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东包氏始祖廉明公入闽源流考 (唐末~五代十国:闽国)

 太平时光 2017-09-24

闽东包氏始祖廉明公

闽东包氏始祖包廉明,字公允,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朝仕至骠骑将军,光启二年(886年)随王审知入闽。

古田县十七都东洋上党包氏族谱源流考载:

始祖公讳廉明,字公允,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朝仕至骠骑将军,广明中(广明是唐僖宗李儇年号:880~881年),黄巢乱长安。光启二年(886年),天子命威武节度使王潮同弟观察副使王审知击巢贼,入闽有功。天子表王审知福建留后,廉明公从审知累立奇功,复以桑梓旧家,世为闽将!

谱载:广明中(广明是唐僖宗李儇年号:880~881年),黄巢乱长安。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在闽东还经历一场惨烈的仙霞岭战争!

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谱载:光启二年(886年),天子命威武节度使王潮同弟观察副使王审知击巢贼,入闽有功。


据《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六卷记载:

僖宗光启二年(丙午,886年)八月,王潮拔泉州,杀廖彦若。潮闻福建观察陈岩威名,不敢犯福州境,遣使降之,岩表潮为泉州刺史。潮沈勇有智略,既得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幽王绪于别馆,绪惭,自杀。

886年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大军在闽有了立足之地。

景福二年(893年)五月初二,王潮军攻陷福州。 王潮、王审知占领福州后,声威大振,“建、汀二州皆举籍听命,潮乃尽有五州地(即福、建、漳、泉、汀)。

廉明公居福州北门,应该为893年。

886年~893年这7年时间应该是在泉州,据了解目前闽南(泉州、漳州、厦门)没有包氏聚居地。

王审知兄弟入闽路线,也就是闽东包氏始祖廉明公的入闽路线。


  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兄弟家在固始县东乡王集。此地为泉河上流,东邻安徽省界不到10公里,沿泉河顺流北下到陈集不到15公里。当年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时,王集即有许多人跟随,并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虽事过二百多年,王集人仍认定福建是一个躲避战乱、丰衣足食的去处。

  王氏兄弟随王绪起兵后,史载固始县有十八姓跟随。885年初,王绪驻兵于河南东部的光州和安徽西部的寿州,但受到唐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的讨伐,不得已率军南下,王氏兄弟等几千名固始籍军民,扶老携幼,随王绪南下,现在探讨一下王氏军队南下的路线。

  1、从安徽西部自北向南到达长江

  在鄂豫皖交界处,有大别山为天然屏障。此山呈东南——西北走向,挡住北方南下通路。因此,在唐宋以前,中原南下的道路比较曲折。

  光、寿二州兵民在王绪带领下南行,由光州经过安徽六安、霍山一带南下,在安庆渡江,然后向西经江西的彭泽、湖口,进入九江。这条行军路线同史书记载南下渡江进入江西吻合。即军民从安徽出发,由安徽进入江西,顺理成章。

  2、王氏军队到九江后继续南下

  首先进入南昌(洪州),然后到吉安(吉州),攻占赣州(虔州)。到赣州后,部队行程并未确定。于是部分军队试探向广东进军,越过大庚岭,攻占广东曲江(韶州);另一部分军队试图向福建汀州进军。这时王绪军队受到谭全播军队的进攻,攻粤部队从曲江向广东潮阳转移,后由潮阳进入福建漳浦。大部队军民在王绪率领下滞留在赣州,受到攻击后向南进入闽西,占领汀州,王绪自称汀州刺史。不久,他率军南下,到达漳浦。由于赣州先受攻击,因此可能是大队人马先到漳浦,在广东潮阳的军队闻讯前来会合。漳浦也就是陈政最初到达的地方。

  3、王氏兄弟在闽行进路线

  王绪率军从漳浦沿海东上,到达南安。由于王绪滥杀无辜,在南安时军中政变,由王潮取代王绪。据《十国春秋·王潮传》记载:“潮令于军曰:“天子蒙难,今当出交广,入巴蜀,以干王室。”其实王潮是想率军北归。于是王潮军队北上,经永春、德化、大田,到达沙县。一路上秋毫无犯,有口皆碑。到沙县后复原路南下,攻占泉州。其原因《十国春秋·王潮传》写道:“会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闻潮治军有法,帅耆老奉牛酒迎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时光启元年八月也。明年(886年)八月,拔泉州,杀彦若,遂有其地。”892年,王潮军东上福州,于893年攻入福州,完成了历史性的大迁移。897年,王潮病卒,王审知接任威武军节度使,910年封为闽王。

河南固始县有着“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之称,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移民南迁到福建一带。


唐末移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光州刺史王绪“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关于光寿移民的数量,福建史籍大都笼统地说是五千,从以上记载中我们知道,五千是士兵的数量,并未将“吏民”统计在内,其总数理应超过五千。

《新五代史-闽世家》记载,王绪入闽时“有众数万”,后一数字约略反映了光寿移民总量。晚唐时期福建人口稀少,元和年间闽中仅七万多户,而王绪率众入闽,即达数万人,若以一户五口为计,唐末光寿移民约占福建人口的五分之一。

包廉明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入闽的。


据新编《固始县志》载,随王审知入闽者约5000人,有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萨、韩、驺、蒋、黄、包、袁、赖、邹等34姓。再参照史志谱牒记载,唐代入闽的姓氏高达71姓。

王审知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这使王潮对其异常信任器重。王潮病倒后,没有让儿子主政,把军政大权交给王审知。不久唐朝廷在福州建威武军,任命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封为琅邪郡王。朱温代唐自立,封王审知为闽王,此即“开闽王”的由来。

当时中原大地,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未曾称帝。即使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阻挡进贡通道,他也让人由海路到达山东再到开封,没有间断。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自奉俭约,为政以德,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因而在五代,中原各地战乱频,残破不堪,而东南海陬蛮荒,经王氏开发后变成了“海滨邹鲁”。由于王审知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他被尊为“开闽第一”。

古田县十七都东洋上党包氏族谱源流考载:

天子表王审知福建留后,廉明公从审知累立奇功,复以桑梓旧家,世为闽将!

在五代史籍中没找到包廉明公的记载,世为闽将,五代史籍确实有记载一位将军叫包洪实,应该为包廉明的子孙之一。在以下闽国内战有介绍。

王审知去世后,其子相继嗣位称王称帝。但王审知的众多儿子非但没能光大父业、传祚久远,反而为争夺皇位骨肉相残,互相攻杀,最后终于导致国破家亡,给开闽王氏带来巨大灾难。

后唐长兴二年(931),王延钧继审知称闽王。审知养子建州刺史王延禀谋夺王位,率领水军袭击福州,兵败 被杀。延钧便派延政到建州抚慰军民,出任建州刺史。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王延政的八哥王延曦接续延钧王位,骄淫暴虐。延政在建州整治军队,经营武备,曾写信劝戒延曦,反遭延曦斥骂,并派员到建州,监视延政的军事行动,被延政驱逐。

闽永隆二年即后晋天福五年(940)延羲攻建州,开启了闽国内战!

天福六年(941),延政增筑建州城周20里,请延曦改建州为威武军,延曦不肯准许,改称镇安军,以延政为节度使,封为富沙王。延政却把镇安军改为镇武军。同年六月,延曦听说延政招纳泉州刺史王继业,竞把继业召到福州连同继业的儿子都杀掉。这样,延政和延曦兄弟之间矛盾尖锐,于是各自整顿军队,相互攻伐。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闽富沙王王延政自建州(今福建建瓯)攻汀州(今福建长汀),闽帝王曦发漳州和泉州五千兵力救汀州之 围,又派林守亮入尤溪、黄敬忠屯尤口以便乘机攻取建州,黄绍颇领八千步兵以为声援。七月,王延政在汀州,经四十二战未能克城,回师建州,其将包洪实、陈望率水军抵御福州的军队;丁酉(即十五日),福师与建师在尤溪口遭遇,福师尤口守将黄敬忠将要出城,占卜的人说时刻未到出战不利,便按兵不动,建师包洪实等引兵登岸,水陆两军夹攻,杀了黄敬忠,俘虏和斩杀了二千人,林守亮和黄绍颇都逃回福州。八月,王曦派使节以手诏及九百金器、万缗钱及将吏敕告六百四十通,求和于王延政,王延政不受。

包洪实是王廷政的一员大将,排名还在陈望之上。

天福八年(943年),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改元天德,立张氏为皇后,以节度判官潘承佑为吏部尚书,不久加同平章事(位同宰相)。节度巡官杨思恭为兵部尚书,是时,一切按帝王规格建制。建宫室、筑楼台,造太和殿,盖五凤楼(今鼓楼),还铸大铁 钱。然而,殷国国小民穷,怎经得起如此奢华的巨资耗费,且杨思恭以聚敛财物来博取延政的宠信,凡山泽鱼盐至蔬菜各税都加倍 征收,百姓恨之入骨,都叫他杨剥皮。幸臣杨思恭用事,潘承佑与其争辩,并陈十事,针砭时弊,切中要害。书上延政不纳,削潘承佑官爵 ,勒令归私室居住。

东洋包氏族谱记载:

王审知卒,子延翰、延均、延曦、延政屡相屠戳。延政复称帝建州,国号殷,平章潘承佑陈十事,延政怒,削夺官爵。具美公陈“回波词”以谏政不能用,具美挂冠东门,叹曰:三纲沦九法歝矣,因徒居古田南门双塔井巷上。

可确定入闽4世具美公是天福八年(943年)迁居古田双塔井。

开运元年(944年),福州政局又乱,延曦部将朱文进杀延曦,自称闽王。延曦的旧臣又杀朱文进,迎接延政去福州。延政到福州后改殷为闽国,称闽帝,国都仍旧设在建州,派他的从子继昌坐镇福州。

南唐(937-975年),在十国中最为强盛。保大二年(945年)十二月,南唐李璟委任查文徽为江西安抚使,率兵攻建州,唐主李璟利用延政刚刚进入福州的混乱时机,增派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指挥使,又使祖思、应援会攻建州。

保大三年(946年)八月,延政在建州水南一仗大败,城池被攻破,延政投降。唐诸将纵兵大掠,宫室庐舍,焚烧俱尽。南唐取得建 州之后,泉、漳、汀三州刺史,都向南唐投降。南唐将镇武军置为永安军于建州,闽国至此灭亡。

后话:闽国灭之后出现三方势力鼎峙26年。


王延政后来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璟封他为羽林大将军;南唐保大五年(947年)改封为鄱阳王;保大九年(951年),再改封为光山王,不久过世,被追赠为福王,谥号恭懿。

南唐查文徽破建州后,授潘承佑为卫尉少卿,迁鸿胪卿,拜礼部侍郎、后升尚书。芝城南库前称尚书坊,即以礼部尚书潘承佑得名 。

授包洪实为汀州刺使,其间包洪实在长汀帮重修罗汉院,这在长汀县志有记录的。

南唐占领建州才一年,又出兵攻福州夺取外城。李仁达不甘灭亡,乞师于吴越,保大四年十一月吴越出兵三万,水陆并进到达福州 。保大五年(947年)三月,吴越续发水军,李仁达军队从城冲出,两面夹攻。南唐军大败退出福州,福州全归吴越。

保大八年(950年)南唐与吴越又大战一次,双方最后以交换战俘了事。这时福建出现三个局面:

建、汀属南唐

福州 属吴越

泉、漳属从效

从效病死后,统军使陈洪进(仙游人)自称留后,始则纳款南唐,继则纳款于宋。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洪进为节度使。这样, 福建三方鼎峙局面一直维持了26年!直到宋朝一统江山。

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包洪实任汀州刺史,罗汉院在长汀县西一里,刺史包公洪捐俸募缘增创。马忠摙保大十六年任汀州刺史。

待考:包洪实极有可能为廉明公的后代。因为当时福建另外几支包氏还没入闽,而且包洪实也是将军,包洪实任过汀州刺使,为一方大员,不过此时包具美在福州古田,分属两势力26年,就算都是廉明公后代也己失联了。                   世界包氏宗亲联合总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