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穴位”终极篇(七)

 老阿更 2017-09-23

飞扬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飞扬穴:头痛、腰膝酸痛、癫痫、脚气等

图解飞扬穴位的位置

【飞扬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外侧,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另说“外踝上九寸”(《针灸资生经》);“在昆仑上五寸五分”(《针灸集成》)。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部,经外踝后下方,至小腿后面中线上行,与腓肠神经伴行。

人体穴位大全——飞扬穴:头痛、腰膝酸痛、癫痫、脚气等

穴名解说

【飞扬穴】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之络穴。出《灵枢。经脉》,原作飞阳。《针灸甲乙经》作飞扬,别名厥阳。

【穴位含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向上飞扬。

(1)“飞扬穴”。“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穴”。

(2)“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3)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膀胱经上行,小部分别入足少阴肾经。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人体穴位大全——飞扬穴:头痛、腰膝酸痛、癫痫、脚气等

按摩飞扬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颈项痛、腰膝酸痛、癫痫、脚气等。

【功效作用】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腰膝酸痛、癫痫、脚气。

【飞扬穴位配伍】飞扬穴配太阳穴、眉冲穴治头痛;飞扬穴配迎香穴、眉冲穴治鼻塞;飞扬穴配百会穴,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要治疗癫狂;飞扬穴配太溪穴,有清利头目的作用,治头痛;飞扬穴配委中穴治腿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或弹拨飞扬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治腰腿疼痛。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飞扬穴5~20分钟,可改善风寒感冒、下肢挛痛。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飞扬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风寒感冒、小腿疼痛等。

【针灸疗法】 直刺0.7~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肢放散。

耳尖穴: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耳尖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耳尖穴: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图解耳尖穴位的位置

耳尖穴的位置:位于耳朵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取穴时,正坐位或侧伏坐位。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人体穴位大全——耳尖穴: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按摩耳尖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1、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2、偏正头痛。

作用功效: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耳尖穴位配伍:耳尖穴配大椎穴、十宣穴治中暑;耳尖穴配攒竹穴、风池穴、光明穴、合谷穴、委中穴、关冲穴、印堂穴治结膜炎、目赤肿痛等。

人体穴位大全——耳尖穴: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刺灸法: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食指相对,用两只指尖掐按耳尖3~5分钟,可以治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耳尖穴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偏正头痛、角膜炎等病症。

膻中穴:丰胸、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丰胸美乳等

膻中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膻中穴:丰胸、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丰胸美乳等

图解膻中穴位的位置

【膻中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时,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人体穴位大全——膻中穴:丰胸、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丰胸美乳等

按摩膻中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舒缓胸闷、咳嗽、咳喘、吐逆,心悸、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提高性功能等。

2、治疗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绞痛、呃逆、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呼吸困难、过胖、过瘦、支气管哮喘等。

3、治疗产妇少乳、缺乳症、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膻中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合谷穴(泻法)治急性乳腺炎;

配内关穴、三阴交穴、巨阙穴、心平穴、足三里穴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

配中脘穴、气海穴治呕吐反胃;

配天突穴治哮喘;

配乳根穴、合谷穴、三阴交穴、少泽穴、灸膻中穴治产后缺乳;

配肺俞穴、丰隆穴、内关穴治咳嗽痰喘;

配厥阴俞穴、内关穴治心悸、心烦、心痛。

心脏不适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产妇灸膻中则可催乳。

治疗心绞痛的第一个穴位:膻中穴,刺激膻中穴能让心胸开阔,来缓解心脏的收缩功能、血液的供应状态,直接是跟心脏联系在一起。用膻中穴治疗心绞痛的时候,不用灸法,用拇指头的力量比较重的按揉,可以宽胸理气,调节心肺。心脏的功能与肺气密切相关,心血要肺气推动。也可以捶打膻中穴,提高身体免疫力,对心肺功能都有好的作用。还可以用皮肤针反复地敲打两百次左右。

人体穴位大全——膻中穴:丰胸、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丰胸美乳等

膻中穴的作用之一:宽心顺气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人体穴位大全——膻中穴:丰胸、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丰胸美乳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膻中穴的方法:两手作护胸状,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肚由下至上按摩膻中穴17回。

按摩手法: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温馨提示:膻中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针灸疗法:沿皮刺0.3-0.5寸。艾灸疗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现代针灸学一般认为:可平刺0.3~0.5寸,可灸。韩瑞红等治心痛采用向心前区平刺,进针1.5cm,并用艾条熏灸针柄;向下平刺约2cm治呃逆;沿皮向下平刺到中庭穴处治哮喘;沿皮向右或左侧乳房横刺1~1.6cm,配针期门穴治缺乳。盛生宽治疗高原反应病例38例,共有症状为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还可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或不适。主穴取气海,膻中。并随症加穴。操作按针灸常规先针膻中穴,恶心呕吐者针尖迎经脉向下平刺,吸气时进针,得气后较大幅度捻转,令针感扩散至脘腹部,呼气时出针,不闭其孔,用泻法;眩晕,呼吸困难,心悸动,心律不齐,脉结代者,针尖顺经脉向上平刺,呼气时进针,行九阳数(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轻捻转9次)使针感扩散至咽部,吸气时拔针,急闭针孔,用补法。再刺气海,得气后行针,针感放散于胸部。5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另有指针、拔罐、雀啄灸法、穴位埋线、穴位割脂等用法。

膻中穴的操作手法很有讲究,历代医家论述不一,《甲乙经》云:“刺入三分,灸五壮”。《铜人》则云:“其穴禁不可针,不幸令人夭折”。《资生经》亦云:“灸七七壮,禁针”。后世医家多依其说。明·汪机《针灸问对》曰:“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心之宫城也。……夫针三穴,犯真心,死不可救”。可见,古代医家对该穴一般只灸不针。这主要是因为该穴近于心脏,过去采用的金、银针针体粗大,古人又不熟悉解剖层次,刺激过当,耗散心气,易造成意外伤害之故。

大椎穴: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惊风

人体穴位大全——大椎穴: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惊风

【取穴位置】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人体穴位大全——大椎穴: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惊风

功能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防治感冒: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如有咳嗽可在双侧肺俞加拔火罐);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水温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治落枕及颈肩不适:在大椎处涂上红花油类具治疗跌打损伤作用的按摩油,然后拔罐并留罐10分钟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几只火罐则效果更好。

治粉刺:采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随即加拔火罐,以出血为度,10分钟左右起罐。3-5天进行一次治疗,可活血通络、祛毒养颜。

附:肺俞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人体穴位大全——大椎穴: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惊风

大椎穴穴位配伍

大椎穴配腰俞穴,有通督行气,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疟疾。

配合谷穴、中冲穴,有解表泻热的作用,主治伤寒发热,头昏。

配长强穴,有通调督脉的作用,主治脊背强痛。

配曲池穴、列缺穴、风门穴主治感冒;

配后溪穴、间使穴主治疟疾。

配肺俞穴治虚损、盗汗、劳热;

配间使穴、乳根穴治脾虚发疟;

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穴、双胆俞穴);

配曲池穴预防流脑;

配合谷穴治白血球减少;

配足三里穴、命门穴提高机体免疫力;

配大椎穴、定喘穴、孔最穴治哮喘;

配曲池穴、合谷穴泻热;

配腰奇穴、间使穴治癫痫。

人体穴位大全——大椎穴: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惊风

【穴位治法】

斜刺0.5~1寸;可灸。

艾灸:可以温和灸10-20分钟,可以泄热,补阳

【理疗方案】

按摩

患者取坐位,使用一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压在大椎穴上,逐渐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压30秒。然后沿穴位作旋转式按揉,力度由轻渐重,方向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0圈,防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多用于补虚)。

穴位按摩治颈椎病

第一招:用拇、食、中三指揉拿对侧颈肌3~5分钟。

第二招:用双拇指侧缘由上至下交替推摩颈后部2~3分钟,再用双手拇指揉按风池穴1分钟。

第三招:用两手食、中指按压颈椎棘突两侧,同时配合头部的前屈后伸动作,约5分钟。

第四招:用食中二指按揉大椎穴、肩井穴,再点按曲池、合谷、内关等穴,每穴1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大椎穴: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惊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大椎穴为督脉经穴,作用:主治头项强痛,咳嗽。气喘之症。由于寒气大多是从大椎处侵入的,因此经常敲打大椎穴也能够防止风热感冒的发生。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斜刺0.5~1寸;可灸。

大横穴:泄泻、便秘、腹痛

人体穴位大全——大横穴:泄泻、便秘、腹痛

【取穴位置】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腹中部,先取肚脐(神阙穴),再从前正中线旁开4寸,按压有酸胀感。

人体穴位大全——大横穴:泄泻、便秘、腹痛

【解剖位置】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功能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人体穴位大全——大横穴:泄泻、便秘、腹痛

【穴位配伍】 大横穴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大横穴配四缝穴、足三里穴治肠道蛔虫症;大横穴配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治腹疼痛、洞泄;大横穴配脾俞穴、胃俞穴、小肠俞穴、大肠俞穴治习惯性便秘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大横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绕脐疼痛。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改善便秘。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大横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缓解泄泻。

【针灸疗法】直刺 l一2寸。

人体穴位大全——大横穴:泄泻、便秘、腹痛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艾灸:每天艾灸10-30分钟,可以代谢水湿。

地仓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地仓穴: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图解地仓穴位的位置

【地仓穴的位置】位于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3秒钟取穴】轻闭口,举两手,用食指指甲垂直下压唇角外侧两旁即是。

【取穴技巧】正坐位,直视前方,沿瞳孔直下垂直线向下轻推,至与口角水平线的交点处,按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人体穴位大全——地仓穴: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穴名解说

【地仓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阳蹻、手足阳明之会。别名会维、胃维。

【穴位含义】胃经地部经水在此聚散。

(1)地仓。地,脾胃之土也。仓,五谷存储聚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胃经地部的经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诸穴的地部经水汇聚而成,经水汇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输配,有仓储的聚散作用,故名。(地仓之所以在头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仓为一身之粮仓,国家之粮库,为君皇所管辖,头乃皇室之位,故穴在头而不在腹。

(2)会维、胃维。会,相会也。胃,胃经气血也。维,维持、维系也。会维、胃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运行有维系的作用。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血要靠本穴输配,本穴气血的输配正常与否直接维系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为会维、胃维。

(3)跷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

人体穴位大全——地仓穴: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按摩地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口角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眼睑跳动、口渴、失音、目昏等病症。

【作用功效】地仓穴,祛风止痛,安神利窍,舒筋活络、止痛祛风。

【临床运用】地仓穴,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穴位配伍】地仓穴配迎香穴,适用于三叉神经痛;地仓穴配颊车穴,适用于面神经麻痹;地仓穴配颊车穴、合谷穴治口歪、流涎。

三叉神经痛配伍穴位:地仓穴、下关穴、颊车穴、内关穴、外关穴、印堂穴

疾病概述:“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

按摩顺序与技法:双目微闭平视,放松心情,调匀呼吸,静息2分钟。先按摩地仓穴3分钟;然后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放在同侧下关穴上,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 再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颊车穴上,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接着用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对侧外关穴和内关穴,用力按压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再以一手拇 指指腹放于印堂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对侧目外,适当用力自印堂向上推至发际处,反复推20~30次。

齿痛配伍穴位:颊车穴、地仓穴、合谷穴

口噤不开配伍穴位:颊车穴、地仓穴、承浆穴、合谷穴。

当你受了风寒、感目或者中风以后,眼睛、眼皮、脸颊上的肌肉都会跳动不已,严重时甚至还有可能口歪眼斜、不能远视、不能闭眼、不能言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一边配合中西医的诊治,一边自己每日按压地仓穴,早晚各按压一次,就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人体穴位大全——地仓穴: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用拇指指腹揉按地仓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治疗口角歪斜、流涎。(长期坚持用食指指甲垂直下压两侧地仓穴,稍用力掐揉,每次1~3分钟。)。

地仓穴对于小孩子是治疗口角流水,口角炎,面瘫最好的穴位。

小孩子容易流口水的话,做妈妈的不妨在孩子睡觉之前,帮助孩子刺激两角的地仓穴,只要用艾条灸3~5分钟即可;如果孩子对艾灸不配合,按摩也是可以的,按摩本穴力度适中为好,给孩子按摩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可以太用力。每次施治时间为3~5分钟,一天3次左右。

【艾灸疗法】艾灸地仓穴,对于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流涎,鹅口疮,面痒,面伽疔疮等症状有效果。艾条灸3-5分钟。另有相关记载:地仓穴不宜灸。

【刮痧疗法】取刮痧板从口角外侧刮至耳垂下,刮拭2~3分钟,治疗三叉神经痛。

【刺灸疗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迎香、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

冲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人体穴位大全——冲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穴又名会原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会骨穴。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取穴位置】

在足背最高处,当姆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人体穴位大全——冲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操作: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取患侧冲阳穴,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要求得气明显,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

【功能主治】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特异性:胃之原穴。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

2、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

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

4、其它:牙痛。

人体穴位大全——冲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穴位配伍】

人体穴位大全——冲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穴位治疗】

冲阳穴治疗网球肘

网球肘,为肱骨上髁炎之俗称。其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用力握拳及前臂作旋前伸肘动作时加重,不能绞毛巾、扫地,局部有多处压痛,而外观无异常。其属于祖国医学中伤筋、痹证等范畴,系由肘部外伤或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凝滞,络脉痰阻而发为本病。

许多针家囿于“疼痛取阿是”之说,临床仅取局部穴位,故疗效欠佳。其实远道选取效穴治疗本病,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

电针冲阳穴治疗疼痛

人体穴位大全——冲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电针有较好的镇痛作用,针刺麻醉多数是采用电针刺激法。在治疗疼痛病症时,采用病灶附近及远距离穴位都有很好的镇痛效果。如牙痛针颊车穴、下关穴、冲阳穴有同等的疗效。使用频率为每秒钟100~200次为最理想,输出功率以肌肉明显的收缩或患者感觉较麻为限,镇痛所需要的刺激时间一般30分钟以上。

艾灸冲阳穴的房法补胃

房法很简单,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灸,距离皮肤2~3厘米,艾灸5~7分钟,以皮肤感觉热而不烫为宜。艾灸冲阳穴,可以让足阳明胃经运行顺畅,也就能保证胃里面的气息供应正常,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按揉或者艾灸冲阳穴,可以作为平时胃部保养的房法。

冲门穴: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人体穴位大全——冲门穴: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取穴位置】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位置】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冲门穴: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功能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穴位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人体穴位大全——冲门穴: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冲门穴,直刺0.5-1寸,避开动脉血管,腹股沟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艾灸方法】冲门穴,艾条灸10-20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冲门穴,用力方向由内向外,每次30秒左右,每日可多做几次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承筋穴: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人体穴位大全——承筋穴: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取穴位置】

人体穴位大全——承筋穴: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位置】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承筋穴: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功能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穴位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穴位治法】

直刺l~1.5寸。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或弹拨承筋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治腰腿痛。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承筋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以改善下肢挛痛。

【拔罐疗法】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腰腿疼痛。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承筋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抽筋。

【针灸疗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散。

承满穴: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人体穴位大全——承满穴: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位置】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人体穴位大全——承满穴: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功能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穴位治法】

直刺0.8~1寸。

承泣穴: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人体穴位大全——承泣穴: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取穴位置】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位置】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大全——承泣穴: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功能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穴位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穴位治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人体穴位大全——承泣穴: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按摩本神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头痛、癫痫等。本神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本神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本神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本神穴:头痛、神经衰弱、小儿惊风、癫痫等

图解本神穴位的位置

【本神穴的位置】位于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与外三分交点处。

【穴位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人体穴位大全——本神穴:头痛、神经衰弱、小儿惊风、癫痫等

穴名解说

【本神穴】出自《灵枢·胆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阳维之会。

【穴位含义】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

【名解】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本神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与百会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名本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人体穴位大全——本神穴:头痛、神经衰弱、小儿惊风、癫痫等

按摩本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神经衰弱、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

【穴位配伍】本神穴配水沟穴、太阳穴、百会穴、大椎穴、合谷穴、天柱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本神穴配天柱穴、囟会穴、前顶穴治小儿惊痫。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配颅息、内关主治胸胁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本神穴,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本神穴,平刺0.5-0.8寸;可灸。

【按摩手法】患者用拇指指关节尖着力于本神穴之上,垂直用力按掐,按而揉之,使局部产生明显的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然后用大鱼际紧贴于穴位,前后轻擦,至局部发热为度。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日一两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