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数说上海经济的发展(2005

 虚室生白 2017-09-24


1 经济概览

上海的人口从2005年的1,890.3万增加到2014年的2,42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78%,在全国的省市人口排名中,位于第24位,上海的人口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9,15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3,568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比例从4.628%下降到3.429%,在省市的总产值排名中,从第7位下滑到第12位;人均产值从4.843万元增长到9.715万元,省市排名从第1位下滑到第3位;人均收入从1.925万元增长到4.597万元,在省市排名中保持第1;人均消费从1.297万元上升到3.36万元,人均消费的排名全国第1位。

 

 图表 1 2005-2014 上海经济概览

2 人口结构

2014年上海的城市人口从1,684万增长到2,173.7万,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88%,在省市排名中,从第14位下降到第16位;上海的农村人口达到从206.23万增长到252.3万,占全国农村人口的0.414%,在省市排名中从第31位上升到第30位;上海的城镇人口比例从89.06%增长到89.6%,在省市城镇人口比例的排名中排名第1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47%)。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上海的人口增速高于全国的人口增速。显现出上海对人口的吸引作用。从人口结构看,上海已经发展成一个高度现代化的都市。

 

图表 2 2005-2014上海人口结构

3 产业的发展

从2005年到2014上海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从9,154亿元增长到23,968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1.71%,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15.41%),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从80.34亿元增长到124.26 亿元,平均复合平均增长率为8.29%,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10.88%);第二产业产值从4,453亿元,增长到8,168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8.29%,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15.09%);第三产业的产值从4,621亿元增长到15,276亿元,平均复合平均增长率为14.14%,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16.95%)。

上海的第一产业产值是全省产值的0.5272%,占全国第一产业的0.21%, 在全国排名为第30位,低于于全国水平(10.3%);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全省产值的34.46%,占全国第二产业百分比从4.594%下降到2.54%,在全国排名从第7位下降到第16位,低于全国水平(47%);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省产值的64.82%,占全国的5%,在全国排位保持在第6位,高于全国水平(44.2%)。

从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来看,上海的产业增速全面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不仅在增速上超过了第二产业,在产值规模上也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占比较小,而且出现了产值下降的现象。

 

 图表 3 2005-2014上海产业发展

3.1 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的工业产值从4,130亿元增长到7,363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8.65%,低于全国水平(14.62%),全国排名从第7位下降到第16位;建筑业产值从323.4亿元增长到831.9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1.35%,低于全国水平(19.43%),全国排名从第14位下降到第23位。

 

 图表 4 2005-2014 上海第二产业发展

上海的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平均占比为91.39%,产业占比高于全国水平(86.41%);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平均占比为8.64%,产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13.99%)。

上海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最早开发的现代化都市之一,所以大规模城镇建设期已过,建筑业占比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上海正在从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过渡,所以工业产值的增速较低。

3.2 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表 5 2005-2014上海第三产业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的批发零售业产值从841亿元增长到3,647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7.33%,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18.29%);金融业的产值从675亿元增长到3,400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21.83%,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26.7%);房地产业的产值从676.1亿元增长到1531.7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7.23%;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19.43%);交通运输业产值从582.6亿元增长到1,044.5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7.16%,低于全国增长速度(11.83%);住宿餐饮业产值从168.3亿元增长到359.3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9.61%,低于全国增长速度(12.04%)。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的复合增长率高于上海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是带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产业领域。

从产业结构看,零售批发业的占比从17.72上升到23.88%,平均占比高于全国的占比水平(19.41%);金融业占比从15.73%上升到22.26%,平均占比高于全国的占比水平(13.46%);房地产占比从13.121%下降到10.02%,平均占比低于全国的占比水平(12.217%);交通运输业占比从12.757%下降到6.83%,平均占比低于全国占比水平(11.18%);住宿餐饮业占比从3.7%下降到2.3%,平均占比低于全国占比水平(4.47%)。零售批发(22.52%)、金融业(19.26%)、房地产(11.31%)、交通运输(9.16%)、住宿餐饮业(2.91%)的平均占比之和为65.18%,高于全国平均的60.72%。

从产业格局上看,金融业是上海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近十年的产业占比在不断增加。而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的产业占比则随着工业增速的下降在逐年下降。房地产业的占比在逐年下降,也反映出城市的建设已经过了高峰期,这与建筑业的发展状况,相互呼应。

4 人民生活

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主要反映在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方面。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的人均产值的复合平均增长率为8.04%;人均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10.15%;人均消费的复合平均增长率为10.96%。 人均产值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增长速度。人均产值的增长速度较低,反映出国民经济产值增速下降带来的影响;人均收入增长较快,说明上海人口具备更强的在其他省市获得收入的机会,特别是通过投资等手段获得财产性收入,并带动了消费增长速度较快。

人均收入产值比反映的是收入与产值的分配关系,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的收入产值比从39.76%上升到47.32%,与全国水平持平。

人均消费收入比反映的是消费占收入的比例,消费产值比越低,反映出人民财富积累的比例越高。不过,少数富裕和有产阶层的财富积累速度更快,消费收入比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社会贫富差距,消费收入比越低,社会贫富差距越大。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的消费收入比,从67.34% 上升到70.42%,低于于全国水平。其中从2005年-2013年,消费收入比逐年下滑,最低达到59%,说明这段期间社会财富积累较快,贫富分化较大;2013年后,消费收入比大幅度回升,说明全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富裕阶层和有产阶层的冲击较大,贫富差距在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人均消费产值比,反映的是国民产值在人民生活中的循环过程。消费产值比越低,反映出国民产值在人民生活中的循环比例越低,越不利于通过刺激内需来提高的经济的发展速度。从2005年到2014年,从26.77%上升到34.03% 。上海的消费产值比低于全国水平,说明上海的经济活跃度较差,通过刺激内需带来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小。随着消费产值比的逐渐上升,上海的经济将逐步恢复活力。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的城乡收入比基本保持小幅度的波动;城乡消费比则出现了小幅上涨,说明城乡差别基本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上海的城镇人口消费收入比在2013年前,逐年下降,说明城镇人口的财富积累较快,贫富分化较为严重;2013年后,城镇人口的消费收入比快速上涨,说明富裕阶层和有产阶层的收入增长受到影响;上海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收入比下降较快,说明社会财富积累速度较快,贫富分化较为明显。

4.1 人均收入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25万元增长到4.597万元,高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0.44%,低于全国增长速度(13.4%),全国排名第1位;其中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从20,603元增长到48,841元,高于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复合平均增长率10.51%,低于全国增速(11.88%),全国排名第1位;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从8,248元增长到21,19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复合增长率10.511%,低于全国增速(11.54%),全国排名在第1位。农村人均收入增速低于城镇人均收入增速。2014年,上海城镇人口的人均收入略有下降,低于2013年的48,879元,反映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收入的影响。

 

 图表 7 2005-2014 上海人均收入

上海城乡人均收入比从2.498下降到2.3048,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从2.31下降到1.86,低于全国水平;经营性收入比从1.03上升到12.38,高于全国水平;财产性收入比从0.64上升到10.46,低于全国水平;转移性收入比从6.11下降到3.49,低于全国水平。上海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变化不大,工资性收入比和转移性收入比逐渐减少,经营性收入比和财产性收入比逐渐增加。工资性收入比减少说明,说明农村人口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比例逐渐增加;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逐渐增大,说明上海农村人口参与经营性活动的比例在大幅度减少; 财产性收入差距增大,则反映出由于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城市居民通过出售房产,获利较多;转移性收入差距大幅度下降,说明农村的福利保障水平在快速提高。

 

 图表 8 2005-2014 上海城乡收入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城镇人口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从14,281元,增长到30,212元,工资性收入平均占比为69.8%,人均收入占比高于全国水平(65.83%);人均经营性收入从798元增长到1,369元,经营性收入平均占比4.37%,人均收入占比低于全国水平(8.295%);人均财产性收入从292元,增长到7,197元,财产性收入平均占比为2.74%,人均收入占比低于全国水平(3.08%);人均转移性收入从5,212元增长到10,081元,转移性收入平均占比23.079%,人均收入占比略高于全国水平(22.97%);劳动性收入平均占比74.18%,低于全国占比(74.12%)。

2014年,城镇人口人均财产性收入大幅度增长,而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则出现了下跌,一方面是统计局调整统计口径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上海由于房价的快速增长,城镇人口通过土地和房产的买卖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只是少数富裕阶层和有产阶层,通过财产性收入获益分摊到普通工薪阶层头上,工资性收入的下降,则是真实地反映出工薪阶层的收入实际在下降。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6,160元增长到16,177元,工资性收入的平均占比为69.68%,人均收入占比高于全国占比(40.38%);人均经营性收入从774元下降到110元,经营性收入平均占比5.68%,人均占比低于全国占比(48.54%);人均财产性收入从457.5元增长到686.1元,财产性收入平均占比6.64 %,人均占比高于全国占比(3.02%);人均转移性收入从856增长到2,888元,转移性收入平均占比17.24%,低于全国占比(8.06%);劳动性收入占比为75.49%,低于全国占比(88.29%)。

上海农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较高,说明农村人口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投入较多。2014年,上海农村人口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这主要与统计局调整统计口径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上海的农村人口通过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获得收入增长的机会将越来越小。

4.2 人均消费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城镇人均消费从13,663元增长到35,182元。其中,城镇人均日常消费从6,681上升到12,768元,日常消费平均占比为48.23%,人均消费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26%);城镇人均居住消费从1,412元上升到11,622元,居住消费平均占比为11.4%,人均消费占比略高于全国水平(11.08%);城镇人均交通通信消费从1,984元上升到3,802元,交通通信消费平均占比为16.04%,人均消费占比高于全国水平(13.76%);城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从2,273元上升到3,605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平均占比为14.67% ,人均消费占比高于全国水平(12.49%);城镇人均医疗健康消费从797元增加到2,328元,医疗健康消费平均占比为4.88%,人均消费占比低于全国水平(6.76%)。上海的人均日常消费占比较低,说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交通通信人均消费占比较高,反映出上海的人口流动性较强;教育文化娱乐占比较高则反映出本地人口主动性消费优先级较高。

2014年,人均居住消费大幅度上升,而人均日常消费、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都出现了下跌,一方面原因是因为统计局调整统计口径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房价上涨对其他消费的抑制作用。

 

图表 9 2005-2014 上海人均消费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农村人均消费从7,267元增长到14,820元。其中农村人均日常消费从3,508元增长到6,883元,日常消费平均消费占比48.96%,人均消费占比低于全国水平(52.18%);农村人均居住消费从1,320元,增长到3,616元,居住消费平均占比19.6%,人均消费占比高于全国水平(18.23%);农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从748元增长到1,830元,交通通信消费平均占比为11.683%,人均消费占比高于全国水平(10.6%);农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从936.5元下降到782.5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平均占比9.11%,人均消费占比略高于全国水平(9.05%);农村人均医疗健康消费从562元增长到1,330元,医疗健康消费平均占比为8.17%,人均消费占比高于全国占比(7.32%)。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占比较高,反映出上海农村人口在日常消费占比较低的情况下,主动性消费优先级较高。

从2005年到2014年,上海人均消费的城乡比从2.27下降到1.84,城乡比平均值2.1低于全国水平(2.933),消费城乡差别基本保持不变。其中,日常消费的城乡比从2.32下降到1.82,城乡比平均水平2.06,低于全国水平(2.931);居住消费的城乡比1.046下降到0.866,城乡比平均水平1.212,低于全国水平(1.74);交通通信消费的城乡比从2.793上升到2.911,城乡比平均水平2.915,低于全国水平(3.832);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城乡比从3.371下降到2.643,城乡比平均水平3.511,低于全国水平(4.154);医疗健康消费的城乡比从1.72下降到1.38,城乡比平均水平1.31,低于全国水平(2.683)。

上海人均消费的城乡比和人均收入的城乡比处于相同水平。城乡收入比和消费比基本变动不大,说明上海的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对比变化不大。

5 上海发展的建议

上海作为一个工业化大都市,早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改造,现在正在向现代化大都市转变。传统工业已经不再是上海的支柱产业,以金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是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上海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较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由此带来居住消费的幅度增长,从而抑制了日常消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发展。

在上海,如果不能进入与金融、零售批发等快速增长领域相关的行业,并拥有可以运营的财产性收入,将面临房价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