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心可法 2017-09-24 09:52 现代的很多中国人对清朝的认知往往有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认为清朝时期疆域辽阔,康乾盛世让中国人口过亿,老百姓男耕女织,生活幸福美满。 还有一种情况认为,清朝因为是少数民族的统治,永远总提防着汉人,所以闭关锁国,远没有汉朝、唐朝等民族的开放包容之心。处处小心翼翼,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严重下滑,最终被西方所蹂躏。 晚清百姓的生活 且不论你所持的是哪种观点,但到清朝中后期经过二百多年的时间沉淀,整个国家确实笼罩在一种暮气沉沉的状态当中。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陋习。 其中一个我们都熟悉的就是童养媳了。童养媳其实自古就由,但在清朝时期的童养媳,几乎成为了普遍的一种现象。 晚清贫寒家庭 童养媳我们都是,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女方家庭太穷,而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女孩生下之后,很小的年龄就卖给别人家。 而对于男方的家庭条件来说,一般也不会太好,为了让自家的孩子能够娶妻生子,就咬牙买回一个女婴来养在家里。虽然多一张嘴吃饭,但稍微大一点就会干活。一般到十四五岁的年纪,让其和男方同房之后,就顺理成章了成了这家的媳妇。这样对于贫寒的家庭动辄昂贵的彩礼来说,也是另外一种选择。 一般购买童养媳的家庭,前提都是男方家里已经有了一个男孩。而清朝还有一种情况,和童养媳类似却有不同,那就是等郎妹了。 这种婚俗比童养媳更为畸形,童养媳去到婆家,往往从小看着自己的丈夫一天天长大。而等郎妹则是去到婆家,婆家还没有男孩。 等郎妹 在婆家日复一日的等待自己的婆婆给自己生一个丈夫。甚至有等郎妹已经长大十岁以上,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出生的情况。因为等郎妹在家中的地位等同于丫头,在自己的丈夫还没有长大时,天天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还要接受公婆的打骂,只能巴着自己的早点成亲,再有一天熬成了婆婆,就算修成了正果。 童养媳晚年悲惨生活 等郎妹多存在客家人中,有一首客家的儿歌这样唱到: 十八娇娇三岁郎,半夜想起痛心肠。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得花开叶又黄。 这首山歌确实唱出了客家等郎妹的悲哀,自己成年时丈夫还是一个小孩,而当丈夫成年自己却又老去,连正常的生活都充满了无奈,就别提生活中的幸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