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圈子文化”有利有弊

 圆角望 2017-09-25

    曾一果

    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都市里较近生活圈的人们之间互不关心,这就是学术界提出的“陌生化社会”。不过,在互联网时代,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有人说互联网是新型社会关系的重构力量,特别是微信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状态”,将人们重新拉回到一个圈子化的“熟人社会”。同学群、亲友群、单位群、战友群……随着微信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这些群里,大部分人之间是互相熟悉的。例如笔者所在的家族就建立了一个“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微信群,这个亲友群将工业化时代那些分散四方的家族成员在微信上重新聚集起来。在群里,亲友们一起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讨论家族里的各种大事,群里每天都十分热闹,一个传统的家族社会就这样在微信上重新建构起来。类似的现象还很多,很值得关注。

    当然,微信重新建立了多样化的“熟人社会”,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微信中找到“知心朋友”,建立自己的“文化圈”。但是微信上的“朋友圈”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圈子文化”,对于当代人而言也是有利有弊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它。

    首先,相比较于传统的熟人社会,微信的“圈子文化”是复杂多变的。例如在一个中国传统村落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和交往圈子往往只限定在这个村庄内部,事情往往也并不复杂,所以人们大部分时间是比较悠闲的。但是在微信时代,每个人都有很多微信好友,加入数个微信群。结果,许多人每天都很忙,因为他要用心经营、维护微信朋友圈或公众号,他需要不断在微信上“晒自己”,以获得朋友的点赞和认同,同时为了维系与朋友的关系,他也要不停地关注、点赞别人,线上的朋友关系有时并不等同于现实社会的朋友关系,“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怎么从来不给我点赞?”久而久之,线上的关系甚至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

    其次,微信上每个人的社交行为可能都有些表演性质和功利化色彩。在微信世界中,人们的表现与现实社会里有时差异很大。在微信上,许多人的言行就常常是筹划好的,他们所贴出的文字、照片和图像是精心选择的,所展现的并不是其生活的全部,而是其生活中光鲜亮丽的一面。在朋友圈中,还有一些人则更加功利主义,他将微信朋友视为潜在商业客户,发朋友圈和开微信公众号都是为了营销产品。

    再次,以微信为平台而形成的朋友圈跟现实社会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个等级和差异社会。微信群所形成的圈子,即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现实社会的圈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复制着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结构,包括权力关系。在一个越来越碎片化的微信时代里,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涌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加谁为新的好友、为谁点赞,都变得越来越讲究了。微信虽然重构了“熟人社会”,但是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并非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和沟通。在某种程度上,微信其实强化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属性和等级关系,甚至制造了阶层之间新的差异、区隔和裂痕。

    对于微信所建立的“圈子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微信确实让人们获得了一种新的社交体验,让每个人都能重新找到自己的身份归属,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开展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以微信为平台所建立的“圈子文化”也可能复制和强化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而且,种类繁多的朋友圈、微信群或公众号都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文化和社会场域中,与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着关联,构成了一种比现实社会更为复杂的关系。总之,以微信、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介,不仅从信息的传播模式、个体之间的交往行为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全面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而且也建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和精神状况,这需要我们去做更具体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作者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

    本版供图:古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