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忘论》泰定篇第六(1)

 愚人道缘 2017-09-25


泰定第六

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慧既生已,宝而怀之,勿谓多知以伤于定。非生慧之难,慧而不用为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为难。


【题解】泰定,安详而宁静。泰,安宁。作者解释说,所谓的泰定,就是清除了一切俗念,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勿须有意去追求静心,而心无时无刻不处于静寂的状态。作者认为,做到了泰定,也就等于做好了得道的准备。


【语译】


所谓的“泰定”,就是清除一切俗念的最高境界,是获得大道的初步基础,是修习静心的成功标志,是保持安心之事的完成。做到泰定的人形体犹如干枯的木头,心思如同燃尽的灰烬,不被外界名利所动,也没有任何追求,寂静淡泊到了极点,勿须有意去追求静心,而心无时无刻不处于静寂的状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状态叫作“泰定”。庄子说:“心境安详虚静的人,就能发出自然的光芒。”庄子说的“心境”就是我们说的内心,庄子说的:“自然的光芒”就是我们说的智慧。心是接受大道的器具,当内心虚静到了极点的时候,大道就会入居心中而智慧就会产生。智慧本来就隐藏于人的天性之中,并非到了现在才有,所以把它叫作“自然的光芒”。只因为人们贪恋龌龊混乱的世俗生活,才导致思想昏愦迷乱。通过不断地清除俗念和反复修炼,将会慢慢恢复纯洁虚静的本来天性,而神奇的智慧也就慢慢地自然显露出来,并非是今天又另外生出一种其他智慧。智慧产生以后,要珍惜它护养它,不要过多去追求世俗知识以损害了安定的心境。产生智慧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自古以来能忘却形体的人很多,而能够忘却名声的人却很少。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这才是能够忘却名声的人,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说这是一件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