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帝国而逝——时代的挽歌(25)

 Greg4118 2017-09-24

随帝国而逝

                   ——时代的挽歌

 . “自由贸易的光和影(


英国人为什么要如此不屈不饶地加入统一欧洲呢?他的动机到底在哪里?

 

所有的政治姿态的背后都是因为经济原因。丘吉尔的三环外交理论的中心实际上是曾经构成大英帝国的英联邦。本来在理论上英联邦就全员在政治上平等,我们今后能够看到,英国人原本想主张的是一个经济上的联盟。但在英镑区消亡之后,因为英国在经济上的乏力,英国也已经没有了作为英联邦经济火车头的力量。本来在经济上就不比其他成员国有更大的发言权,何况英国当时还欠了加拿大、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巨额外债。这样英联邦这一环就有点意义不明了。另外随着战后欧洲的复兴,到1964年,英国和欧洲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和英联邦国家贸易的贸易额,这就意味着英联邦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联盟也已经不能成立了,因此英国必须寻找英联邦以外的存在区域。

 

本来,经济霸权是不能被限制在像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的地区性的贸易区间内的,他们鼓吹的是尽可能大的自由贸易空间。从一个国家对于自由贸易的崇尚程度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对于自己经济的自信程度以及这个国家经济实际上的强大程度。

 

有人认为自由贸易概念的鼻祖是被尊为国际法之父的十六世纪西班牙法学家和神学家弗兰西斯科··维多利亚,他把罗马的万民法赋予了国家间的法律的含义,但是真正形成了对自由贸易的系统性认识的是英国的两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国际法之父维多利亚

 

由英国的经济学家来完成这个体系是自然的,因为发达的大英帝国要求着自由贸易。在曼切斯特甚至还有一座名为自由贸易礼堂(Free trade hall的建筑。这座礼堂最初建于1840年,现在看到的是1853年改建的。这座建筑物是纪念曼彻斯特在废除《谷物法》中所付出的长期努力,本身就诉说着自由贸易的意义和历史。

 曼切斯特的自由贸易礼堂

 

16世纪之后,鼓励出口以及限制进口的重商主义在英国盛行,农产品也是这样,最初的谷物法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制定的,但是进入18世纪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的发展,英国成为了粮食的纯进口国。此时谷物法的作用就成为了限制粮食进口的工具。政府设立一个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时就禁止进口或者征收高额关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修订的谷物法表现的最为典型。

 

对于所有国家来说,粮食问题都是有关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在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保护农业吃的政策,当时的英国更是经受过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带来的粮食不足,对这个问题更为敏感。而且刚刚经过战争的英国政府也无力对农业进行补贴,只能使用立法征收高额关税的方法来保护农业。

 

实际上在1815年谷物法颁布的时候,英国经济界也是有争论的,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和李嘉图。但是因为当时李嘉图还没有发现比较优势原理,泛泛的低价谷物可以减低工资提高利润的说法无法战胜马尔萨斯的安全比财富更重要,一个国家如果将农业的供应寄托在外国身上,遇到战争或者其他经济情况时就会很危险的观点。

 

但是后来因为谷物法的保护以及新技术和新工具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农业生产力,粮食丰收使得英国国内小麦价格大幅下跌。农业保护的需要在降低,而且保护农业的副作用逐渐显现了出来。因为当时的英国有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最大的工业品出口国,相对于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是农业生产国。如果英国不废除谷物法,不取消对农业的保护,作为反制措施,其他的国家必然会在英国工业品的关税问题上做文章。比如英国在和德意志关税总同盟谈判之时,德国提出来的要求是首先降低谷物关税

 

而且,英国国内的制造业也有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需要。谷物既是不少工业制成品的直接原料,同时也影响着雇佣人口的生活质量,废除谷物法能够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在不提高工资的前提下提高雇佣人口的生活质量,这样就能更加提高英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而且根据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来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便某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优势也应该选取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去交换另一种优势较小的产品。

 

这种在现实上、需求上和理论上的成熟促使了英国在最后废除谷物法,举起了贸易自由的旗帜。

 

1850年,英国采掘了全世界一半的煤炭,生产了全世界一般的生铁,加工了全世界一半的棉花,是货真价实的世界工厂,恩格斯在《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中这样说过: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工业垄断地位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铁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在建立新的工业部门。……1848年到1866年期间不列颠工业和贸易的空前发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废除食品和原料的保护关税引起的。

 

英国主张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好处。实际上到1820年为止,英国贸易政策的保护主义色彩都相当浓,在确立了经济霸权之后,才放弃了保护主义,改为主张自由贸易来争取外国市场,比如1860年签订的英法通商条约就是一个典型。在与法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和瑞士,比利时都实现了自由贸易。同时在19世纪的40-50年代,英国还以武力为背景强迫远东的日本和亚洲接受自由贸易。这就是鸦片战争的背景。

 

自由贸易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是一个不能反对的政治正确。因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支持自由贸易的。有人甚至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经济学家,就是从李嘉图开始的用特定的理论来自由贸易的那些人

 

但是实际上地球并不按照经济学家所说明的轨道在运行。实际上只有经济霸权才主张自由贸易,全球的经济霸权在全球范围内主张自由贸易,地区的经济霸权在地区范围内主张自由贸易,而非霸权则肯定软磨硬抗地拒绝自由贸易。在18世纪的当时,主张并且贸易自由的其实就只有英国,其他国家还是奉行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特别是英国的竞争对手德国和美国,采用的还都是露骨的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美国,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提倡自由贸易

 

19世纪80年代之后,在英国,特别是北英格兰,比如纽卡瑟尔和达勒姆,各种各样的抗议法国或者美国的封闭的贸易政策的集会和游行经常能看到,规模甚至有上万人的。因为在60年代降到了一个很低水平的关税在80年代前后又高涨了起来,连英国人自己也开始怀疑单边自由贸易的意义了。1881520日,连《泰晤士报》都发表了自由贸易的交涉需要重新开始进行了

 

这是因为进入80年代之后,英国的出口大量减少。对德国的出口减少了33%,对美减少了28%1870年,英国的战略产业纺织品的对美出口是265万磅,但1876年就只有了128万磅,正好减少了一半。1972年对德出口的纺织品价值600万英镑,1880年只有150万英镑了。对荷兰出口也从475万磅减少到了250万磅。

 

这些出口的减少实际上是用向殖民地出口的增加来填补的,比如对印度的出口就从1300磅增加到了2000万磅。

 

英国首先用实证告诉了这个世界:在通过自由贸易成为了经济霸权之后,自由贸易给经济霸权带来的只有衰落。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