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髓灰质炎

 翟丽芳 2017-09-23

基本信息

[概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儿科、感染科

[别名]

小儿麻痹症

[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1~6岁儿童。

[传播途径]

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法。

[病因]

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及弛缓性瘫痪。

[并发症]

并发症出现吸入性肺炎、肺不张、泌尿系感染、肌肉萎缩等。

[检查]

脑脊液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

[诊断]

病毒分离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

[饮食建议]

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注意补充钠盐。

[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治愈性]

经有效治疗,可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重要提醒]

5岁以下的儿童,伴有发热、多汗、呕吐、嗜睡、颈背肌痛等症状,应警惕本病,及时积极治疗。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进入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 3.瘫痪期:临床上无法将此期与瘫痪前期截然分开,一般于起病后2~7天或第二次发热后1~2天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弛缓性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 4.恢复期:一般在瘫痪后1~2周,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其他症状]

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病因不明。

[诊断依据]

1.抗原性质: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每一个血清型病毒都有两种型特异性抗原,一种为D(dense)抗原,存在于成熟病毒体中,含有D抗原的病毒具有充分的传染性及抗原性;另一种为C(coreless)抗原,存在于病毒前壳体内,含C抗原的病毒为缺乏RNA的空壳颗粒,无传染性。 2.根据临床表现和了解疫苗接种史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方针]

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对症治疗]

可使用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分钟;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有条件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天),连用2~3天,有减轻病情作用。早期可应用干扰素,100万U/d,肌肉注射,14天为一疗程;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

[药物治疗]

瘫痪期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地巴唑、加兰他敏、维生素B12等;继发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

严重肢体畸形可手术矫正。

[其他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隔离40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2.保持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3.其他治疗:尽早开始主动和被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也可采用针灸、按摩及理疗等。

[预后情况]

尽早开始主动和被动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

护理

[日常护理]

1.及时隔离,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暴晒2小时消毒。 2.注意个人卫生,管理好患者的粪便。 3.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 4.主动免疫:对所有小儿均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基础免疫自出生后2月开始,连服3剂,每次间隔1个月,4岁时加强免疫一次。

[饮食调理]

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