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物质演化到高分子物质的时候才出现“意识”?

 Jplvvsllyr54yk 2017-10-03

经常看到有人讨论有神论、无神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也有人讨论科学概念时间、空间是否存在等,我认为,无论是无神论也好,还是唯物主义也好,都只是“观念”上,带有明显主观的色彩,或者说这些名词都是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如果要确定是否存在,那应该用怎样的标准来判断呢?

如果将人和所有生命的特征进化的“源动力”统一起来,可以认为所有生命进化的源动力来自“感应”能力,这种感应能力是双向的,即一方面可以感应外部信息,另一方面,又能对外部产生影响。我认为,这就是“意识”,是所有生命的源动力,他可以对内部产生信息熵减,同时又能对外部实现物理熵减,即麦克斯韦妖。

为什么物质演化到高分子物质的时候才出现“意识”?

而人的认知,真正起到这个作用的同样的感应,我称之为第1类意识。而人类的认知,在第1类意识基础上,又有第3类意识的再加工,并且又反过来反复被第1类意识再次检验,这就是人的经验认知,人类的经验认知,从个体的、最原始的、最直接的经验,到群体性认可的系统化经验认知,再到近现代科学,这种模式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近现代科学,本质上是经验认知的升级版。人类认知,本质上是基因信息的升级版。认清这一点很关键,很多思想,往往是“截断”在第3意识内的,即宗教、哲学本体论(世界观)、以及科学观念(包括科学概念)等等都是如此。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认为所谓“唯物”、“唯心”、“时间”、“空间”。。。等等名词概念没有探讨真实存在的必要。

真实的存在,必须与人有关,而且必须与人类的群体有关,即存在就是群体性的感应信息。独立于人的感应以外的所谓存在,如果人的群体感应不到或者个体感应到而群体不认可,可以认为不存在。

这不是哲学思辨,物质演化到高分子物质,逐渐产生了某种能力,也就是麦克斯韦妖那样的能力,这可以说就是“意识”。

当今很多主流科学家认为所有物质都是意识主体,即泛灵论。那为什么很多物质并没有我们看到的“意识”呢?因为它们的意识都是碎片化的、不连续的,这个观点也是这些主流科学家的观点。那么,一定是物质演化中达到了某个临界点,出现了一种能力,即在亚宏观结构上具有了和微观量子能力属性相似性的特征。

我认为,“意识”,或者说某种物质具有了使得意识连续性的最原始能力。俄罗斯量子生物学家普普宁和格瑞尔菲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发现DNA可以影响光量子。也就是说DNA不仅可以接受光量子,还可以影响光量子自旋,是双向的互为影响。这符合布里渊提出的信息熵理论,麦克斯韦妖就是借助外界的光,同时熵减过程伴随能量消耗,也具有量子力学上的意识特征。

为什么物质演化到高分子物质的时候才出现“意识”?

这种具有一定时间尺度上可持续的“意识”,即我们今天理解的意识的起源,就是起源于某种高分子物质(如DNA里的复制酶等)在亚宏观结构上具有的对微观量子的双向性的感应能力。这种直接感应到的意识我称之为I类意识,也就是无条件反射的意识来源;而猫狗经过训练可以看到它们具有条件反射意识,我称之为II类意识;像人不仅仅具有上述两种意识,其实还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识固化基础上的系统化和工具化,这种,我称之为III类意识。

这三种意识,都可以认为是某一个巨大“屏幕”的“子屏幕”,即如同零点场理论中说的所有意识主体为同一意识主体,为同一个零点场。人类的意识包含了以上三种形态的全部,而III类意识是人类区别其他动植物的关键,III类意识是思维处理的能力,包括逻辑链条、记忆整合等。或许III类意识还是一个纠缠量子网络,和宇宙时空纠缠网络相似,甚至他们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个纠缠网络具有脑全息特征,这是脑全息理论起作用的深层次机制,脑全息理论是当今很多科学家比较认可的一个理论。

为什么物质演化到高分子物质的时候才出现“意识”?

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认知,都是来源于“意识”的结果。

查尔默斯1994年对意识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认为存在简单问题和困难问题。简单问题可结构化,困难问题不可结构化。可结构化就是能够用语言或用数字表达,不可结构化就是不能用语言或数字表达。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般都可结构化,而物质的现象属性或内在属性不可结构化。现在大多科学家都认为意识体验由某种物质的现象属性产生,存在不可结构化或不可言说的部分,这就是意识体验的本质。人类的意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简单的可以用语言符号构建的结构化的,另一种是无法用语言符号结构化的。

第一种,可结构化意识的“创造”是人类第一次智力觉醒。语言和符号所表达的人类思想都可以理解为基因信息的升级版。

科学,是群体性感应信息的意识工具化,三个关键词:群体性、感应信息、意识工具化。这里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结构化意识工具化部分:感应的工具化,即实验设备、仪器等等,是近现代科学诞生的关键,由伽利略开启;意识工具化,即形式逻辑,是意识对感应信息(即经验认知,经验认知是人类感应信息的群体化认可)的可靠性加工,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工具论》阐述,真正和感应信息做有效结合,还是在近现代科学时代。可以说,人类第一次智力觉醒,可结构化的内容其实是基因信息的升级版。

人类抽象概念,即可结构化中的“元素”,如果要判断其是否真实存在,

第二种,未来不可结构化意识的“创造”将会是人类第二次智力觉醒,人类将会像当年突然开始出现语言和抽象符号一样,实现智慧形式的新飞跃。不可结构化意识不会像基因信息、人类认知信息等模式,就像今天很多人想像的意识上传到“云端”,也绝对不会是可结构化那种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