宁王势大,我们暂避锋芒。

孙燧摇摇头说,朝廷命我做江西巡抚,保卫此方百姓是我的职责,伯安(王守仁字伯安),你走吧!(朝廷无人可用)能够平定叛乱的只有你了!

王守仁听了这句话,明白这位老上级是要牺牲自己,为王守仁调兵争取时间。整理衣冠,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不再言语,大步离去。

孙燧最终杀身成仁,但也成功拖延了时间,等到朱宸濠发现王守仁不见时,王守仁已经离开了南昌城前往临江府。朱宸濠赶紧派人去追,却被王守仁使计逃脱。

等王守仁到了临江府,宁王反叛的消息已经传过来了,城内一片混乱。王守仁混乱之中找到了临江知府戴德孺,这位戴大人正收拾东西准备跑路(从后面的表现来看,这位戴大人也不是孬种,估计是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先走一步。),王守仁来了,对他说:留下来,与我一同平叛。

王守仁先前剿灭了让江西官府头疼了几十年的赣南土匪,早已声名在外。戴大人一看,巡抚大人来了,还是位能够领兵打仗的巡抚,于是赶忙挥手:大家都别忙着收拾了,不走了,我们留下来与王大人共进退。大人您这次来带来多少兵马?

却看这位王大人不慌不忙地说:无一兵一卒。一听这话戴大人傻了眼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位王大人就算霸王在世,也难敌这千军万马啊!紧接着王守仁又下了一条命令:全军集合,准备撤退。旁边的戴大人长舒一口气,还好王大人没有被冲昏了头,不过您来干什么?不来,我们也要走啊?似乎看出了戴大人的不解之处,王守仁接着说:撤退只是暂时的,但我们有组织有纪律地撤退,暂时保存实力,收拢各府各县兵力,等待时机一到,给敌人狠狠地致命一击。

往哪撤退?王守仁胸有成竹地说:吉安城

王守仁决定守在这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吉安,位于南昌上游,进可取宁王老巢,退可据上游之势防守,此地易守难攻。如果去守南京,宁王后方无虞,必将全力去攻南京,到时候虽然南京有几万兵马,但那点老弱残兵是指望不上。不若在上游牵制宁王。

有人会问:依照明朝锦衣卫的严密情报系统,宁王造反,朝廷会不知道吗?不应该是这边造反的口号还没喊出来,那面就跳出一个人大喊一声:东厂逮人,闲杂人等回避!然后宁王就被砍了头吗?

诸位有所不知,宁王早已将朝廷上下买通(当然除了皇帝),所以当宁王收拢地痞流氓准备造反的时候当权的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为不过小打小闹,天塌不了。等到宁王“忽然”宣布,老子要造反了!他们才慌了神,要知道,当时明朝深受北方鞑靼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部分军队都部署在北方,南方基本上没多少兵马,而且没什么战斗力(请参照倭寇入侵时南京守军的表现),平常抓个流氓和盗贼还行,连剿匪这等小事都要王大人亲自出马,让他们行军打仗,根本靠不住。

不过有句俗话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有一个兵不行,是个狗熊,那也就他一个人士狗熊,如果带兵的将军不行,是个狗熊,那他手下一窝子人也都跟着成了狗熊。有了王守仁,狗熊也能变英雄。

话说王守仁在撤退时,也没给宁王留下点酒啊饭的招待,更没有金银珠宝让宁王拿去充军饷,倒是留了一拨人到处散布消息:朝廷已经知道宁王造反了,各路平叛大军都在来的路上了,有都督许泰率领的边军,将军刘晖率领的京军,还有湖广的将军率领各自的军队正向你们昼夜行军呢,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快束手就擒吧!各路大军一到,就是你们的死期!

宁王的手下听了消息都人心惶惶,不敢乱动,宁王也将信将疑:本王自信做的天衣无缝,各路关节也都有打点,朝廷怎么会这么快做出反应?王守仁似乎猜透了宁王,知道这普通的疑兵之计未必能使宁王全信,于是又使了一招反间计,让人详装给宁王手下谋士送信,信上写上:“你们做的很好,现在去劝宁王攻打南京,等各路大军一到,直接破了他的老巢!”然后又故意将密信泄露,果然宁王搜到密信,信以为真,疑心手下人已经背叛了自己,任凭手下人如何去劝他趁机攻取南京,宁王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死守在南昌,哪也不去了。

等过了十来天了,宁王日日遥望,跟个盼着丈夫归来的小媳妇似的,一边等一边琢磨:这各路大军咋还不来呢?这时谋士又来了,“王爷,你咋还不明白啊!我们上了王守仁的当了!什么边军,京军,都是骗人的!”宁王这才恍然大悟,立刻传令发兵,顺江而下,攻取南京!

而在宁王迟疑不定的这段时间,王守仁这边也没闲着,一边收拢各州府逃散的兵丁,一边加固吉安城的城防,稳定民心。没过几天,王守仁手下也聚集了数万兵马。俗话说,一个人有勇气叫匹夫之勇,一万个人有勇气就叫士气,这边看着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多,再加上王大人的“蛊惑”:宁王的兵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我们一鼓作气便可破之,到时候荣华富贵大大有!士气极为旺盛。等到宁王急急忙忙带着他的几万大军奔向南京时,却不知道前方还有另外两位猛人在等着他。

好啊!王守仁,阴谋诡计你耍了个遍,现在动起刀枪来,看到底是你的脑袋更硬还是我的刀剑更锋利吧!来吧!来决一死战吧!等到我夺下了南京城,打下这江山,我一定要将你像朱棣杀方孝孺那样,诛你十族,将你千刀万剐!

敬请关注明天的--一生伏首拜阳明之平定宁王之乱(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