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市老城厢消亡史~~

 yezhen阿四 2017-09-25

  上海南市董家渡周围正在成片开发,该地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都是好朋友,自然我对该项目的开发进度关心有加!可是在我心里面,最怀念的还是十几岁时兜南市经常迷路的感受。

南市的老城厢对上海人而言,是祖庭,是根脉,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正宗上海人只要一提起上海的近代史,通常都会从上海开埠说起。1842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开埠,那时在老城厢内清政府早已设县衙,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老城厢外有城墙包围,高 2.4丈、长为9华里,这是明代为抵御倭寇而修筑的(如今大镜阁古刹的基座下仍保留着一段明代城墙遗址)。

1845年,英国殖民者向上海道台提出设立租界的要求,清政府迫于压力,同意将城外从新开河北岸至苏州河南岸不能种庄稼的黄浦江滩涂交给英国人。由于英租界在城北,又是城外的滩涂,所以上海人就将属于英租界的黄浦、静安一大块区域称为'北市',而将延黄浦江边的外白渡桥到延安东路一段叫作外滩。老城厢则对应'北市'称为'南市',以后的南市区就由此得名。上海的英租界就从外滩九江路口开始打下了第一根桩。

据说,当年上海道台以为,把外滩无用的滩涂给洋人做殖民地是耍了一个小聪明。但英国人请本国的地理学家来一看,套用现在的表达方式是:笑不动了。因为黄浦江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流动,上游水流湍急,到了与苏州河的交汇处,由于要急转进入虹口,水流放缓,以至于黄浦江东岸泥沙淤积形成陆家嘴,这就是所谓的聚财效应。英国专家认为,可在外滩的土地上大量建造银行大楼,延江岸则可建造码头!

  由此,英国人开始在上海热火朝天的建设起了殖民地,紧接着法国人也借帮助清政府平息小刀会起义,向上海道台索要土地,扩大法租界面积。英国人以九江路外滩为中心向南北两边开发,把新开的几条东西向的道路依次称为:大马路(南京路)、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四马路(福州路)、五马路(广东路),延安东路是英租界与法租界的分界道路,所以基本上已没有人将其称为六马路了。法租界从延安东路向南一直延伸到老西门,所以,老西门长期以来就是华界与法租界的交汇口,商业极为发达,人流也非常集中。

我们小的时候兜南市,就是从老西门开始的。老西门有11路电车,它的终点站和起点站是一个站。电车的运行轨迹就是在填埋后的护城河上,行驶路线头尾相接,兜兜转转。以至于上海人把步行(两条腿走路像阿拉伯数字11)出门兜一圈,戏称为'乘11路电车。现在如果从人民路和中华路口开始沿着人民路走,大概2个小时后就可以回到出发的地方。

在这一圈上经过了老西门(仪凤门),小北门,老北门(宴海门),新北门(障川门),新开河,小东门(宝带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跨龙门),小西门(尚文门)。这些大大小小的城门内就是上海的老城厢,城内建有城隍庙,沉香阁和文庙等,它们分别涉及了信仰,平安和文化,由此,老百姓安逸的生活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展开了。

整个老城厢的面积约有二百公顷,虽然面积不大,但有路、街、坊、里、弄等大小道路数百条,其中路连着街,街横穿过路,沿街有坊、弄中有里,弄通里、里通坊、坊通街、街通路。其中在上海滩最有名气的要数老城厢中的三大名园,即:至今保存还算完整的'豫园'、已经基本消亡的'日涉园'、园子虽荡然无存,但留有最多印记的'露香园'。

'露香园'的起因是明嘉靖年间的道州太守顾名儒,他在上海城北九亩地上盖了'万竹山房',其弟顾名世在万竹山房东西方向造园。在凿池的过程中偶得一石,石上有赵孟頫手迹'露香池'三字,顾名世大喜过望,便将新园称为'露香园'。花园占地约40亩,以'露香池'为中心,周围有露香阁、碧漪堂、阜春山馆、积翠冈、分鸥亭、独管轩、大士庵、青莲池等建筑。顾名世建园时还引进北方优良桃树,使露香园水蜜桃一时成为上海名产。其孙媳韩希孟善于绘画、刺绣,其绣品被叫作'画绣',社会上恭称为'顾绣',多少年来一直是中国具有特色的几大刺绣之一。

可惜的是鸦片战争期间,上海为加强海防而设立火药局,火药仓库就建在露香园内,1842年4月18日,火药仓库突然爆炸,露香园被夷为平地,此园遂废。现在人民路附近的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路名,均由露香园内的景点而来。

  现在的上海市区很少有河,但是,过去的上海老城厢内,水网密布,河道交错,就连城墙也是跟着河道走呈圆弧状。如观察北京,西安等在平原上建设的城市,道路一定是笔直四方,而上海老城厢的布置是依河而建,所以道路弯弯曲曲,四通八达。这恰恰就是江南城市特有的肌理。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和城外殖民地管理者对城市管理先进理念的冲击,老城厢也开始了填河、填浜,清洁城市,提高管理水平。虽然大量的河浜变成了马路,但是它们弯曲的走向还在,当时比较大的马路,基本上都是填河筑路,如今若仔细去体会还能看出点端倪。上海老城厢的空间结构始终受到水路的影响,河道的宽窄就决定了房屋和道路的尺度,以及各房子之间的关系,这种独特的情况直到现在仍然很有趣味。今天,我们要想找出上海最原始的城市肌理和地理识别符号,无疑还是要到老城厢里去。

多年以来,我去兜南市主要就是去看路牌的,因为它既有趣,可能还隐藏着动听的故事!一边走着一边看,就会发现老城厢里的每一条道路,无不留有历史的痕迹。对我来说,最麻烦的事情就是走到最后已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上海的老城厢地区,一直是手工业作坊'占地为王',且多为前店后工场,作坊多了慢慢就形成了街市。对着南市老城厢的路牌读读想想,其中最有味道的是:篾竹街(加工竹篮)、猪作弄(杀猪业)、钩玉弄(杀狗业)、汤罐弄(制作汤罐)、芦席街(编织芦席)、糖坊弄(制作麦芽糖)、火腿弄(腌腊业)、硝皮弄(加工蒙鼓的皮革)、面筋弄(制作面筋)、筷竹弄(加工筷竹)、花衣街(棉花俗称'花衣',即棉花经营的街巷)等等。

外公用宁波闲话解释给我听,南市有两条街市最令人发笑:一条是南仓街至佛谷街 的'钩玉弄',其整条街面都是杀狗和卖狗肉的作坊。还有一条是猪作弄,其集中了上海老城厢内的大部分杀猪业,它从马添兴街至王家码头路,后改名'萨珠弄'。

外公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清末,老北门福佑路以北的一条弄堂里,有多家'杀猪作坊',大家把这条路就叫作杀猪弄。每天清晨屠夫都要杀猪,环境乱作一团。一车车血淋淋的猪肉拖出弄堂,周围居民叫苦不迭,一到夏天简直是恶臭难闻。 更有甚者,有些装猪肉的车辆还要从福佑路经过'回教堂'门前。民众告到衙门,衙门下令将杀猪作坊搬迁到小南门外,就是现在的'猪作弄'。 原杀猪弄则改名为'萨珠弄'。外公又讲:上海人真真是聪明,侬不妨用上海或宁波闲话读'钩玉弄'和''萨珠弄'试试看……。

南市还有两条路是最近才引起我注意的;其中一条是沉香阁路到方浜中路的王医马弄。据说清代该街上曾住过一位擅长医马的兽医,由于医术精湛,门前车水马龙,所以人们就把整条街道称作王医马弄。还有一条是东起巡道街,北至大夫坊的天灯弄,也蛮有意思的。该街道原名为竹素堂前,由于巡道衙门的煤油灯,一到晚上挂得很高,而且很亮,象一盏天灯一样把竹素堂前照得通亮,所以人们就把整条街都叫作'天灯弄'。

  在老城厢里还有更多的是以姓氏命名的街道,如:张家弄、陆家宅路、谈家弄、盛家街、傅家街、薛弄底街、杨渡街、朱家弄、叶家弄、王家嘴角街、吴家弄、俞家弄等等,上海地区以姓氏作地名的传统由来已久。

时间一晃就到了2000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南市区与黄浦区合并,沿用黄浦区区名。原因是黄浦区占了黄浦江是上海母亲河的光,而且计算GDP时,黄浦也大大压倒南市。原南市区政府办公地是在陆家浜路,房屋有前、后大楼,中间还有花园式广场,地下可容纳800人开会(以前的防空洞)。楼房周围空地大,无论小车.自行车可随意停放。陆家浜路为六车道,在上海市区也是少有;而原黄浦区政府的办公地,在九江路上的一幢大楼里,门口小而没有气派,再放个门卫传达室就更显突兀。九江路先天就窄,只能设单车道,大楼门口无论小车和自行车都无法停放。那么两区合并后,为啥最终还是选择在九江路办公呢?这里不妨戏说一下:陆家浜路和九江路是九(九江路)压倒六(陆家浜路);再说江要比浜大很多。九比六大,江比浜大,所以陆家浜路办公条件再好也没用。

过了六年,九江路的办公条件实在无法满足需要,黄浦区人民政府又搬入了延安东路300号。该大楼的方位是:东面山东南路,西面靖远街,南面是延安东路,北面是广东路。据史料记载,这块土地在一百多年前是英租界内紧靠洋泾浜(延安路前生)的外国坟地,后填浜筑路才建造了一片三级旧里。2002年的时候,旧里拆迁,建造新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大楼的主设计师匠心独具,将东大楼和西大楼的办公楼层都安排到17层,力避18层(18层地狱),然后他将楼顶上的16、17两层做成了过街楼。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人们只要站在河南南路大境路口,朝北遥看黄浦区区府大楼,就会发现此过街楼就象一口棺材,这可能是取了'升官发财'之寓意。

  上海在清末还是地处江南的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她一步步、一点点的受到了中华文化和殖民文化以及近代城市发展的杂糅、冲击、催化,顽强地发展起来了。对于上海人而言,老上海的风情都在老城厢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老城厢里的遗迹对今天快速发展的上海来说,其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可惜的是,现在南市的概念没有了,南市区撤销了、大部分老城厢也被土地开发了。今后可以让人看到的,可以勾起人们回忆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了。

再过几年,只需要几年,那些特别的路名、有趣的故事、漂亮的旧建筑都将快速消亡!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觉得非常可惜,但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