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

 清茶清清 2017-09-24
 

李某,男,60岁,1969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皮肤瘙痒且粗糙,多处求治不效,遂来求诊于柴浩然。 诊为血虚化燥夹有风热。治宜养血清热,祛风止痒。 处方:西秦艽15g,当归30g,生地30g,何首乌15g,白蒺藜12g,黄芩9g,元参12g,地骨皮15g,蝉衣9g,荆芥穗9g,生赤芍9g,生甘草3g。15剂,水煎服。 12月4日二诊:病痊愈十之七八,仍以上法进退。 处方:西秦艽18g,何首乌15g,当归15g,细生地15g,白蒺藜12g,地骨皮12g,元参9g,炒白芍15g,麦冬9g,生甘草6g。10剂,水煎服。 按:皮肤瘙痒多属于“风”。本例由血虚血燥而生内风,复感风热之外风而成本病,故以养血润燥、清热疏风止痒为法。复诊因风热已散,故去荆芥、蝉衣,最终养血润燥,清热止痒而愈。此病例充分说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个道理。

病例十一皮肤湿疹 杨某,女,19岁,1972年10月25日初诊。 患者素体健康,自今年7月中旬,突然发烧退后两手背抽,四肢出现湿疹并瘙痒。渐及全身(面部始终未见),但以四肢为重,两手背更甚,极痒难忍,形状似藓,呈片状,搔后皮肤溃流黄水,黄水流至皮肤之处,皮肤就结痂或出现疱疹,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转经多处医院治疗未获显效,而且病灶继续扩大。近日患处搔破后流黄水和鲜血,并有裂口,且剧痛,长期不愈合,舌苔白兼黄腻,脉细微数。 此由湿热兼风,蕴于肌肤,久则血虚化燥,治宜养血润燥,除湿清热祛风。 处方:炒黑芝麻60g,当归15g,细生地15g,生白芍15g,何首乌30g,苦参9g,白芷1.5g,白蒺藜9g,蝉衣9g,荆芥穗9g,生甘草6g。5剂,水煎服。 10月31日二诊:服药后湿疹见退,全身皮肤结痂处开始脱落,痒亦减,但昼轻夜重,舌苔白腻,脉稍转缓。仍以原方增量续服。 处方:炒黑芝麻60g,当归30g,细生地30g,生白芍15g,何首乌30g,苦参9g,白芷4.5g,白蒺藜15g,蝉衣9g,荆芥穗9g,生甘草6g。10剂,水煎,隔日服。 11月27日三诊:湿疹渐消,痒亦大减,皮肤结痂及水疱全部脱落,裂口基本痊愈,舌苔见退。仍本前法,再服上方10剂,隔3日1剂。 1973年1月4日四诊:湿疹尽消,诸症皆除,除有时稍感皮肤瘙痒外余无所苦,仍本前法。 处方:何首乌30g,生地15g,当归12g,生白芍12g,苦参9g,白芷4.5g,白蒺藜9g,蝉衣9g,荆芥穗9g,地肤子15g,苍耳子9g,生甘草6g。5剂,隔3日1剂。 痊愈后,2年追访,未再发作。 按:本例由于感受外感之淫邪,风湿热客于肌肤,蕴蓄于皮下,渐由四肢蔓延浸淫全身,又因日久血虚化燥,故以养血润燥、祛风除湿清热等药使邪有外出之路,血足燥润得以充荣肌肤,服药30剂而病始瘥。

病例十二风疹 南某,女,30岁,1976年10月6日初诊。患者经常遍身出现风疹,密密麻麻,时隐时现,时轻时重,已有10年的病程,多治不愈,故来求诊。 患者自诉,身体易出汗,并时常感冒(现经净8天),脉象浮取虚涩,重取细弱,舌质淡体薄,苔薄白。 证为表阳不足,卫气不固,荣卫不调,易招邪乘。法宜调和营卫,以固表阳,治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桂枝9g,炒白芍9g,炙甘草6g,生黄芪24g,白术15g,防风9g,白蒺藜12g,当归12g,白芷9g,鲜生姜9g,大枣8枚。7剂,隔日服1剂,水煎,空腹服。 按:本例为西医的荨麻疹,中医学又称“风疹”、“瘾疹”、“风疹块”等。《医宗金鉴》云:“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垒成片……”患者已有10年病程,平素易于感冒,表虚多汗,易招风邪,而发风疹。故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调和营卫,以固表阳,使体表腠密,风邪难乘,病自可痊。 柴浩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