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什么是人文情怀

 budaozheli 2017-09-23
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多云
什么是人文情怀(施行网上日志)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内质。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和心灵等诸关系的调节而生发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生存文化等。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它既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
  儒学自孔子传承至今,漫漫2000年,肩抗着民族文化的大旗,盛而不衰。儒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但其中的人文精神也许是更应值得人们思考的。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位卑身贱,胸怀大志而又屡不得志,因而他的学说渗透着一种对人的强烈关怀,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匡世扶时的情怀。孔子的学说贯穿了一条明晰的主线,那就是“仁”。何谓“仁”?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或曰“克己复礼为仁”,或曰“仁者先难而后获”,或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还有“仁者爱人”等,但是不论“仁”字作何解释,它都包含了一个基本意思:仁者爱人。孔子的“仁”不只是说给平头百姓听的,更是对天子王侯说的。
春秋争霸,生灵涂炭,孔子有仁者之心,于是呼吁统治者施仁政于民,要求他们爱惜民力,珍惜民财。其衣钵传人孟子更始提出了“仁政”的思想,把孔子的“仁”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孟子的仁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外他反对战争,反对因为争城略地而涂炭生灵;对内,他除了继承孔子的“先教后诛”,薄赋敛使民以时外,还提出了制民以产的主张。
  儒家的“仁”不是狭隘的,不是自私的,它要求施政者为政以仁,从而把仁大而化之,推及全世,惠普众生。“仁”是善者之仁,是宇宙中的大智慧。
  仁中所蕴涵含的是仁者爱人的至高人文境界,它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的尊严,虽于春秋乱世不得实行,但却在后代被发扬光大。自汉代以降,各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无不蕴涵了“仁”的大智慧。  
  孔子提出的“复礼”也是对秩序,最终归结为对人的关怀。社会运行不可一日无序。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西周分封制所确立的统治秩序荡然无存。兵荒马乱,民不安宁,孔子面对现实,急欲寻求一良方来治疗这一顽症,最终他选择了礼,主张通过复礼来达到社会的安宁。有人这样评价孔子,说他是复古派,不思进取,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诚然滔滔历史之长河不可阻挡,诚然作为历史之演进规律的动荡欲纷争不可避免,可是就算是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漠视人的生命吗?不能,弱者我们要照样去关注他,佛不会因为一只蚂蚁是一只小动物,就认为它的命微不足道,这是“善”,这是“人道”。同样孔子是至善之师,他的内心燃烧的是对和平的渴望,是对每一个人生命的珍惜。
  我们不能说孔子认识不到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不能说他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孔子心底的善要求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暴力并不是历史演进的最佳方式。复礼是孔子的文化回归;复礼不等于复古,不是守旧,而是对社会秩序,对人的生存秩序的追求,包含了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肯定。在一种新秩序尚未确立之前,文化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复礼是有意义的。在文革中,四人帮.抓住了孔子的克己复礼,认定孔子是在复古,因而提出了打到孔子的错误口号。  
  儒学是入世之学,对现实对人生充满了极大的关注。儒学的入世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命运和民众生命的关怀。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应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忧国忧民的悲情。“君子道而不忧贫”,这种入世的积极品格,使忧世悯民的精神得以提升。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旺,国家存亡,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有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也,忧民之忧也,民亦忧其忧也”,《周易》是忧患之作,孔子韦编三绝,为之作《传》,就是要使人懂得危则戒惧才能平安无危。
  总之儒学的入世精神是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是面临困境不屈服不畏难的积极参与,是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人文精神。
  儒学还讲究和合精神,和合是儒学对人的生存、意义及可能世界的思考活动,它是儒学所普遍认同的理念,并纵贯儒学演变的全过程,尽管先秦以后有断裂,但是仍有传承,它横摄社会伦理道德、心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情感等。儒学和合的价值理想,既是宇宙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是天道与人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冲突融合而和合的精神。和合是天地万物存有的依据,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心情宁静安详、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其目的是达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
  当然我们赞成儒家的人文精神,并不是说儒学就是完美无缺的了。作为一种学说,儒学有它自身的缺点。
  儒家所讲的“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对个体价值的关怀。儒家热衷于实现一种群体价值,而不是实现某种人生。按照这样的宗旨,人虽然是社会的人,但却不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从而使得人们对自己主体性地位的本能追求不能形成。在当今法治社会,会对法治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因为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和张扬是法治生成的重要原因。
  于2000多年前提出“爱人”这样的思想,已经大大超越了同代人,就是在今天看来儒学仍然散发着人文的光辉。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丧失殆尽,道德伦理屡被践踏,鄙视崇高,嘲笑真诚,放逐良知,种种不良的风气在社会上蔓延。工具理性吞噬人文精神,触之满目的尽是浮躁的形式外壳,人们过度强调利润的刺激,忽略了内心的修养,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大门已经锈迹斑斑。危机,危机,人类世界已经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儒学,在这个时刻犹显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