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斑斓世界——华德福教学手册》,植物板块

 mistyjungle 2017-09-24
2014-12-06 11:47
四川这边出版社朋友相邀,最近在发动国内有华德福实践与体验的小学教师同仁们在编一本《学习的斑斓世界——华德福教学手册》,通过该书尝试把华德福课程的丰富多彩,学理的条络清晰,实践的无限创造,通过中国华德福老师们近十年艰巨又扎实的工作案例展现出来。全书分主要内容是1-8年级主题教学板块介绍,共40个板块。除课程简介外,1-8年级,每个年级5个代表性主题教学板块。从学科来说,涵盖语文、数学、史地、艺术、体育、物化、舞蹈、园艺等科目,其中包括华德福特色的科目:湿水彩、形线画、优律司美。希望有面、有线、有立体。华德福世界是第一本这样的书。
下面是我根据自己教学写的五年级代表板块《植物》。
植物板块
“为什么不像花一样跳个舞?”
“为什么不听听树的心跳?”
于是一天孩子们被分成五组,随着音乐的节奏,穿着优律思美鞋在光滑的木地板上开合,真的像花一样收拢,放开。而另一天在早上主课的时间,做完晨颂的短诗“我看世界中/有灿烂阳光/有闪耀星辰/有石头陈列/有植株生长⋯⋯”,以及聆听两位同学昨天自己做的植物的短诗后,他们被安排到校园中,每人找到一棵大树,拥抱着,静静的,听树的心跳。
像这种感受性的学习,是植物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植物的学习远不止这些。
“五年级这是青春期风暴来临前相对平静的时期。从学生跑步与体操中可以看出优雅与和谐。这正是研究植物的好机会,因为植物的生长与动态体现出其外形美、姿态美、颜色美。尊敬、感激、有趣的感觉需要渗透到主课中,并加深学生作为地球生物的敏锐感.”
“研究植物要求安静,准确的观察力,感受其成长,欣赏其外形的转化,结构的变化。歌德的植物研究和现代研究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国际大纲》五年级植物)
国际大纲是指《施泰纳华德福课程的教育任务和内容》(the Educational Tasks and Content of the Steiner Waldorf Curriculum)
大纲谈到两个东西,在五年级植物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一个是感受,包括审美感受;另一个就是观察。客观观察。而这两者,是了解主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而五年级的孩子,也是这两者达到的一种平衡,优美,健康,能投入地工作和尽情地感受,而这种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内在世界风暴迭起,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外在世界现实卷席而来。
像低年级一样 ,可以从体验和感受开始,事实上,华德福教育的所谓黄金律之一就是从体验和感受入手。如有的老师用《植物为什么不会走路》的故事作为植物教学的第一课。这个故事以动物的动和植物不动开始,当老师讲到“树不高兴了,鸟飞来想落脚停息,树转身走开”时,孩子们的惊讶和兴奋全部写在脸上。这是他们非常熟稔的本领,发挥想象力,感受力。
而观察,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却完全是新鲜的内容。因为孩子的意识发展以前是模糊的,从三年级开始,自我意识可以说真正开动起来,进行内在的工作,到五年级,孩子现在开始对外部世界清晰起来,能够真正观察——“看”周遭的世界了。
培养准确的观察力是困难的,一方面我们比较难静下心来真正细致的观察一个植株, 把自己客观化——我们总是生活在我们的观念和感受中,就如同弗朗西斯·培根说的 各种假象;另一方面,我大胆猜测,也许是中国人的情感感受性更强,更难客观地“分”,把自己从客观世界分离出来,我说中国人是“人情”与“天道”,西方人是“自我”与“世界”。也许我们的“万物有情”使我们分离不够,更难形成科学性的概念吧。所谓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当然,这是一说。我自己在英格兰华德福师范培训时,刚开始学歌德植物观察,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观察起,并也完全不懂有何作用,盯着一个植株看几分钟就足够了,哪里需要几十分钟,数周时间?也难怪我,智慧如王阳明守仁先生,也格竹7日,格不出什么东西来,最后大病一场!
如何在植物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这里有一个案例:制作“发现之眼”
教学目标:引导孩子用特定的视角去观察
教学材料的准备:可卷曲,有一定硬度的纸板;各色画笔;绳或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1,老师通过简短故事引起孩子兴趣;2,分发材料,交代要求;3,孩子制作,剪裁;4,对自己的“望远镜”,“发现之眼”进行装饰;5,收拾,简单打扫,分组到户外观察,指导;6,回教室写下所看到的。
“我开始看到李老师的嘴巴,然后有树,有花,花上有黄的花蕊。”“我啥也看不见。看到鸟在飞。看到池塘。鸭子。”“我看到,竹子。竹子。竹子。”“我看到了叶子,果子,花,红色的,好好看喔”⋯⋯答案真是五彩缤纷。拿起眼睛看,就有五彩世界。
有这样一双“发现之眼”, 植物正式的学习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植物整体的根、茎、叶、花、果实是要了解的,在这之前对自然的观察已经做好了铺垫,因为从华德福幼儿园期起,孩子就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包括植物生活的环境,以及植株本身。施泰纳说“你到田里,拔起一棵植物,这就好象你从头上拔了一根头发一样,因为植物是属于地球的一部分,就像头发是人身的一部分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独立地检验一根头发就好象它是凭空长出来的,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讲整棵植株,我会让一个孩子到黑板前面来,然后我把他倒立起来,虽然他吓了一大跳,但通过这样来比较植物与人的关联与对比,很快明白了这个倒立的道理——植物的根相当于我们的头发和头,我们的神经系统真的和树的根系有很大相似!密密麻麻,盘根错节。人的食量,物质和精神的,都来源于于此。而我们的身体躯干当然如树干,如枝叶,得到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啊,我们的身体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麽还说得过去!是的,我们的身体进行这两种作用,这是事实。如果按施泰纳的说法,植物人就是光合作用太强的例子。这两种逆向运动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在发生!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多。
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定要带给孩子的,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一棵大大的植株,生命力是如此强大,只要有水和空气,阳光和土壤。植物生长的过程可以通过栽种豌豆,胡豆来观察,最好的过程当然是联系他们三年级的农耕课——学习如树生长,体验和知识就这样循环建构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做记录,因为这是把孩子心的感受部分带到了心的认知部分,这是为观念的世界的建构,为科学观察,为写科学报告,一点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歌德说植物有“公开的秘密”(open secret)。因为他认为,施泰纳也受他绝大的影响——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形变过程。举例来说,就是一棵植物从子房长出的叶子到花瓣,无一不是一片叶子的变形。我们可以找到一棵比较完整的植株,比如成都本地的构树幼苗,卵形或广卵形树叶,最后到花托,一片片摘下来,放到大白纸上,孩子们会清晰地看到,树叶的变化,形状都是相似,细看却又有所不同。孩子会看到这种生长,生长即变化,并往复发展,继承前面的东西,又有不同。这实际上会碰触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植物的某种原型。歌德认为,施泰纳当然也同样认为,这种原型,是直觉把握世界的一个部分,这个直觉是认知和灵感带来的。
当老师带领孩子们研究植物的时候,一般分成两个板块,共6-8周时间。其中也许第一个板块会放在深秋,第二个板块也许放在初夏,因为深秋看到的是植物的收缩,植物的果实、种子;初夏看到的是植物的伸张,叶、花。第一个板块会学习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大部分,会尽量收集不同种类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甚至制作一类或几类植物标本,叶脉书签,果实种子制作的装饰。
而第二个板块,会具体学习一些主要的植物分类,如大地之母的婴孩——蘑菇类;有漂亮曲线的植物——蕨类;挺立疗育的裸子植物——银杏;花中高贵的王后——被子植物玫瑰等。这也是用演化系统的方式依照次序介绍植物,所谓从低级到高级。而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常见的有代表性的本地植物是明智之举,因为孩子们熟悉这些植物,能够有感受,并且似乎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下手去了解、研究,就会让孩子们觉得,哇,知识和认知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比如我们学习竹子,孩子们天天都在竹林里玩耍,发现它不管是生活用品,还是生产原料,竟然与我们的生活如此密切相关。
教具体植物种类,我们总是让孩子不间断地去观察植物,比如每个孩子,(也可以分成小组),找到一棵自己最心仪的植物,一棵花,一株树,然后去观察,可以用莱斯利·罗斯的《笔记大自然》一书中介绍的办法,尽管这本书不是华德福的书,但作为植物的学习书籍也十分好用。去描画下植物,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派上了大用场!孩子们记录下时间,天气,甚至一点点心情,为下一步的集中研究做好准备。
歌德有名的植物研究(请记住歌德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文学巨擘,也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比如鄂间骨的发现,比如他的色彩理论),先是客观观察植株,之后是主观感受,想象与之共存,共舞!这个时候就可以发动诗歌,短文,运用水彩,彩蜡,表达感受,有点像我们诗经传统的“诗言志”,当然不是简单的香草美人比附。而这个感受部分, 像《大树妈妈》、《茉莉花》之类的歌曲,《诗经》里的诗歌,相应的一些名篇短文都会运用起来。其实公立教育课本里的文章,也是结合的很好时机。孩子们也自己会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诗句文章:
“叶说,春之至,徐风吹来,千树花开;
叶说,夏之至,百鸟归巢,浓荫蔽日;
叶说,秋之至,树树秋色,叶舞花歌;
叶说,冬之至,草木萧瑟,万物齐眠”。
关于特定植物的学习,我们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高风亮节的挺拔君子——竹子教学
目标:让孩子认识这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认识其特征,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课时:3节
教学活动:收集与生活相关的竹制品;简单制作竹制品;感受学校的竹林并推荐参观亚洲最大竹林公园——成都望江公园;利用国画课学习画竹
材料准备:湘妃竹或西南竹王的故事(参杨宪益《竹的故事》)
绘画草稿本、彩色铅笔、绘画夹子等
教学过程:
第一天。从学校的竹林谈起,带领孩子参观,并给20分钟绘画;回到教室介绍竹子,让孩子谈竹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之后过渡到竹的特征(竹可以长很高,竹节,竹里是空的,竹节有较强的硬度等),讨论的内容老师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记下来,回家后让他们整理,也可让他们在父母的指导下找有关竹的诗歌或故事。
第二天。回顾昨天的内容,继续讨论竹与人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关系。让孩子把昨天画的内容整理到主课本上,过程中老师修改孩子们的昨天整理的文字内容。分享收集的诗歌之类,讲故事。谈谈竹的直立品质。回家继续增添文字内容
第三天。把文字内容老师帮助修改后写到主课本上,在手工老师或竹艺师傅指导下制作简单的竹制品。最简单的就是为自己,家长或同学制作一双竹筷。
说明:竹子是成都农村司空见惯的植物,与生活密切相关。它是种子被包裹的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竹亚科,通俗地说,与树区别的话,是长高不变粗的植物。它外在特征明显,有一定科目代表性,学生熟悉并与他们生活有较密切关系,适于学生学习。选择本地有代表性,特征明显的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与本土艺术和手工艺联系,与诗歌文章关联,也是老师要考虑的问题。
适当结合本地资源的参观访问是很有益的,课程中间或结束可以进行这样的参访。比如有一个班课程结束后,我带孩子们去天下秀的峨眉山爬山。峨眉山本身就是植物之源之宝库,它154平方公里的风景区范围内,据资料现已知拥有高等植物3200种以上,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物种植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为药用植物,有数种对当前世界癌症治疗有直接药用价值。有珙桐、桫椤等著名植物。以及多种类的杜鹃。全山森林覆盖率达91%。这样一个本地的绿色宝库,肯定不能放过。同时那里有自然博物馆,包括昆虫展览,昆虫在植物世界中也是很重要的媒介。行前资料的收集很重要,行中的介绍和实践活动的设计也很重要,之后要有总结。如果在行程中能有一些专家或熟稔本地相关知识的人更好。
后来我们去游学峨眉山,参观峨眉山的自然博物馆。大的步骤和内容都不错,在最后这个相关专家或相关人士上有个孩子奶奶答应来,结果没有成行,而我自己在专业认识植物上能力远不足,使出行打了折扣。也算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吧。
大家可以通过这些例子看到,植物教学是华德福教育的整体性,艺术性,与生活联系方面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并且,五年级的植物学习和一年级的自然散步,二年级的自然故事,三年级的本地农耕,四年级的本地地理,六年级的矿物,乃至高中的生物学,生命科学学习都是贯穿的。我们就是要在过程中让相关学科,能够抒发其特点的科目都参与进来,进行全方位学习。 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让孩子认识到外在世界之中有着因果的关系,为他们下一步智性理性的发展通过感知和想象打基础。如英国华德福教师科瓦奇在《植物》一书中所谈到的,“给予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满足他们的情感、想象力及孩子懂得的诗意。只提供单调的知识,会使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枯萎,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