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市——上海从这里诞生

 李平东方明珠 2019-09-12

南市源起

笔者是出生于南市区的80后,可能今天的00后并不知道南市区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其实,作为行政区来说,她历史不长,自1960年起至2000年,也就存在了41年。但“南市”这一称谓却早在近代已产生。

《今上海县全境图》局部

(《同治上海县志》卷首刊载)

《同治上海县志》记载:

县之西,旧载镇市凡六,今增者一。

法华镇、徐家汇市、虹桥市、北新泾市、杠栅桥市、华漕市、诸翟镇。

中国古代习惯上把县以下人口居住比较集中并有固定商贸活动的地方称作“镇”或“市”,文字所记载的这些上海县所属各镇市,都可以在现今的地图上找到。如今,饮食行业还在使用的“早市”“晚市”的说法倒是与古时的称谓一脉相承。

1927年《袖珍最新上海地图》局部

老城厢是上海县城所在地,这里人口密度和商业活动比县下层的任何一个镇市都要稠密和发达,那么这个“南市”之称从何而来呢?

近代租界在西方殖民者经营下迅速形成商业集市,日益繁华,因其位于县城以北,华界地处其南,于是就出现了“南市”“北市”之称。

民国三年(1914)版《上海指南》中讲:

十六铺以北各国租界统称“北市”;十六铺以南地方则曰“南市”。

旧地图中的NAOTAO,即南岛

辛亥革命之前,狭义上的“南市”仅指县城以外法租界以南至高昌庙一带的沿江地区,这里地形狭长犹如半岛突兀城外,洋人称之为Nantao,即“南岛”。因为不包含县城,当时人们对“城里”和“南市”分得很清。

清末,原“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改组为“南市城厢马路工程局”,将“南市”和“城厢”合一使用,加之民国初年拆城,城内外连为一体,从此“南市”泛指法租界以南包括县城在内的整个华界。

清末竹枝词集《沪江商业市景词》中有一首描写南北两市:

南北分开两市忙,

南为华界北洋场。

有城不若无城富,

第一繁华让此方。

1927年《上海特别市区域图》

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此为上海设“市”之始,但这里的“市”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都会之城了。旋即奉命“接收上宝两县各市乡,一律改称为区”,当时接管有17个区。其中原“南市”部分被纳入沪南区,从此南市地区不再归上海县管辖,成为市区的一部分。

1939年《上海特别市区域图》中的“南市区”

1937年上海沦陷,伪“上海市大道政府”成立,原沪南区地域设为“南市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国民政府接管,将原南市地区分设邑庙区和蓬莱区。

《1958—1959年上海市区》(上图)

《1969—1982年上海市区》(下图)

——《上海市地图集》(1984版)刊载

1959年12月,以蓬莱区全境加邑庙区部分合并设立南市区,次年1月正式挂牌。这也就是今天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南市。当然,之后曾划入南市区的浦东部分地区则另当别论。

20世纪80年代的南市区政府大门

地名寻踪

历史上的南市尤其是县城一带长期是上海的政治、经济中心,各朝代所设的机构、所造的建筑都分布在南市。这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上海之根”,也正是南市孕育了日后的上海大都会。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筑城垣、开城壕、设城门,直至近代,由于租界的冲击,城市化进程加快,“马车及东洋车,皆抵城门而止”的状况极大地牵制了城厢的发展。民国初年经各方议定拆城,与之相关的实体相继消亡了,但这些名号都能在地名中一一体现,流传至今,可谓万千景象融于地名。

20世纪80年代小东门中华路东门路口的11路电车

11路环城电车所行驶的中华路、人民路一周,便是原来的城壕。因拆城填河之时恰逢民国成立之初,故而以“中华”“民国”名之。解放后,以“人民”取代“民国”,形成今天的格局。

《上海县城图》——《同治上海县志》刊载

各站点大多用“门”称呼,这便是原来的城门的名字。

自老西门起顺城一周为:

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和老西门。

各门原来都有“大名”,那么以上名称一一对应就是:

拱辰门、晏海门、障川门、宝带门、朝宗门、朝阳门、跨龙门、尚文门和仪凤门。

可能是小西门辈分“最小”,所以一直没把它收录为站名,而是用了小西门的“大名”衍伸出来的尚文路。

《城厢分铺图》——《民国上海县续志》刊载

同样,城外浦江边赫赫有名的十六铺也大有来头,不过坊间误读曲解的太多。十六铺的“十六”与数量无关,仅仅是表示第十六的顺序而已。

1860年(咸丰十年),上海县创办团练局,依照旧时保甲局将上海城厢地区划为一局——城厢局,因城厢人口密度高、商业网点集中,按地域划分成9个区,共设20多个铺,境地为第十六铺。在上海开埠以前此处已是商业繁荣地区,当时商业主要集中在其南首的大东门及廿三铺的小南门一带。清末民初,原大东门及小南门一带商业逐渐北移,遂使十六铺北首的小东门外一带后来居上,成为南市商业最繁荣地区。1909年(宣统元年)上海实行地方自治,建立上海市自治公所,撤销原来“铺”的建置,其他几铺名称都无形取消,唯十六铺因商业上习称已久,独保留至今。

从道路名称上来看,由于上海“洋气”得早,市区大多数路名都以外省市地名命名,这使得那些老旧的传统的街巷路名反而显得突兀,甚至被当成“另类”来调侃。

按照历代志书上的记载,明弘治时期城厢的坊巷仅有5条,嘉靖时为10条,到清康熙时增至25条,嘉庆时为63条,至同治年间已有80条。

1931年《沪南区图》局部——《老上海地图》刊载

据1982年《南市区地名志》统计,南市老城厢地区共计有大小街巷道路414条,其中仅陆家浜路以北旧城区就有357条。这些路名的命名主要取自与政治、经济、居民相关的事物,反映了这一带历史悠久,机关衙署散布城内中心地带,建筑稠密,人口密度大,多古迹,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小编根据多年的实地调查分析,发现南市路名的命名规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缘河流:

方浜中路、侯家路、乔家路、梅溪弄、薛家浜路、唐家湾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缘地形:

高墩街、引线弄、梭子弄、羊肠弄……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缘聚居家族:

陆家宅路、潘家街、艾家弄、黄家路、乔家栅、梅家街、唐家弄、姚家弄……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缘建筑:

如门楼:宝带弄、仪凤弄、尚文路、跨龙路、三牌楼路、四牌楼路、昼锦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如屋宇:丹凤路、鸳鸯厅弄、黄家阙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如津梁:灵济街、虹桥弄、望云路、陈士安桥、贻庆街、西马街、小石桥街、外仓桥街、盐码头街、王家码头路、竹行码头街、赖义码头街、油车码头街、丰记码头街、白渡路、董家渡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如园林:露香园路、也是园弄、小桃园街、吾园街、半泾园弄、半淞园路……

(实地将也是园弄的“弄”字误作“路”;半泾园弄的“泾”字误作“径”。)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如寺庙宫观:大境路、青莲街、云居街、静修路、净土街、一粟街、文庙路、学宫街、沉香阁路、先棉祠街、和顺街(“和顺”即“火神”方言谐音)、紫霞路、海潮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缘行业、生产经营活动:

面筋弄、火腿弄、外咸瓜街(闽方言称咸黄鱼为“咸瓜”)、硝皮弄、糖坊弄、豆市街、篾竹路、筷竹弄、猪作弄、花衣街、洗帚弄、西钩玉弄(“钩玉”即“狗肉”方言谐音)……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缘机构设施:

旧校场路、馆驿街、县左街、巡道街、老道前街、金坛路(“金坛”即“警厅”谐音)、天灯弄、药局弄、会馆街、少年路(少年宣讲团)、普育东/西路(新普育堂)、果育堂街、南区街(总工程局南区分办处)、沪军营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缘吉祥语词:

吉祥弄、悦来街、如意街……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复合式:

王医马弄(且有北、中、南王医马弄)、金家旗杆弄、王家嘴角街……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城厢印记

蓬莱遗迹在公园

乘66路车会经过两个站,一个叫“蓬莱路”,一个名为“蓬莱公园”,但是这两个站并不是连着的。事实上,蓬莱公园也确实不在蓬莱路上,那是什么原因要以“蓬莱”来命名公园呢?回溯南市区的前身就不难发现,蓬莱公园正巧处在原来的蓬莱区境内,如此问题便得解了:蓬莱区的公园。

有病都要上九院

南市出生的小孩子,从小在大人的灌输下知道家门口附近有一家大医院,而且是唯一的大医院,那必定是第九人民医院。因为在有南市区的那个年代里,九院是唯一一家贯穿始终的三级甲等医院。

菜场都姓万有全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万有全以腌腊食品起家,创立于清咸丰元年(1851),专营火腿零售业务。1995年起,原南市区副食品公司以“万有全”品牌名组建万有全集团公司,旗下有南市区豆制品厂、红星熟食品厂、万有全腌腊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这当中少不了百姓每天接触的菜市场,漫步南市街头,你会发现但凡是标准化菜场都被冠以“万有全”的绿色招牌,形成区内一道风景。

西门齐集三大祥

旧上海绸布行业有三大商号:协大祥、信大祥、宝大祥,人称“三大祥”。信大祥创建于民国18年(1929),初址就设在小东门外大街(即方浜东路)。该店以经营灵活闻名,立有“信誉第一,大众商品,祥和待客”的宗旨。如今,“三大祥”在老西门店连店地一字排开,琳琅满目的绫罗绸缎至今仍活跃在南市闹市街头。

南市螺丝久流传

位于大东门白渡路口的南市螺丝有限公司,前身是创设于民国32年(1943)的鸿昌兴五金店,这是市内唯一的紧固件专营店。从螺帽、螺丝,到弹簧垫圈等成套供应,规格齐全,开创全市造船、炼油、化工等工业急需高压高强度紧固件和不锈钢紧固件经营的先河。

南市之最

县市分治前最后的“县衙门”(1914—1933年间上海县署所在地,蓬莱路171号)。

上海最热闹的庙市——老城隍庙市场。

上海经营持续时间最长的书市——文庙书市;文庙同时也是中心城区内唯一祭孔圣地。

上海历史最悠久、最繁忙水上客运码头——十六铺客运站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国人在上海最早创办的中西医并治的综合性医院

全市第一家区级联谊会——南市区联谊俱乐部

旧迹今看

除了留存至今的“南市螺丝”以外,撤区以后,仍可在街头捕捉到的“南市”标记已是凤毛麟角,现在小编拿出多年集藏,分享给大家。

参考文献:

《同治上海县志》

《南市区志》

《南市区商业志》

《百年上海城》

《上海老城厢史话》

《上海市地图集》(1984年版)

《老上海地图》(画册)

《南市风貌》(画册)

《上海旧影》(画册)

来源:图溯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