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大学校徽上,是创始人洪堡兄弟的头像 前几天,中国首批“双一流”大学与“双一流”学科名单正式出炉,引发大学、大学生、大学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热议。或许,正当努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其时,我们应当再一次回溯历史,重温那些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的教育家们的理想与旨趣。 本文是许知远(对,就是那个前段日子被痛骂的许知远)讨论现代大学制度奠基人威廉.洪堡及其理想主义的文章,原题《洪堡的理想主义》。标题来自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 洪堡的理想主义 文 | 许知远 来源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01 在一般德国人心目中,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名声或许无法企及他的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这位伟大的探险家,曾经到过遥远的南美洲进行考察,是一个划时代的地理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同时他给死板的德国精神中注入了一种生命的本真活力。 但是,如果把时间放在更深远的人类历史中,放人一个更广阔的人类精神的范畴内,这位看起来更加温柔的哥哥则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他几乎制定了十九世纪后人类精神生活的半个框架——无与伦比地构建了现代大学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在经典著作《大学之理念》中,也曾把柏林大学视作大学之楷模。“将研究引人大学,开创研究型大学”、“对科学的探索”、“坚持学术自由原则”是贴在洪堡身上最伟大的标签。 德国洪堡大学校门前威廉.洪堡塑像 02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却忽略了洪堡身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它同样深远地影响了大学的发展。洪堡是个强烈的理想主义者与卓越的人文主义者,人文理想实际上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因为一个仅仅在位十六个月的教育大臣,如果不具备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是无法在一个依旧专制的普鲁士时代,开创一个生动的教育局面的,更无法被后人亲切地称作“心灵大臣”、“精神大臣”。 洪堡曾经以驻外使节的身份长期居住在罗马,并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希腊文化可以培养人的美好品性,为此他出色地掌握了希腊语。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它(希腊)所处的高级程度是不可能在其他民族那里再现的,这种程度就是高贵的、伟大的、真正值得不受约束的思想在灵魂中占有统治地位,以及这种思想在教育的可观性和人体运动的优雅性中生动地得到体现。” 他每天创作一首十四行诗,与歌德、席勒等人长久地探讨着伟大的埃斯库罗斯,在生命的最后他又成为一个出色的语言学家,被乔姆斯基称作“语言学的开创者”。 德国洪堡大学校门前亚历山大.洪堡塑像
十六个月的任期中,洪堡坚信,教育不应该是为维持生计和复杂的文明机构的实际功能做准备,而应该是理想主义类型的教育。这个典型的启蒙运动的支持者几乎重组了普鲁士教育,凭借的基本点是——相信人的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他的个性及其永恒的坚定性。 因此他创建了高级人文中学,规定了普通教育课程的广泛性。为此,他写道: “确实存在某种必须普及的知识,且还有某种谁也不能缺少的对信念和个性的培育。每个人显然只有当他本身不是着眼于其特殊职业,而是努力成为一个良好和高尚、受到教育的人和公民时,他才是一个好的手艺人、商人、士兵或经纪人。这种教育不应该是为维持生计和复杂的文明机构的实际功能做准备,而应该是理想主义的类型。” “在高等科学教育机构这个最高层次上,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为了民族道德文化而开展的。有关部门这种机构的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来的基础上的,即这种机构的目的是在最深刻和最广泛的意义上科学地展开工作,并把科学作为一种并非有目的的,但从本身来说却是符合目的面准备好的精神和道德教育材料。” 洪堡极其强调科学研究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教师不发展知识,如何教授”。但是,洪堡对于科学态度更多的也是一种纯精神的方式。他推崇“科学的精神”,主张为学术而学术,反对直接的利用价值,因为这会伤害到对真理的直接追逐。对这种精神,他几乎上升到一种宗教情怀: “一旦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认为,科学是不需要从精神的深处创造出来,而是可以通过收集把它广泛罗列出来的话,则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且将永远丧失殆尽。这种丧失是针对科学而言的,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下去,科学将逃遁,以至它本身把这一用语如同空壳那样留下了。这种丧失也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因为只有来自内心,且可以根植于内心的科学才能改变人的性格,而国家就如同人类那样很少关心知识和谈论,而是关心性格和行为。” 德国发行的邮票上的洪堡兄弟
支撑这十六个月成功改革的是洪堡从青年起就树立起的理想主义情怀,一种从精神上启蒙德国民众的观念。正如其传记作家彼得·贝位格所说:“(教育改革)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早在计划之前就已做好准备,教育改革不是洪堡的绝招,不是他的灵感或惊人之举。他是把早已形成的思想、把一般的趋势加以具体化来实现改革的;这种改革不是变魔术,而是收获。” 群学书院今日荐书 《大学之理念》 金耀基 著 三联书店2008年 在今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发展知识主要的地方,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体了。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何谓反思?知识是否是一种或一型?大学又是否只是求真,而与美、善无涉?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