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全不耕地、不施农药化肥、不除草,反而收成更好?

 子雨kl 2017-09-25

每次看日剧《深夜食堂》里做的料理,都忍不住感慨其做法对食物本真滋味的保留程度,不同于煎炒油爆、喜欢加葱蒜姜等调料提味的做法,日式料理更倾向于清淡简单、保留食材的原味。

完全不耕地、不施农药化肥、不除草,反而收成更好?

《深夜食堂》中注重保留食材原味的美食

而往前追溯,可以发现日式料理中这种回归食物自然、本真滋味的理念,在其源头的农法上也能得到一脉相承的体现。比如日本的福冈正信,就依据中国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提出了自然农法的构想,并在多地实践了该构想下的“不耕作、无农药、无化肥、不除草”的方法。

完全不耕地、不施农药化肥、不除草,反而收成更好?

福冈正信

他将混有树木种子的黏土做成“黏土丸子(用多种作物的种子和7倍的黏土混合制成)”推广绿化,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将其播撒在地面。若干年后,这些地区发生的神奇变化证明了他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昔日的不毛之地都变成了如今的绿树成荫、良田万亩。

完全不耕地、不施农药化肥、不除草,反而收成更好?

纪录片中正在制作“粘土丸子”的福冈正信

这种不用施肥、不用耕作就能完成绿化、得到良田的事实听上去很有些不可思议吧?但仔细想想,远在人类还没有学会耕作之前,自然界中不就已有良田、绿林的存在了吗?反倒是人类有了耕作概念、并开始借助化肥等工具催得收成之后,土地反而变得渐渐贫瘠了。福冈正信这种顺应自然的农法,应也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自然本身的魔力吧?

完全不耕地、不施农药化肥、不除草,反而收成更好?

纪录片中的福冈正信与他用自然农法打造出的良田

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一书中,福冈正信记录下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对自然农法构想与实践的成果,曾看到有网友说:读了这本书之后,都想自己包个山头种菜了。今晚想分享给你书中的一篇节选,不知你读完会不会也有想去找个山头实践一下这种自然农法的冲动呢?

《作为农业源流的自然农法》

近年来,对我的自然农法抱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也做了大量报道。

其实我做农民,不过是为了确认和证实人类并非全知这件事。

可是现在想来,整个社会正以猛烈的势头朝着完全相反的、背离自然的方向前进。可以说,随着极限越来越近,对此感到怀疑、并进行反省的时期已经到来。

这回归自然的农法,否定了所谓人智或人为的农法,在一般人眼中显得格格不入的农法,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显得意义重大,势头日益强盛。

这是因为,我似乎正朝着与社会发展截然相反的方向前行,与常识渐行渐远,然而行到极处,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是犹如一张纸的正反面。对于人类而言,明白这一点极其重要。自然农法看似远远落后于时代,但用心去看,就会发现它遥遥领先于当今的科学农法。

这看似难以置信,但实际上我以为这毫不奇怪。

前不久我与京都大学的饭沼先生见面时曾谈到这样的话题。比如,一千年前的农法是不耕田的,而到了三四百年前的德川时代,传入了需要耕田的浅耕农法,而后西洋农法传入,形成了深耕农法。尽管经历了这样的衍变,我敢断言,在接下来的时代里,我们会从浅耕农法回到不耕农法。

在普通人看来,如果完全不耕田的话,就像是一千年前的原始农法。但近年来,我的这种稻麦连续不耕地直播的做法经过各县的实验农场以及大学的研究,已被证实是最现代最省力的农法。可以说,我的农法看似否定了现代科学、与科学背道而驰,其实质却是最先进的现代农法。

自然农法虽然全面否定了科学的农法,是非科学的,但有的大学教师来这里经过详细调查后都非常震惊,认为这是最科学的农法。

我虽然否定科学,但我的农法必须是经得起科学批判、能指导科学的农法。

其实,这种稻麦不耕作连续直播的方法,我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发表在农业杂志上。从那时起就得到了充分的报道和广泛的介绍,不过在当时,它只是作为一种特别的农业技术被提及而已。

然而,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可能是最先进的现代农业的技术。学者、技术人员,还有那些对此半信半疑,却抱有兴趣的人,最近都络绎不绝地来探访我的农田和山间小屋。这些人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做出各自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原始的,或是落后于时代的,有的人将之看做最先进的方法,认为它是通向未来的突破口。

但要说这件事的关键,我认为首先应当抓住一个不变的原点。普通人总是介意是否领先于时代的问题,唯恐落后,其态度往往左右摇摆,彷徨不定。

我自己虽说这些年来只做了一件事,但不论面临什么样的时代,我真正的原点、中心,总是坚定不移、恒久不变的。

我认为自然农法自太古时代有之,在基督的话语中就已出现。而甘地等人采用的应该就是这种农法。还有托尔斯泰的《傻瓜伊万》中出现的农法也是如此。

这不是因时代、因场所变动或流行的东西。是一直作为农业的源流、农业的原点而存在的不变的农法。正如自然本身从古到今并无变化,变化的只是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而已。

科学家离自然越远,越是做离心式的远离,就会同时生出向心力的反作用,令其产生回归自然、回归原点的欲求。他们对科学所抱有的疑虑也会增强。我想大概也是因此,人们才会纷纷来我这里寻求解答。

然而作用与反作用,离心力与向心力,两者看似相反,其实是一回事。

前来此地的人们,虽然是为了回归原点而来,但他们是否能回归,在我看来,却并不一定。他们只是因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越走越远,感到继续下去的话,一切都将灰飞烟灭,终至离散、崩溃,所以才产生向内的欲求,觉得有必要朝中心做向心运动式的回归。他们并非向着目标明确的原点回归,而是在弄不清原点的状态下左摇右摆。只不过是出于一种平衡观念,右边的人向左,左边的人向右,如此向着中心运动。结果是在原点周围或向左、或向右地兜圈子而已。

所以,我认为他们并未向着原点靠近哪怕一步,而是右边的人向着左边略微反省,左边的人向右边的人稍稍请教,来尝试一种调和罢了。即使是那些回归自然的活动、公害问题等,也并未朝着真正的解决之道前进,而只不过是脱离自然、破坏自然的过程中的一个小休止,起到一次刹车的作用而已。

我的自然农法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得到介绍和研究。八九年前,又在农业技术人员当中得到了认可。虽然得到认可,但他们还要在目前的框架上进行包装、美化,要实现商品化看来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所谓包装和美化,其实就是认为自然农法大体的框架虽好,但还是觉得在此基础上要使用机器才方便,要加一些农药和化肥才能增加产量,唯如此才能将它推广出去。

来这里参观的学者看了这片似乎是否定了科学的田地之后,如果他们没有由此反思科学的意义,没有确认它,相信它,并最终把自然农法活用,而只是将它当作反省的材料,甚至将它当作推进科学农法的材料的话,我将感到无比的愤懑和悲哀。

完全不耕地、不施农药化肥、不除草,反而收成更好?

《一根稻草的革命》

著者:【日】 福冈正信

译者:吴菲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年轻的福冈正信重新思考人生,为何小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而人类却要每日为衣食奔波?为何原本自然生长的稻田,在叠加了农药和机械的助力后,地力反而衰竭了?是否人类也在走向迷途?福冈正信用数十年的时间证明“不耕作、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才是理想的稻作,他也因此寻找到了尊重生命,与地球友善相处的自然农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被誉为有机农业的“圣经”,作者从日常农作中感悟出如同庄子般的哲思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肯定。作为自然农法的创始人,他的农业哲学及对地球生命科学的思考,在日本与世界各地获得极大回响,他所发明的黏土丸子种植法也正将一座座荒山变成绿林。 福冈正信自称“这本书所记录的不过是为寻求回归自然而苦恼的一个农民内心的痴语而已”,而全世界数以千万的读者却能在他质朴的文字里,在他“无为而治”、晚年几乎闭门不出的生活中,发掘出使人沉静和向上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