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之亡,确实有些突然,似乎一纸退位诏书就教它亡了!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突然爆发,虽然南方多省(包括北方的山西)宣布独立,可清朝在北方还拥有强大的兵力,并积极调兵遣将,往南开进,准备镇压反叛的独立省份。在时人看来,革命要想成功,必有一番大战要打。却不料,清帝忽然颁发诏书,自己宣布退位了,大清竟然“在一夜之间亡”了!
清朝的天下,由武力征伐而来,是少数人(满洲及八旗)对多数人(主体是关内汉人,还有回藏蒙等“藩部”)的统治。当它的政权稳固之后,必然以暴力镇压为基石。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不平等的体制,一切权势向满洲倾斜,对汉人、汉官、汉军(绿营)始终是防范的。这一体制,自康熙以来,已异常成熟,外表看起来十分稳固。直到太平天国运动骤然兴起,清廷才猛地发现,它的统治基础——满洲军政集团已经完全腐朽,大清的统治摇摇欲坠,它不得不起用汉官募勇练兵。十余年后,当由汉人控制的湘军、淮军最终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汉官也在清代历史上第一次在政治上取得了对满洲的优势地位。此为第一个节点(1851-1862)。
可是戊戌变法才百日就失败了,统治集团由的分裂公开了。变法被扼杀后,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漆黑,几年后(1900年)的八国联军之变,便显得毫无意外。清朝再次耻辱性的失败,更向世人宣告了它统治的无能;庚子之变更重要的后果是,清朝从此开始失去统治的合法性,反清运动从此风起云涌。此为第二节点(1894-1900)。
对此,光绪变法时曾有所涉及,而光绪本人似乎也愿意接受限制君权的立宪制,因为限制君权总比失去君权要好。然而慈禧用武力镇压变法后,事实上也抛弃了这个选项,虽然在1905年后,立宪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慈禧本人也表达了相当程度的兴趣和支持,然而欲使之让渡权力,根本是不可能的,最终“皇族内阁”骗局曝光,清朝已经失去了任何变革的机会。此为第三节点(1900-1908)。
慈禧在临死前,不顾严峻的危机,竟然立一个小孩为帝,此举几乎等于主动放弃政权了,令袁世凯等拍手称快。 当辛亥革命的枪声忽然响起,近半国家分裂,而掌兵的实力派又阳奉阴违,谋求自己利益,还动不动拿亡国故事吓唬孤儿寡母,隆裕太后只是一无见识的女流,她乐得赶紧退位,帝国在她眼里简直就是个烫手山芋,丢得越早越好!大清的最后三年,朝里朝外,充满了混乱,清朝所做的,似乎只是等待亡国那一天的到来了。此为第四节点(1908-1911)。
清朝统治的薄弱在太平天国以来暴露无遗,并随着外患的日益加剧其统治基础不断削弱,故大清之亡,如山之崩,它的基础早空了,退位只是从山巅最后滚落的一块巨石而已。所以,清之亡,似为突然,其实一年都不突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