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用大比拼:吴茱萸山茱萸,老年养生不可缺

 孙行者苏 2017-09-24

茱萸是一味中药。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作用,一般用于寒湿脚气、高血压、口疮、湿疹等病的治疗;山茱萸,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作用,多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的治疗。

药用大比拼:吴茱萸山茱萸,老年养生不可缺

那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身上插的是哪一种茱萸呢?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孝涛考证,人们在重阳节的时候插的应该是吴茱萸,因为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叶子大,有香味,与有关史料的记载一致。

中医认为,吴茱萸辛、苦、热,入脾、胃、肝经,有散寒止痛、疏肝行气、和胃止呕之功,常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呕吐吞酸及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泻泄等,尤以止痛、止呕效果显着。吴茱萸辛香气浓,内服外用均可,对各科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介绍几则治疗效方,供选用。

1、吴茱萸粥:吴茱萸2克,大米50克,生姜3片,葱白2茎。将吴茱萸择净,研为细末;葱姜切细;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吴茱萸粉、葱姜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一剂,连续3~5天。可治疗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

2、吴茱萸粉: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填于肚脐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一周为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治疗高血压、小儿腹泻。

3、吴茱萸糊: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续3~5天。可治疗小儿及成人咳嗽、气喘、口腔溃疡等。

山茱萸食用方法

山茱萸治大汗不止,四肢发冷,脉搏微弱,体虚欲脱:山茱萸50~100克,水煎服,有较好的补虚敛汗固脱之功。如配合人参、附子同用,则效果更好。

肾虚眩晕:山莱英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老年人颇有效验。

肩凝症(肩周炎):山茱萸3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病情好转后,剂量减为10~15克,煎汤或代茶泡服。有较好的疗效,一般服药4~5剂就开始见效。

体虚多汗:山茱萸、党参各15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体虚多汗,容易患感冒者有效。

山茱萸治肾虚腰痛,阳wei遗jing:山茱萸、补骨脂、菟丝子、金樱子各12克,当归9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补肾壮腰,固精止遗之功。

功能性子宫出血或月经过多:山茱萸30克,白术30克,生黄芪15克,煅龙骨25克,生白芍15克,茜草10克。水煎服,每日豆剂。有益气摄血,固冲止血之功。

山茱萸治遗尿:山茱萸、覆盆子、茯苓各9克,附子3克,熟地12克,水煎服。

山茱萸治老人尿频失禁:山茱萸9克,五味子6克,益智仁6克,水煎服。

糖尿病:山茱萸15克,乌梅10克,五味子15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生津止渴之功。

自汗、盗汗:山茱萸、防风、黄耆各9克,水煎服。

山茱萸治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