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改革者之亭

 老沈阅览 2017-09-24
          张天明
  
  安徽滁州醉翁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不仅因为这里风景秀美,也不仅因为名篇《醉翁亭记》使其蜚声中外,更主要的是,它与发生在北宋时期的改革运动联系在一起,与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一批“进不为喜、退不为惧”的改革家联系在一起,成为标志性的象征。时至今日,当我们造访此地,仍能感受到一股坚定志气、蓬勃锐气和浩然正气。
  琅琊山为江淮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峰峦环抱,势极奥曲,清风徐来,榆树送香,溪水潺潺,白鹭飞翥,窈然深秀,一枝亭山。据说,有人曾买到《醉翁亭记》的初稿。其开端原来是铺陈四方诸山,共数十字,后来修改,统统删去,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字。劈头而起,突兀不凡,笔墨清隽,语言酣畅。这充分体现了欧阳修作为一名改革者大刀阔斧、不拘陈迹的性格。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转捩变革的时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个产生在那个时代,纸币、工场和世界级城市也都出现在那个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欧阳修是“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两次改革运动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受到范仲淹的提携与指导,又发现和推荐了王安石。“庆历新政”是以革除冗员、加强对官员政绩考核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熙宁变法”则侧重于开源节流的经济改革,把北宋推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欧阳修不畏权贵,从革新士风入手进而革新文风,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巨匠,其胸襟和胆识成为当时与后世的楷模。
  上山路颇陡,琅琊山如门扉次第而开,流水泠泠忽左忽右,继而汇成一池幽彻碧透的潭水。树阴榱桷,倒影横斜,使得池鱼像是变成了飞鸟,在枝杈间穿梭,而停于一排垒石前。瀑布顺流而下,在石壁之上,一泓泉眼喷薄而出,银白色的线珠,甘如醍醐,莹如玛瑙。这里就是欧阳修笔下的酿泉,又名“让泉”。欧阳修称誉“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掬一抔一饮而尽,果然,净化通明,清冽爽口,回味间似有淡淡酒香萦绕于唇齿间。猜想欧阳修名其为“让泉”,是否有让大家共享之意。
  欧阳修来到滁州,正值他一贬再贬的人生低潮。当朝宰相是欧阳修在庆历新政中一再抨击的守旧派人物,趁着“庆历新政”失败之机,以欧阳修与其外甥女有财产纠纷为名弹劾欧阳修。这时的欧阳修正值壮年,却已是“苍颜白发”。长期主持编撰《新唐书》《新五代史》,使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但他仍钩沉前朝得失,积极主张实行改革。欧阳修在滁州对地方政务励精图治,比如,他反对增加人民的盐税,革除科举中的弊端。他还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中受到启发,三次上书陈述兴修水利。
  改革者自有改革者的乐趣,改革者之乐在于“与民同乐”。绕过酿泉,就到了醉翁亭,四柱八梁,飞檐翘角,深褐色的古亭,掩映于山岚云岫中。传说欧阳修公务之余常到山上玩赏,和黎民百姓同游同乐。孩童喜听他讲的故事,山民爱向他倾诉忧愁,和尚常邀他弹琴下棋,学子常向他请教平仄对偶。一天他同智仙和尚对弈,棋盘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观战的人围了石头一圈,突然间都被大雨淋了个湿透。樵夫快言快语,建议在此建个亭阁,就有了醉翁亭。在《醉翁亭记》中,出现了大量的平民形象,这在之前的文人游记散文中是很少有的。有“负者”“行者”“射者”“弈者”“喧哗者”,都是滁州的普通老百姓,随太守来郊游,吃的是野菜野味,喝的是酿泉,虽非珍馐佳肴,也没有丝竹管弦之盛,却独得其乐。为何?因为有勤政爱民的太守,也有安居乐业的老百姓。这和谐的官民关系岂不是很难得、很令人陶醉的嘛。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再强调酒酣之乐不如山水之乐,山水之乐不如与人同乐,反映了从北宋开始,在政府、市场和劳动组织之间出现了一种初步协作关系。在改革派人士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萌芽,就是“与民同乐”,不再把所谓高贵阶级的志趣爱好看得高不可攀,把所谓底层阶级的志趣爱好看得俗不可耐。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王安石风云激荡的改革互为呼应。
  在醉翁亭里,我们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用欧体抄写《醉翁亭记》,字体劲挺洒脱,铁画银钩,颇有欧公遗风。触景生情,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更让人为身处当今这个大力倡导改革的时代而感奋。在这琅琊山脚下,曾是改革的试验田,小岗村率先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在中华大地上,人们已日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不改革就无法发展。在改革先行者的带领下,全社会共担改革之责,正当其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