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物质都是意识的主体,宇宙出现生命不仅仅巧合...

 金贝壳bf6un0sx 2017-09-25

看到一个问题:宇宙出现生命是否本身就是一个巧合?我想可能根本就不是巧合,而是必然。

一是现在有一个人择原理,很多顶级科学家都认可的,温伯格还用人择原理作为“基本假设”推导出宇宙常数,和后来观测数据较接近,这个接近已经很了不起了。

二是,或许自然界就是这样,自相似性原理决定了必然在亚宏观尺度上出现与微观量子相似的某种“能力”,即量子的自由意志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物质演化的结果。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物质都是意识主体,即泛灵论,其实很多学者还真的这样认为。物质之所以不具有我们理解的那种“意识”,但我想真的是这样的,只不过物质,分子结构层面上的,也在演化中。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高分子有机物。物质在演化中,逐渐的,在某个临界点,出现了一种能力,即在亚宏观结构上具有了和微观量子能力属性相似性的特征,就是自由意志。

1871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设计的一个头脑实验—麦克斯韦妖,如图所示。起初两侧温度相同,当高速分子由A向B运动或慢速分子由B向A运动时,妖魔就打开阀门令其通过,反之,当高速分子由B向A运动或慢速分子由A向B运动时,妖魔就关闭阀门。久而久之,高速分子都跑到了B区,慢速分子都跑到了A区,于是这个封闭系统的有序性大大增加,而熵就大大减少了。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后来的科学家发现,即使找到了“麦克斯韦妖”,但无一例外的这个封闭系统都参与了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也就是说在更广义上,还是摆脱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法国物理学家L.布里渊(L.Brillouin)1956年发表《科学与信息论》专著,从热力学和生命等许多方面探讨信息论,把热力学熵与信息熵直接联系起来:由于容器是密闭的孤立系统,妖处于绝对黑体中,它是不可能看清任何东西的,当然也就无法分辨分子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系统只能继续处于原来的平衡态中。除非外面提供光亮,它才有可能看清楚并正确控制阀门,从而增加系统的有序性并使熵减少,即熵减过程必须伴随着能量的消耗。

注意,布里渊提出的信息熵理论,麦克斯韦妖就是借助外界的光,同时熵减过程伴随能量消耗。

俄罗斯量子生物学家普普宁和格瑞尔菲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发现DNA可以影响光量子,也就是说DNA不仅可以接受光量子,还可以影响光量子,这就是“意识”,具有量子力学上的意识特征,是双向的互为影响才能称之为意识。在地球很早起,或许就是某种特殊的高分子物质,有可能就是复制酶(replicase),这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子具有了对光量子的双向感应能力。有充足的理由表明,现代人RNA中的复制酶可能类似于地球生命伊始就开始存在的复制酶。如果有人可以用实验证明RNA复制酶可以影响光量子,那么就可以说明这就是最早期具有“意识”的高分子物质,也可以说最早期的生命。

当今世界上几种主流的意识理论,如彭罗斯的Orch OR模型,该模型指客观还原(Objective Reduction,OR)发生在神经细胞微管(microtubule)中并由此产生意识的一种量子意识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意识是微管中量子引力效应的结果。彭罗斯认为,微管中存在着“精心编制”的量子计算,微管蛋白(tubulin)的自身振荡会使得其表面形成量子效应的叠加态(superposition state)。而当各态的质量和能量分布不均时,会影响各自的时空几何曲率,在量子引力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叠加态的波函数就会坍塌。在坍塌的那一时刻,微管中就产生了意识瞬间。而连续不断的意识瞬间则汇集成了我们所称之为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不同于正统的哥本哈根诠释中认为波函数坍塌是外界观察所引起的(主观还原),彭罗斯则认为量子波函数的坍塌是量子引力所导致的,是自行坍塌,所以是客观还原。

但现在也有很多研究意识科学的人并不认同彭罗斯的Orch OR模型。因为彭罗斯认为意识是“浮现”出来的,是不连续的,是可分的。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已经论证了意识不可分,他通过严密的论证认为物质的现象属性无法组合,还没有人能从逻辑上找出他的漏洞。

有一个零点场理论,认为意识主体不可分,且认为所有意识主体为同一意识主体,为同一个零点场,即不同人的“屏幕”本质上是同一块“屏幕”,只是投射的内容或体验的内容不同而已,如果把意识比作一块对外界产生映射的“屏幕”来理解意识的话。

我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的主体,这一点与宇宙演化具有的自相似性有关。具有我们通常理解上的“意识”,就是可以产生连续性的“屏幕”,不可分的。这个能力如同那个麦克斯韦妖具有的能力。最原始的意识,就是意识起源,总结一句话就是在亚宏观结构上的物质(有可能是DNA里的复制酶等等)具有了对微观量子的双向性的感应能力。

这种直接感应到的意识我称之为I类意识,也就是无条件反射意识;而猫狗经过训练可以看到它们具有条件反射意识,我称之为II类意识;像人不仅仅具有上述两种意识,其实还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识固化基础上的系统化和工具化,这种,我称之为III类意识。这三种意识,都可以认为是某一个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即如同零点场理论中说的所有意识主体为同一意识主体,为同一个零点场。

人类的意识包含了以上三种形态的全部,而III类意识是人类区别其他动植物的关键。人类智力的基础是产生意识信息的量子比特存储能力,以及建立在存储能力之上的量子(比特)纠缠网络,这个纠缠网络具有脑全息特征,这是脑全息理论起作用的深层次机制。III类意识是思维处理的能力,包括逻辑链条、记忆整合等。每个人的第III类意识都是这个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宇宙的纠缠时空网络和人的第III类意识,即意识量子纠缠网络具有相似性,这个纠缠网络具有无标度性,或许人类意识量子纠缠网络就是宇宙时空网络的部分和局部。

另外当今很多研究量子多体系统的,基本上都是从可结构化进行的。查尔默斯1994年对意识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认为存在简单问题和困难问题。简单问题可结构化,困难问题不可结构化。可结构化就是能够用语言或用数字表达,不可结构化就是不能用语言或数字表达。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般都可结构化,而物质的现象属性或内在属性不可结构化。对于意识,或者说具有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将来的突破点就是如何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让不可结构化模式“再现”,或者说能否“再现”需要证明。现在很多人研究说意识可以上传存储,这些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至少理论上证明可以做到,那么不可结构化的方法也一定可以找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