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中医成长记——听故事,学伤寒】第十七回

 医贵仁心 2017-09-26


郭教授一行在护士的指引下来到20床患者床前。只见患者是位老年男性,半卧位躺在床上,面色虚浮而黯,精神萎靡紧张,额头和两颊都是汗滴,鼻子上插着氧气管,胸部高耸起伏,呈现出一副气喘不迭的样子。旁边的家属正在给病人拭汗,可刚擦完这边脸,另一边脸却又立刻冒出黄豆大的汗滴。


小施站定后迅速简要地汇报病史:患者张某,男,74岁。既往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40余年,10年前诊断出肺心病,常于冬季感冒后发病。本次因咳嗽、咯痰伴气喘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由门诊于一周前收治入院,入院后给予抗炎、平喘、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这两天患者肺内炎症基本控制,精神好转,但下肢水肿却一直没有消退,所以想请郭老来会诊一下,没想到患者的病情会突然加重。


“病人是并发重症心衰,马上给病人静推40mg速尿,减轻心脏负荷,备50ml参附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以强心。”郭教授注视者病人,一边给病人搭脉,一边向护士下达医嘱。


等望闻问切及体格检查完毕,郭教授又对小施说:“我来口述处方,你马上到门诊取药拿来病房煎煮,给病人服用,直至病情见到好转。”


小施一丝不敢怠慢,认真地写下处方:炮附子15g,红参9g,炮干姜6g,炙甘草6g,茯苓30g,炒麦冬15g,生龙牡各30g,万年青15g,益母草15g。等郭教授签好字后便跑了出去。


待病人挂上液体,旁边焦急不安的家属的情绪也开始平复下来,郭教授便问:“患者的病情不是有好转了吗?为什么会突然加重了?”


病人家属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爷子在床上躺了一周多,心里闷得很,这两天感觉舒服多了,今早晨起床后便吵着要下去走走,我拗不过他只好带他下去了。


可回来的时候电梯很忙,等了半天才乘上,电梯里面人挤人、人挨人,正常人都有些闷得喘不过气来,老爷子也开始憋喘得厉害。这不刚挪到床前躺下,他就捂着胸口,一边喘一边头上流汗,怎么擦也止不住。”


“汗为心之液,患者心气外越,津随气脱,所以就会大汗淋漓不止。”郭教授看着两个弟子,接着说:“病人脉象滑细而数,重按无力,这也是心气外泄的表现。”


仲小依仔细望着患者起伏的胸膺随心率而微微跳动,若有所思地说:“《内经》上言:脾之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其动应手,候宗气也。现在患者的表现是否就是所谓的宗气外泄啊?”


郭教授赞许地点了点头:“《内经》里说的‘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就是对心衰患者局部表现的一种形象描述,是祖国医学独创的一种观察心脏功能的方法。”


席建中对郭教授和仲小依讨论的这种新鲜诊查方法非常感兴趣,可对其中某些医学术语却是有些不解:“你们一会说患者的病机是心气外泄,一会又说是宗气外泄。这两者难道不是一个东西啊?”


郭教授笑了:“气是中医学中最复杂难懂的概念,也是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主要标志之一,等有时间的时候我会专门给你讲解一下。单就心气和宗气而言,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气是由来源于中焦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构成的,生成后积于胸中膻中穴,一方面贯心脉以行气血,另一方面走息道而司呼吸。这个病人心肺功能都有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宗气外泄,单就心脏来说,讲心气外泄也未尝不可。”


仲小依看着小施医生夹在病历中的处方,突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郭教授,我看您的处方是四逆汤加味,应该是按少阴病来进行辨治的。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少阴病的主证是‘脉微细,但欲寐’(281),可这个病人脉象虽细,精神却是烦躁紧张,明显与少阴病有些不相吻合啊。”


郭教授听到这里又笑了:“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少阴病过程中由于阳气不足,神失所养的确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但欲寐),此为其常。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患者也可以出现躁扰不宁的相反状态,如《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就是少阴病患者白天身之阳气得天阳相助,暂时与邪相争表现出的烦躁不安,但夜间天阳衰退,正气无力抗邪而恢复安静。


再如在少阴病和厥阴病过程中,倘若危重病人突然由安静转为躁扰不宁,这往往提示患者阳气暴脱,虚阳外扰,是病情加重的征象,像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寐,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过去我以为中医除了会开汤药,就是使用针灸和推拿等传统疗法,没想到您对现代医学知识也是如此精通啊?”通过这次病房会诊,席建中对郭教授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郭教授和蔼地笑了:“医学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科学,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是难以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当今西方医学有许多可以值得中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譬如这个静脉给药,能使药物迅速进入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还可以在短时间内补足患者所缺失的水、电解质或血浆、血细胞等物质,使机体迅速恢复原有的平衡,这是传统中医药疗法是无法比肩的。


在古代,没有静脉给药等手段,不仅食物,就是药物也往往要靠口服经过脾胃的运化后才能慢慢被机体利用而发挥治疗作用,所以对于虚损性疾患治疗起来就相对较慢,治疗的难度也很大。而对于一些急性失血亡津脱液的患者,其临床救治的死亡率更是非常高的。


但当静脉给药技术出现后,本来对传统中医药而言一个很大的治疗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也正是凭借其一系列的技术优势,西方医学在近现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最终迅速超越了发展缓慢的中医学及其他传统医学,占据了主流医学的地位。


而中医学则在日新月异的西方医学面前,其阵地不断地流失,最终沦落到今天替代与补充医学的地位。所以,在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医,不懂西医学知识是寸步难行的。”


郭教授注视着席建中,继续说:“尽管如此,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药学在医学理论架构上却具有先天的优势,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脏腑一体的病生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防治并重的康复观等均对引领当代医学发展有着巨大的启发和指导价值。


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医,要充分借鉴西方医学的成功思路来发展中医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中医,实现中医药新的飞跃。而作为一名有抱负的西医,也应主动去学习和借鉴中医的理论思维,探索和构建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医学模式。


譬如对于这个患者,静脉给药只能救急,难以彻底治本。要真正使患者恢复健康还要根据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而这也就是中医所强调的‘治病求本’。” 


正在这时,小施快步走进了病房,一边擦着额边的汗水一边说:“20床的中药已经取回来煎上了。”


郭教授转身嘱咐病人家属:等药物煮到一刻钟左右就开始给病人少量频服,边煮边倒边喂,一副药服完后可以继续服第二剂,病情有什么变化立即向医生汇报。


交代完毕,郭教授示意可以去看另一个要求会诊的患者了。小施医生带领大家向另一间病房走去。要知下一位患者的病情如何,师徒三人又会有什么新的交流,且看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