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38)任人评说

 金色年华554 2017-09-25

如果秦始皇是被谋杀的,那么究竟谁最有可能是凶手呢?

关于谋杀秦始皇的嫌疑人,也有三种说法:

一是胡亥;

二是赵高;

三是李斯。

郭沫若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

这篇小说描述了秦始皇在平原津渡黄河时,癫痫病突然发作,后脑勺撞到了青铜冰鉴上,引起了脑膜炎病发,陷入昏迷。

当车队赶到沙丘后,就在沙丘宫住了一夜。

第二天,赵高、李斯发现秦始皇死了,“右耳流着黑血,右耳孔内有一根寸长的铁钉”。

郭沫若先生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秦始皇之死的一种推测。

那么,到底是谁谋杀了秦始皇呢?

小说中认为是胡亥。

因为胡亥得知秦始皇立遗诏封长子扶苏为继承人后,心中十分不满,便联合赵高、李斯准备篡改遗诏。

后来害怕夜长梦多,担心节外生枝,所以下此毒手。

但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年轻的胡亥没这个能力,更没这个胆量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他们认为谋害秦始皇的另一位最大嫌疑人应该是赵高。

秦始皇病危时的诏书、玉玺都留在他最信任的中车府令赵高手中。

赵高常常随侍秦始皇左右,下手的机会比胡亥多得多。

那么为什么赵高要谋杀秦始皇呢?

主要原因就是赵高不愿意看到扶苏继承大位。

因为扶苏与蒙恬蒙毅兄弟关系交好,而赵高对蒙氏兄弟恨之入骨。

他不想蒙氏兄弟受到尊崇,而最终对他不利。

另外赵高有做皇帝的野心,后来赵高逼迫胡亥自杀,欲自立为皇帝,就是证据。

但由于众臣的反对,赵高才不得已立子婴为皇帝。

所以历来都有很多人认为赵高才是真正的凶手。

但实际上李斯的可能性也很大。

因为李斯担心在秦始皇死后自己的禄位不能永保,所以想拥立一位公子为皇帝。

这样有了拥立之功后就可以永保禄位。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三个嫌疑人中,赵高的嫌疑应该是最大的。

但是,上述各种谋杀的说法都纯属猜疑,既无文献记载,又无出土文物佐证,仅存的一线依据就是逻辑推理。

而这些所谓的逻辑推理都是依照秦始皇死后胡亥、赵高、李斯的表现由好事者倒推出来的。

所以我们权当听之,不必过于深究。

据考察,秦始皇陵至今没受到严重破坏,秦始皇的遗体可能尚在。

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气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

所以待秦始皇陵发掘之时,秦始皇的死亡之谜,甚至他身世之谜都可能自然而然得到解开。 

我们拭目以待。

总之,一代帝王秦始皇就这样在踌躇满志中离开了,也许正如他所愿成了天上的神仙。

秦始皇虽然死了,但后人对秦始皇的评说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的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施行“暴政”残害百姓,没做过一件好事。

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持续最久,流传最广。

但是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做了很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朽功业。

纵观这些观点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难免有失偏颇。

那么究竟怎么评价秦始皇才算比较合适呢?

我这里试着回顾一下秦始皇在世时的一些对内、对外政策,然后由你自己做出评判。

首先,我们先看看秦始皇的对内政策。

在当时,阻碍天下统一最大的力量就是诸侯国的纷争。

所以秦始皇荡平六国之后,决计不再分封建国,而是推行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从此“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

这无疑是一种体制的进步。

但天下初定,过去诸侯国的百姓难免会留恋故国的生活方式,因此会有人对此不服,起来生事。

为了要让老百姓不能起来有效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

于是秦始皇尽收天下金属兵器熔化铸造成十二铜人和乐器。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统一思想。

原古社会,内部矛盾不突出,下面人的意见,总能自觉和决策者保持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但后来阶级分化,诸侯林立,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老百姓的意见也越来越不能统一,最终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看似热闹非凡,”百花齐放“,其实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

怎么办?

无非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强制统一思想;

一种是协调统一思想。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私学繁盛,自得其乐,无法理解统一思想这个道理。

他们不知道各有其不同主张,会导致社会各方面利害冲突,各有异心,而代表全国大部分人利益的政策不能顺利推行。

因此,统一思想是势在必行的,当然焚书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其实早在《管子.法禁》《韩非子.问辩》两篇中,就有焚书的主张。

秦始皇及李斯只是把他们的主张实现了而已。

前面文中说过,当时真正焚烧的主要是涉及社会、政治问题的书刊,而涉及民生的技术性书刊不在焚烧之列。

至于坑儒,多半是子虚乌有的事,多由后来品行不端的知识分子栽赃陷害的。



另外在社会生活方面,秦始皇进行了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的四大统一,这些也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以上就是秦始皇对内的一些主要政策。

我们再看看秦始皇的对外政策。

对外,秦始皇主要采用的是“略定边疆”“固定四极”的军事行动。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主要有三大军事行动,分别是荡平六国、北伐匈奴、南收百越。

另外通过和平手段开通了“西南夷”。

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而且又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而且开启了中国历史新一页,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义深远。

从上面总结的对内、对外政策来看,秦始皇在政治上应该是有着一种伟大理想抱负的。

当然这些理想抱负与重用丞相李斯,对李斯言听计从是分不开的。

所以历史上单纯的把秦始皇定位为“暴君”,实行“暴政”,而把他的贡献一笔抹杀,其实是非常冤枉的。

但是秦始皇的政策虽好,却有点操之过急,有些好事就转化成了坏事。

北伐匈奴、南收百越,连年征战,筑长城、修直道、驰道,这些已经让当时的老百姓不堪重负。

他还沿着战国时代以前的习惯,虐民以自奉,造宫殿,建陵墓,穷极奢侈。

另外他还进行了至少五次大的巡游,徒耗国力。

这些不能不说都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苦难。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被评论了两千年,至今也没有定论。

我这里也不敢胡乱造次、忘加评断,只是抛砖引玉,供大家借鉴而已。

最后我想到了毛主席的一首诗和他对秦始皇的一些评价,感觉还是非常公允的。

现原话引用分享给大家,也算是对秦始皇做一个总结吧。

毛主席在一九七三年八月五日,有一首七律,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为什么推荐毛主席的这首诗呢?

毛主席不但是个历史学家,还是个政治家,这是单纯的历史学家无法相比的。

只有同时为政治家的历史学家才能深刻理解体会同样作为政治家的秦始皇的苦衷和处境。

单纯知识分子出身的历史学家往往思维太单一,考虑问题过于理想化,难免有失偏颇。

这首诗中《十批》指的是郭沫若写的《十批判书》,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一下。

毛主席认为该书崇儒反法,不是好文章,而唐代柳宗元(字子厚)的《封建论》推崇秦始皇的郡县制,反对封建制,所以毛主席提出要“熟读”。

另外毛主席曾多次谈到秦始皇,他说:

”人们从书中得知,秦始皇有焚书坑儒的恶行,因此把他看作是大暴君、大坏人。焚书坑儒当然是坏事,它把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给挫折了。但我们对什么事都应当有分析,秦始皇并不是不问什么书都焚,也不是不问什么儒都坑。他焚的是“以古非今”的书,坑的是孟子一派的儒,其实只有460人。孟子主张“法先王”,所以孟子一派的书是“以古非今”的。而荀子一派则相反,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的。所以他并不坑荀子一派的儒,也不焚荀子一派的书。秦始皇“以古非今者族”的主张值得赞赏,当然我并不赞成秦始皇滥杀人。当时,要由奴隶制国家转变为封建制国家,不实行专政是不行的。但对孟子一派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过火了。政治上要实行专政,文化上要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这一条,秦始皇办不到的。说秦始皇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太武断了。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原来各国的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变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些事关中华民族兴盛的大事,能说不是好事吗?秦始皇还在陕西关中开凿了有名的郑国渠,长三百余里,可灌溉农田四万余顷,直接于生产有益,于人民有益。秦国因此富强起来,终于把六国吞并了。能说这不是好事吗?“

另外他还说:

“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逸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毛主席以上对秦始皇的评价总的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客观公正的。

无论如何,秦始皇终归已经死了,他走的那么匆匆,以至于来不及考虑身后事。

这也给一些政治投机分子有机可乘。

究竟是谁,又是怎样投机秦始皇的万世基业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