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九:成汤

 陆一2 2017-09-25
  成汤,生卒年月不详,子姓,原名履,主癸之子,又称武汤、武王、天乙。商族部落首领,商朝的建立者。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而夏桀暴虐无道,丧失民心。桀畏汤势强大,用计召汤入夏,囚于夏台。后汤得释,广施仁政,归附者日众。

  汤选任贤能,举任奴隶出身的伊尹为右相,辅佐国政,发展生产,繁衍人口,积聚力量准备灭夏,经多次出征,征服消灭了与夏联盟的一些小国,成为强国,并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定都南亳(bo二声)。

  '亳'字是商汤都城的专用词,往往被人们误认成'毫'字。这个古怪的'亳'字,它的本义是什么?是什么人造的?商汤为什么偏拿它作都城的名?夏朝末年(3700多年以前),夏桀昏庸无道。

  成汤领导的商族实力强大,威望很高,东方的各部族首领,为了对抗夏桀,纷纷暗中和成汤联络,要求结盟,立誓共同讨伐夏桀。成汤接受了各部的要求,相约在山东曹县一带召开盟会,这次会上,各部族公推成汤为盟主。

  有一天,伊尹向成汤说:'大王,你现在不只是一个商族的首领了,而是天下的盟主,你应该从天命,顺民心,建个都城,定居下来,以便和各盟族联络,为统管天下建立商朝做好准备。

  成汤一听很有道理,遂说:'既然建都城,就要合乎建都之义。这建都之义,我想应该有三:一要居高临水,便于生活,既防水患又得水利;二要高大宏伟,典雅大方;三要高于天下城池,具有统领天下的风范。

  于是伊尹到处察看地形,选择城址。走了很多地方,最后看中了涡水南岸的一片地方,这里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南向朝阳,北临涡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又是商族的临近之地,适合商族的风俗民情。经过成汤的允许,在此建起了一座都城。

  都城建好后,成汤一看非常高兴,夸赞伊尹:'都城建得很好,你办了一件大事。但你还要给都城起个名,为了便于称呼,城名最好用一个字,并能把建都之义和立国之本蕴含其中。

  伊尹日夜琢磨,思来想去,联想到建都之义的'高'字和立国之本的'农'字。他想:这座都城建在高地之上,应取高之形;'农'是国家之本,种植之道其本在根,根深蒂固生长则茂,根秧合生本形是'乇'(原是象形字)。

  想到这里他猛然醒悟,决意以'高'、'乇'为字根,重造新字,把'高'字头和'乇'字合起来造出了一个既象形又会意的'亳'字,读音念'帛'。上半部分表示亭、堂、殿、阁的都城之形,内含京兆社稷高尚之义;下半部的'乇'表示以农桑为主的立国之本,根形寓意联络天下各盟族。

  伊尹把这些含义禀告成汤。成汤一听十分高兴,诏示天下各盟族,定居于亳。从此,成汤就在'亳'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不再过半游牧生活了。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汤始居亳'。

  商朝建立不久,遭遇连年大旱,整整7年,滴雨未落,河水干涸,草木枯死,大地裂开一尺多宽的口子,人民叫苦连天。无奈之下,人们求助于神鬼,但是,各种各样的办法都用了,老天仍然滴雨不落。这时,一位巫吏卜了一卦,说:'用人作祭品,老天才会下雨。'汤王长叹一声:'求雨本是为了百姓,怎么能再让百姓去做牺牲品呢?'他思忖一会儿,断然说道:'假如一定要用人来作祭品,就让我来吧

  汤王献身求雨,臣民们为此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典礼。地点在亳都城外的桑林(今亳州汤陵西二里)。汤王沐浴后,修剪了指甲和头发,身着白色的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人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

  接着,由两个巫师搀扶着,登上了高高的柴堆。汤王肃穆站立,闭着眼睛,待正午时分,由巫师点火。参加求雨的人成千上万,他们都跪在柴堆的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雨下。

  点火的时候到了,惊天动地的号角声响了三下,巫师们用火把从四面把柴堆点着。片刻间,浓烟滚滚,烈焰腾空,汤王被裹在烟火之中。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吹来,霎时间乌云布满天空,紧接着,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泼灭了火焰,浇透了大地。人们欢呼雀跃,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唱着赞歌,送他回到王宫。

  公元前1600年,汤正式建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商汤开了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史称“商汤革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