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高参88 2023-02-22 发布于上海

上篇从中华路小东门起,经过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今天从大南门起,经过小西门过老西门,到方浜东路。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中华路624-652弄二层街面建筑。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中华路650号庆成里,建于1924年。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中华路672弄德安里。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690弄宝隆里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705弄同仁衖3号。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734号大南门邮局,南侧跨龙路,中华路至徽宁路。长360公尺,沥青混凝土、片弹街路面。以原城门(跨龙门)命名。属居民区。曾称大佛厂东街,1907年(光绪33年)筑。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大南门邮局原为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0年竣工。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对称,中轴顶部设方形基座冠穹顶,基座正面为大钟,四角有科林斯式组柱;3层设半圆券窗,券肩及底层入口台阶等饰巴洛克浮雕装饰。民国3年(1914年)2月,上海电话局设局长职务,隶属江苏电政管理局。民国57月,上海电话局划归交通部。民国9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南市中华路大南门处购得地基一块,兴建上海电话局大厦。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1920年7月,位于中华路734号的新厦落成。属于古典主义市政建筑。民国11529日,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由新码头里街租赁的民房迁入中华路自建新厦。是年末,上海电话局用户发展至681家。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中华路跨龙路南侧,原来是联勤总司令部第一被服库。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光启南路,复兴东路至中华路。长770公尺,宽6.5~9.4公尺,沥青混凝土、片弹街路面。在光启路南端故称。属居民区。曾称县桥南街、太卿坊、阜民路。因与富民路读音易混淆,1980年改今名。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白漾弄,光启南路至尚文路。长193公尺,宽3.6~6.1公尺,片弹街路面。1914年填水泓筑路。以水泓名为名。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薛家桥南(今黄家路、凝和路)有一水泓名白漾。属居民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857弄白漂一弄,白漾弄至中华路。长39公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857弄白漂一弄清水砖墙石库门住宅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白漾一弄85号宅门。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河南南路,南北走向,直穿老城厢。北起延安东路,南至陆家浜路。长1842米,宽15米到20.8米。河南南路系分段多次修筑而成。1849年,其北段延安东路到人民路路段,即当时县城北门外的老北门街,被划入上海法租界。1851年,法租界修筑老北门街道路,法人称为帝皇路或帝国路。1865年改名北门路。1872年以法国海军军官卜罗德命名卜罗德路(RueProtet)。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长白路。1946年改名河南南路。河南南路人民路以南路段,原先位于县城以内,只有老北门内大街等少数几段不长的街巷成型,宽度2米左右,20世纪初期,晏海路(原老北门内大街)、西仓横路修筑成简易马路,勉强通车。1956年,河南南路向南延伸,合并上述道路,打通、拓宽。2000年10月30日,河南南路(中华路-陆家浜路段)辟通,形成现状。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947号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中华路969弄白漾四弄。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迎勋路,南起徽宁路,北至中华路。长364米,民国14年(1925年)筑。沿路为住宅,有商店。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990号原址是荣民剧场。南市区图书馆是一所位于上海市南市区的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960年1月,原在方浜中路。1990年12月,位于中华路990号的新建南市区图书馆工程破土动工,1992年9月23日落成。馆舍面积4919平方米,连同地下室 共计10层。阅览座位500多个。一楼设报刊阅览部。二楼设全开架的文学部少儿外借室和家庭读指导室。三楼设社会科学部,特辟经济参阅室。四楼的自然科学部、设青年导读室。另外还设内部参考室。三、四楼按学科分类,采取借阅一体、开闭架结合的形式。五楼设旅游文化博览部、搜集各种载体的旅游文献,并配以录像视台,还设语音室,作为学习外语的电化教育基地。六楼设读者联谊厅和音艺室,配备高级音响、影碟机、大屏幕彩电等。1996年图书馆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实行计算机管理。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迎勋北路,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迎勋北路177弄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迎勋北路177弄2号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1020弄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中华路1032弄华成里1-18号单开间住宅。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1050弄三益里单开间住宅。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西华弄,中华路至江阴街。长91公尺,宽6.4~7.2公尺,片弹街路面。属居民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西华弄37弄宁康里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華路黄家阙路,北起安澜路,南至大兴街,转东至中华路止。长336公尺,宽10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華路尚文路,东起凝和路,西至中华路。长454公尺,宽9.4~12.2公尺。原砖石杂砌小路,后改柏油路面。该路原是守署浜的一段,因年久淤泥堵塞,1906年(光绪32年)由总工局填浜及扩并浜边小路筑成今路。因处在尚文门口,故名尚文路。沿路属居民区,区重点学校敬业中学及龙门邨座落于此。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1072号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学前街,文庙路至中华路。长366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原孔庙学宫前面故称。属居民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学前街152、160弄敬乐坊。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永宁街 学前街至中华路。长139公尺,宽9.9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属居民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1217弄往南。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1229号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1245号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蓬莱路,东起鸳鸯厅弄,西至中华路。长758公尺,宽7.3~13.2公尺,灌入式沥青路面。1906年(光绪32年)由总工程局填半段泾、杨家桥浜和运粮河浜辟筑。原为石片路面,1935年改建为灌入式沥青路面。路由蓬莱道院得名。1666年(清康熙5年)在今蓬莱路、凝和路的西南角修建一座道院,院内的建筑除道教活动用房外,叠有假山和小亭,山间建有紫霞阁一座,道教每借用“蓬莱仙境”,故又称之为小蓬莱。民国初建为私立爱群小学,1949年后改为蓬莱路幼儿园。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与蓬莱路对称的是安澜路,东起中华路,西至西藏南路。长248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筑,以安澜桥命名。沿路为住宅、学校、工厂。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1330号。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文庙路,河南南路至中华路。长562公尺,宽8.5公尺,沥青混凝土、片弹街路面。以文庙命名,曾称学宫街。属居民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上海文庙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有两条纵轴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从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到崇圣祠,这是文庙的祭祀线。另一条是从学门、仪门、明伦堂到尊经阁,这是学宫线。文庙也称学宫,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东园内,儒学署、魁星阁、天光云影池连成一片,亭台楼台,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绿树掩映,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风格。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上海文庙大成殿。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方斜支路,中华路至方斜路。长99公尺,宽6.5~10.4公尺,片弹街路面。取起迄点(原方浜桥、斜桥)首字命名。属居民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大富贵酒楼是中华老字号酒楼,始于光绪七年,1940年迁至中华路1465号恢复营业,并改名“大富贵酒楼”,寓意“吉祥如意,荣华富贵”。2000年随着复兴路的动迁改造,大富贵积极配合于当年迁至中华路1409号(现址)继续运营。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梦花街东起柳江街,西至中华路。长416公尺,宽3.1~9.8公尺,石片路面。1912年筑。初名梦花楼北街,又名吉庆路(筑路前原有吉庆桥在路的西首,因而得名),后改名梦花街,因梦花楼(在街的东首,原海防同知厅内的望海楼,系斥堠瞭望之处,后以土音转为梦花楼,今废)得名。东起柳江街,西至中华路。长416公尺,宽3.1~9.8公尺,石片路面。1912年筑。初名梦花楼北街,又名吉庆路(筑路前原有吉庆桥在路的西首,因而得名),后改名梦花街,因梦花楼(在街的东首,原海防同知厅内的望海楼,系斥堠瞭望之处,后以土音转为梦花楼,今废)得名。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复兴东路老西门昔日商业中心。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老西门中百八店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有轨电车时代的老西门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翁家支弄,翁家弄至中华路。长82公尺,沥青混凝土路面。属居民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方斜路与中华路交汇处,1930518日(陈其美殉难14周年)破土动工。当年113日,绵绵秋雨中,上海各界代表聚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光复上海29周年,同时举行陈英士纪念塔落成典礼。上海市长张群发表演讲,政界、教育界名流黄郛、李石曾、潘公展等出席。陈英士纪念塔。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纪念塔雄伟挺拔高26.7米,钢筋水泥结构门窗均用古铜制成形制敦厚。塔顶安放铜质承天露缸,形似鼎。塔下部有大理石镌篆文“陈英士先生之纪念塔”。塔内设铁梯,游人可登塔顶极目瞭望申城风光。塔四周电线杆上安装4盏1000瓦电灯,逢节庆日,“华灯四照,蔚为奇观”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1913 “二次革命”时陈其美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日本,翌年秘密潜回上海。1916518日,陈其美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寓所被袁世凯的刺客暗杀,年仅38岁。孙中山祭文称颂道:“呜呼英士,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唯殇于国,始与天通。”为了表彰陈其美的功绩,国民政府决定在上海中华路与方斜路交汇处兴建陈英士纪念塔。由董大酋建筑事务所设计,朱森记营造厂承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金家坊,松雪街至中华路。长425公尺,片弹街路面。原中心河的一段填筑而成,以原金家牌坊命名。属居民区。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剧场位于中华路方浜东路口,坐东朝西,为市区现存唯一的木结构剧场。原为西班牙人古藤倍民国四年(1915)创办的共和活动影戏园,8月30日揭幕,专映电影。民国十六年售于国人潘澄波,改名共和大戏院。次年何挺然接手,称发记共和大戏院。民国二十四年道焚,同年重造,翌年开张,改发记为五福,由张振山主持。民国三十二年由田原接手,易名南市中华大戏院,多演绍剧、越剧和话剧。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称中华大戏院,姚正坤任经理,仍以绍、越、沪、京剧等戏曲演出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成为沪剧的重要演出场所。1956年后称中华剧场,马伟任经理。剧场营业总面积九百三十六平方米。台口高五米,宽十米,进深五米,台基高一米。副台上下场门各为六平方米。座位数原为八百零五个,现有七百三十九个,其中正厅为五百二十五个,楼厅为二百零四个。中华剧场已于2001年9月3日被拆除.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中华路方浜东路,环城圆满结束!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