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仁慧去年的文章。去年看不太懂,今年看懂一些了。这不单单是一篇精彩的电影的心理分析,还是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文中把意象对话的核心心法-面对和接纳讲的很明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细细揣摩和品位。 一个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悲悯的情怀和爱的能力来自于对自身的理解和接纳。驱魔人不看到自己身上的魔就没办法真正掌握驱魔的方法,一个心理咨询师不接纳和超越自身的创伤,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本主义者。
《西游降魔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人间妖魔肆虐,给百姓带来苦不堪言的灾难。年轻人玄奘是一位驱魔人,跟随师父学习降伏妖怪,最初他试图使用“唐诗三百首”来感化妖怪,但是差点因此丧命,也对“大爱”产生了怀疑。他结识了驱魔人段姑娘,但他一直不承认自己对段姑娘的爱,在收服鱼妖、猪妖和孙悟空的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玄奘最终领悟到了“大爱”的真谛,蜕变为了真正的玄奘,担负起取经的重任,师徒四人义无反顾踏上西行之路。
周星驰的电影包含了大量的象征性意义,他善于在欢乐幽默轻松的基调下讲述一个较为严肃深刻的话题,这种亦庄亦谐的叙事别具一格。 《西游降魔》的心理象征意义之一:“成魔”是心理问题的象征,“成魔”来自于早期爱的剥夺(受到伤害),“只有充分表达了恨,爱才能生出”,因此对待魔的态度,不是以恶制恶,而是共情到恨背后的伤害,在化解这种伤害后再唤起善。作品中出现的妖怪无论多么穷凶极恶,但实际在变妖之前,他们都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剧中文章所饰演的陈玄奘是个驱魔人,驱魔人从象征意义上就是心理治疗师,因为心理疾病和创伤在象征意义上是不同的“魔”,而咨询师就是那个化解创伤的人。玄奘的师父最初给了他一本《唐诗三百首》,在对待报复村民可怕的噬人鱼妖(沙僧前身)的时候,玄奘用“真、善、美”来收服妖怪,这个场景看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玄奘面对着被打回原形的妖怪,对着他唱起歌来,告诉他“真、善、美”,自己是多么多么爱他。可是这样做不仅没有起到效果,反而遭到了鱼妖的反击。这一场景虽然是虚构的,但从象征上这种现象又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伪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中。舒淇饰演的段小姐使用武力三下五除二就把鱼妖搞定了。玄奘开始怀疑《唐诗三百首》,他垂头丧气地质疑这种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唐诗三百首》更像是人本主义,但它是伪人本主义,玄奘在使用真善美的时候并不理解“鱼妖”的心理障碍是怎么形成的,也并非真正做到共情,而是在形式上用“真、善、美”来感化鱼妖,比如去给他读诗歌,用爱来唤醒他。而段小姐用了另一个方式,这种方式不太需要共情,段小姐驱魔更像是在使用行为主义流派的方法。不过,可以看到和假人本比起来,行为主义更好使一些。 然而在对待猪妖(猪八戒前身)这个妖怪的时候行为主义也不好使了,因为猪妖比鱼妖更加厉害。从意象上看,猪妖和鱼妖都很狰狞,都带有很大的怨恨情绪,鱼妖前身是因为见义勇为却反被人冤为人贩子,被村民误解杀害,所以积累了恨的情绪无法化解,化身鱼妖寻求报复。而猪妖则更怨恨一些,因为长相丑陋被心爱的女子抛弃毒害,因极爱而生极恨,这种恨更加可怕,同时这种怨恨中还掺杂着自卑感,另外从影视作品中猪妖的意象看,猪妖的形象不仅凶神恶煞十分丑陋,还应该有成瘾的问题。猪妖和鱼妖所代表的魔,就是受到伤害之后产生的恶意,也可以代表一类人的心理,早期受到了严重伤害和剥夺,这种情绪没能得到化解,长大后他们毁灭和打击别人。帮助这类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让他们换位思考(最终还是要换位思考,但“换位”需要心理上的前提条件),而是让他们将恨向咨询师充分表达出来,包括恨背后隐藏的受伤害感。在收服猪妖的时候用了一个办法,就是段小姐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来扮演猪妖曾经的妻子,这是一种回到早期创伤的办法,是精神分析的套路。 在收服猪八戒和沙僧的过程里,玄奘得到了初步的领悟,段小姐把《唐诗三百首》撕得粉碎,令玄奘感到痛心疾首,但此时玄奘并没有真正领悟大爱。孙悟空是一个最厉害的妖怪。但电影中一直没有提到妖王的前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呢? 实际孙悟空是玄奘自己内心情结的体现,也是因为这个情结的解开,让以前只会唱着歌儿感化别人的玄奘变成了真正的玄奘。《唐诗三百首》被撕碎的象征是假的人本主义开始破灭了,玄奘也因师父提点去寻找妖王孙悟空,他翻山越岭寻找妖王,实际这里象征着自我探索,寻找自己。 玄奘一直不承认自己爱段小姐,看到舒淇裸体的时候,玄奘流鼻血后落荒而逃,他觉得自己是出家人,所以一直压抑着内心的情爱。他认为世俗的情爱和他追求的大道是对立的,但情爱是人性的一部分,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孙悟空代表着情欲、破坏力、毁灭,以及一切玄奘不接纳的人性阴影部分。他一直深埋在地下,玄奘以前从来没有面对和接纳过它,所以他不可能给出真正的爱,他也没有办法用爱包容、共情到鱼妖和猪妖的创伤。 起飞 孙悟空被封在地下的洞穴中,一旦孙悟空想要出去,就会遭到鞭打。当孙悟空被从地下释放出来时,产生了惊人的破坏力,他想要“杀佛”,代表着这种能量想要冲破压抑,而把孙悟空压在地下的就是玄奘心中的“佛”,当然这个“佛”并不是真的佛,真正的佛具有慈悲和大爱,绝对不会压抑人性的阴影。 降落 ![]() 玄奘要化解自己的这股力量必须通过真正的面对和接纳,段小姐为拯救玄奘而死让他知道自己是有爱的,当他承认了对段小姐的爱时(敢于承认一直以来压抑的情爱),自身获得了空前的能量(实际中也是这样的),陈玄奘和孙悟空的对话,实际是他和其自身阴影的对话,玄奘说“佛还在”,此刻玄奘内心中意识到,自己有情爱,去喜欢一个心爱的女人,佛也是还在的,并不与大道相互抵牾。 ![]() 此时,奇迹发生了,《唐诗三百首》碎片拼凑成了《如来真经》,成为了真正的人本主义。因为玄奘接纳和面对了自己的阴影,才真正获得了慈悲的力量。如来的巨掌把孙悟空一掌拍在地上,镜头变成了玄奘和悟空在一棵大树下,悟空回到了一只小猴子的时候,这个场景象征着,由于玄奘对自己内在毁灭性力量的接纳,这种力量得到了转化。
![]() 《西游降魔篇》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种人本主义是光帮助他人而对自我一无所知,这种人本主义最终不是害人就是害己,爱这种品质的获得需要以自我成长作为基础。 ![]() 最后沙僧(鱼妖)、猪八戒(猪妖)、孙悟空(妖王)成为了帮助玄奘取经的人,“取经”代表着走上一条自我修行、自我觉悟、自我探索的道路,也是一条获得真爱真知的道路,取经途中会遇到更多的艰难险阻和妖魔鬼怪,只有一层层化解了这些情结,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与慈悲。
![]() |
|
来自: 刘淑姿 > 《见证我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