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石达开的三首真诗

 amberain 2017-09-25

石达开文武兼备,一向有有能诗能琴之名。但迄今为止所流传的他的诗作多为他人伪托之作,真诗却寥寥。正如罗尔纲先生先生所说,石达开的能诗之名并不是后人伪托的,只是保存下来的作品极少,大都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而遗失了。而就因为他有向有能诗歌之名,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借他的名字写伪诗。 

在石达开的诗中,有三首笔者认为是真作的。 

-------------------------------
(1)广西白龙洞提壁诗 



太平天国庚申拾年,时于季春,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荒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青云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勘石。以为世迷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 

挺身登峻岭 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 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 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日虹。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它的《序》已经有明确说明,而文中提到的刘青云原诗为: 

异境从天辟,登临眼界空。 
万家遥带雨,一水怒号风。 
古佛形容怪,奇人气象雄。 
回看腰下剑,飞去作长虹。 

这是首真诗,已经有许多史学家从多方面考证证明它的真实性,这里就不多谈了。 

石达开这首诗的文词很浅,但显示出的文字功底却很深。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原诗来看,没有什么高深的的用字,也没有引用什么典故,文意相当浅白,即使没有多少文化的人,靠听的也基本上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太平天国自起义后,一向倡导文以致用,提倡朴素的文风,便于理解,也便于流传。开科设式也废除了八股文,以文章内容重于其形式。这也可算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意义之一吧。 

但是,这首诗的用词虽浅显,却可以从形式上看出石达开的文字功力。这是首五言格律诗,诗词之中,以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最严格,除了压韵的基本要求外,每句之中的平仄变换也有相当严格的限制。这首诗是即兴的作品,而且还是限韵(依刘青云”空,风,雄,虹”原韵),信笔挥毫间,却完全符合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有一定难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五言格律只要求第二联和第三联对仗,但石达开这首诗在遵守五言格律的平仄规则的基础上,更做到了四联完全对仗,这就十分难得了。所以,在形式上,这已经是一首上乘之作,尽管作者没有刻意雕砌卖弄文采,但却还是可以由此看出其文字功力。 

再看诗的内容,气势明显胜过刘青云的原诗。罗尔纲先生曾这样评价它,“。。。。。。从风格上看,石达开此诗风格雄壮,我们之要读他这一句“挺身等峻岭,举目照遥空”的诗句,便会立刻使人联想起麦高文所说的“英雄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的气概。这种风格与世传文士伪托的假诗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说到这里,笔者有两点联想: 

第一,在《六十七将领上天王奏》中指责石达开“一返故乡,便有归林之念”,由于他们脱离石达开是在石达开返回老家贵县以前,所以这里的“故乡”只能指的是广西。然而别说“一返故乡”,写作这首诗的时候,石达开回广西已经有六个月了。看这首诗所的气势,逐鹿中原的雄心展露无遗,哪有什么“归林”之念?仅凭这首诗,便足以驳斥所谓“一返故乡,便有归林之念”的说法。 

第二,当今流传最广的石达开诗,恐怕是下面这首《入川提壁》 

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人头做酒杯,饮尽雠仇血。 

认为这首诗是伪作的理由很多,如以“太平天国正朔”自居的“真天命太平天国通军主将”是否会公开自称“大盗”?此诗既是提壁,提于何处,为何当时不见任何公私文件提及?等等。这里要说的是,以石达开在广西的提壁诗所表现出的文字功力,这首诗也不太可能出于他的手笔。这首诗既不会即兴之作,又不需要限制韵脚,论难度远远不及上面那首,但却连格律诗基本的对仗要求都不符合,且不说平仄是否合律,第二联“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根本就不对仗。实在很难使人相信它和前一首真诗是同一人所做。 


-------------------------------

(2)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这是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一带时,当地苗族百姓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用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低头畅饮。席间,石达开即兴赋诗一首。 

首句“千颗明珠一瓮收”,是指美酒系以多种粮食酿成。次句“君王到此也低头”,是因为无论身份如果高贵之人,若不低头便无法将酒吸出。后两句则是说五根手指握住吸管,将酒一饮而尽。 

此诗真伪尚有争议,罗尔纲先生认为是真诗,而简又文,史式则认为既不能断言为真,亦不能断言为伪。 

笔者个人相信这是首真诗。除了史家所举出的依据,如传说与石达开的行军路线,当地民俗等均符合外,更重要的还是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磅礴气概。文字上,是紧扣“饮酒”一事,非常贴切,但收千颗明珠于一瓮,纵君王到此也低头,乃至只手托擎天之柱,可倒流黄河之水,这种胸襟,胆识,气魄,志向,只有翻江倒海气吞山河的英雄才能有,非寻常文人所能伪托。 

石达开这首诗,记的是与苗民欢庆之事,言的却是自己的鸿鹘之志。 

-------------------------------
(3)离京“为沥剖血诚”五言告示  

这是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向天国军民诏告自己离京原委的告示。 

首先要说的是,这个告示有两个版本,对比之下有不少出入: 

版本一: 

为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自恨无才智,天国愧荷恩。 
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古人。 
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 
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 
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 
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惟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 
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 
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版本二:  

为沥剖血陈,谆谕众军民:自愧无才智,天恩愧荷深。 
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世人。 
去岁遭祸乱,狼狈回天京,自谓此愚衷,定蒙圣鉴明。 
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 
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惟是用奋勉,出师再表真。 
力酬上帝使,勉报主恩仁。惟期成功后,予志复归林。 
为此行谆谕,谆谕众军民:依然守本分,各自立功名。 
或随本主将,亦一样立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两个版本发现时间地区不同,应该是同一告示的初稿和改稿。关于哪份是初稿,哪份是改稿,史式先生根据张贴时间的先后,用词平仄的考究等考证,做出前文是修改后的定稿,后文是最早的初稿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 

除了一些用词上的差异外,两稿中有三处特别值得注意的差异 

(1)初稿中“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在修改稿中被删除。 
(2)修改稿中另加了“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一句。 
(3)初稿中的“各自立功名”在修改稿中被改成了“照旧建功名”。 

石达开做这三处修改时的心情,实在值得仔细体会。正如史式先生在《五言告示初稿改稿考》一文中指出的“初稿中“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两句,显然是石达开在对洪家私党极为愤懑的情绪下写出的。这是不是事实?当然是事实。这一事实不仅是太平天国自己人知道,连敌方也知道。如当时围攻九江的湘军将领李续宾所得情报说: 

“客商有自下游回者,言金陵各伪王忌石逆之能交结人心。石逆每论事则党类环绕而听,各伪王论事,无肯听者,故忌之,有阴图戕害之意。”--《李忠武公遗书》” 

不过,太平天国内部这种严重的内耗虽然已是完全公开的秘密,到底还算是秘密。初稿把这个秘密完全公开出来,可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产生不好的政治影响。冷静下来的石达开为了顾全大局,在修改时删掉了这两句,另加了“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两句。” 

-------------------------------
而按同样的思路,也不难推测为什么初稿中的“各自立功名”在修改稿中被改成了“照旧建功名”。“ “各自立功名”使人产生产生一种错觉,即太平天国各队伍是否已经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不复是一个整体。而“照旧减功名”就好得多,不论继续留在当地还是跟随石达开出征,都是为太平天国出力立功,都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劝告全体军民,各自安守本份,为革命事业立功,如确属自愿,也可以前来参加自己的队伍建功立业。”(史式《对石达开评价变幻无常原因考》) 

对于这首《五言告示》,笔者非常认同史式先生在《石达开真伪诗文考》一文所做的分析--- 

“如果诗人吟诗不限于律,绝,则石达开离京城出征时所公开贴出的《五言告示》,也可以说是一首好诗。。。。。。如果石达开不是能文之士,这份告示自然由军中的老夫子代表;他既能诗能文,而这份告示却又用了很特殊的韵文形式,且能一韵到底,这就不同凡响,绝非一般只会写“等因奉此”的老夫子所能胜任。因此,很可能是出自石达开的亲笔。公文应该明白晓畅,本不应该使用字数受限制的韵文。为什么这篇告示要用韵文,而且要用句子很短的五言韵文?其原因不难推想而知。石达开既有无限愁思要向大家倾诉,但是又不能说得过于明显。这是为了顾全大局。如果把话说得太明显了,就会增长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予敌人以可乘之机。他把“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修改为“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 
诚”,就是为了把事情说得更加隐诲一点。既然希望说得隐诲,五言韵文正是最好的形式,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 

石达开虽然能文,但在离京之时,由于历经国难家难友被逼出走,自然心乱入麻。所以用语不够讲究,文义也不够含蓄。到达安徽之后,再来仔细斟酌,就觉得有修改之必要。《五言告示》前后出现字句略有出入的两个不同的抄件,原因在此。 

我们认真体会一下这篇《五言告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相信它确出自石达开之手。他对太平天国事业已片忠心,洪家私党却一直对他猜忌排挤;他一心要为国出力,洪家私党却处处掣肘,阴谋陷害,逼得他非走不可。他当时的满腔悲愤,不下于被放逐的屈原。他的处境,也和昔日的屈原相似。因此,他的这篇《五言告示》,也就成为太平天国时代的《离骚》。全篇所言,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充满了真实的感情。从形式上说,《五言告示》自然赶不上《白龙洞题壁诗》;但从真情的流露,“言为心声”,“诗言志”这一方面来说,《五言告示》正是感人至深的诗篇,应在《白龙洞题壁诗》之上。” 


参考文献: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辨伪》 
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 
史式《五言告示初稿改稿考》《石达开真伪诗文考》 

--------------------------------------------------

小时候没有网络,书店里的书少得可怜,在妈妈的书架上和中学图书馆里挖空心思寻找和太平天国沾边的蛛丝马迹,每一首太平天国人物名下的诗都让我惊喜,但当 初对《入川题壁》是惊喜中夹杂着微微失望和自我安慰的情绪,对《白龙洞题壁》是惊喜中带着趣味感和淡淡欣慰,对《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和《扬鞭慷 慨莅中原》是惊喜之上再加惊喜,《五言告示》则被我当成瑰宝般小心珍藏于心。

喜欢《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是喜欢诗,喜欢《五言告示》是珍惜文字背后的情感。

对 《白龙洞题壁》,我只想说,诗(包括序)的意境比真地方好多了!我去游白龙洞的时候满脑子被这首诗激发出的想象与豪情,真到眼见为实的时候……想让自己融 入诗中的意境反而比没眼见为实之前难了好多。见识过桂林山水、金陵风月的一群人,戎马倥偬之余竟也能在这样一方不起眼的小天地里意兴盎然、自得其乐,好像在壮游什么名山大川一般,让我亦感慨亦激赏。

https://tieba.baidu.com/f?kz=618182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