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场死去活来的离婚拉锯战,看完我能说脏话吗

 默默地走着 2017-09-26



话说最近有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IT男在与妻子结婚仅仅几个月后,就因不堪妻子的挥霍无度而与其离婚,结果遭其索要千万抚养费和威胁。于是,在留下一封控诉遗书后IT男跳楼自杀。

 

尽管事件女主翟欣欣目前在法律上尚未被判有罪,但毫无疑问她的行为是导致前夫自杀的重要诱因。这件事也再次告诫我们——婚姻,作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需要慎之又慎。

 

而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也是和IT男一样的“离婚难”问题,里面的主角在离婚的过程中虽然没有被逼死,但也几乎要被逼疯——《诉讼》。



从片名“诉讼”二字就可以猜到电影跟法律有关,场景有法庭,人物有原告、被告和律师。

 

但本片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任何的外景,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负责裁决的法庭,和等待进入法庭的通道里。



而这个法庭本身也很特别。

 

它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司法法庭,而是一个宗教法庭。因为在故事的发生地以色列,并不存在民事婚姻与民事离婚,无论是结婚与离婚都必须在犹太教拉比的裁决下才能成为“合法”。

 

当然,尽管本片的场景单一,却一点不单调。

 

正如网友的评价——只需要一个房间再加一个过道,也可以讲出一个好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薇薇安正是法庭上的原告,她提起诉讼,要求离婚,但她丈夫始终坚决不同意。


 

那么到底薇薇安为什么要离婚呢?是丈夫做了什么过分的事?

 

其实并没有。他从来没有动手打过妻子,他为妻子提供生活所需,他不赌不嫖,身体没有缺陷,也没有强迫妻子做违背其本人意愿的事。



而作为妻子的薇薇安也是一直坚守妇道,尽职尽责。他们结婚三四年,共同育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已经长大成人。估计在外人看来,这最起码是一对很合格的夫妻。只不过外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已经三年没说过话了。


 

而薇薇安也早已搬出丈夫家,她不在家中居住并要求离婚的动机很简单——不爱了。

 

然而对于宗教法庭来说,这样的理由并不成立。


 

法官们希望薇薇安回去先待六个月试试,并尽最大努力维护家庭的和睦。


 

出现这样的结果我相信你们并不会感到奇怪。毕竟在中国的文化里也固有“劝和不劝分”的说法。当然,我们更常听到的一个理由是“为了孩子”。

 

这里就可以看出本片的一个特点,它不仅聚焦于婚姻内部,也涉及到了旁人对一桩与自己无关的婚姻的看法。当观众对薇薇安的遭遇产生共鸣的时候,也不免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劝和不劝分真的合适么?


 

显然,对于一段婚姻或者恋爱关系来说,旁人知道的永远微乎其微。这段关系的状态,以及自己在这段关系里的处境,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真正清楚。

 

薇薇安很清楚自己的感受,所以她并没有放弃,于是6个月后,她又来到了法庭。


 

但由于她的丈夫没有出现,法庭不予审理。


 

从这里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以色列独特而别致的婚姻制度了:

 

法律面前并非人人平等,甚至法律本身就充满了男权色彩——夫妻能否离婚完全取决于男方。



只要丈夫不出现,就算薇薇安再着急也没有办法。而更荒唐的是,就连法庭也说自己没有办法。


 

就这样,薇薇安一次次的跑到法庭,又一次次的无功而返。然后又是五个月过去了,法庭上仍然看不到丈夫的影子。

 

那么法官们难道真的对于被传唤却不出庭的人束手无策么?

 

不,从后面的情节看来,他们是有权力强制要求被告出庭的。而他们之所以不肯这么做,无非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也偏向于丈夫一方。

 

于是,薇薇安再次被法庭要求回家,因为上次法院判决她在家待六个月,她却无法忍受只待了三个月就跑出来了。


 

而法官承诺,只要薇薇安回去待够六个月——那下次一定让她的丈夫出庭。


 

薇薇安信了,回家了。

 

可当她之后再次来到法庭,却发现自己的丈夫还是没到。

 

至于法官,非但没有履行承诺,反而责问薇薇安的律师——为何要鼓动薇薇安离婚。



一向沉默的薇薇安终于忍不下去了,她开始义正言辞地向法庭据理力争。



但得到的结果却是还要再等三个月。



所以,尽管薇薇安又急又气,前前后后等了无数个月,但却无能为力。除了继续等待,她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站在她对立面的不是某个敌人,而是宗教的绝对权威,是习俗的统治力量,是男权社会里极度不公正的制度。

 

于是,她又等了三个月。而在距离第一次开庭一年半之后,她的丈夫终于出现了。


 

于是薇薇安的愤怒与怨恨第一次有了实实在在的着力点。

 

她再次重申——我跟他过不下去了。



不过她的丈夫态度依然坚定,他还是“不同意”。这三个字看似云淡风轻,但当它和特定的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是具有令人绝望的力量。


 

是的,就算薇薇安等了一年半,跑断了腿磨碎了嘴,终于等来丈夫出庭了,但只要他不同意,这婚就没法离。



没办法,薇薇安只得拿出点强有力的证据。于是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各路证人开始如走马灯一般的轮番登场。

 

对于一部场景单一的电影来说,这样的设计显然拓宽了影片的表现空间,也扩大了故事的外延。观众可以通过证人们的讲述进一步了解妻子和丈夫,也可以窥视到法庭外面的世界。

 

而这个外面的世界最显眼的特征,还是男权。

 

第一个出庭作证的是薇薇安的哥哥,按理说他应该向着自己的妹妹,尊重妹妹的选择了吧?


不,他没有。他的逻辑是,“一个好男人,一定会是个好丈夫”。


 

他给自己妹夫的建议是——男人得有点手腕,女人才肯听话。


 

第二个证人是一位女性,但是因为她独身,丈夫一方的辩护人就说她是因为嫉妒薇薇安所以想要拆散这对夫妻。尽管女证人感觉受到了侮辱,但却没有得到任何道歉。


 

而接下来出庭的证人——薇薇安的嫂子,更是直接道出了离婚女人残酷的生活现实,言外之意就是如果过得下去谁也不会干离婚这样的“傻事”。



这么说吧,其实在每一个文化里都有着特定的性别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会对不同的性别角色抱有不同的期待。

 

这种期待根深蒂固,也就成为一种被默许的道德准则,例如影响中国上千年的“女主内男主外”。而在犹太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对于女性的道德要求则尤为苛刻。

 

正如影片中展示的,薇薇安和自己的律师在咖啡厅见面,就被认为不正派。



薇薇安执着于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她的哥哥眼里就是“像骡子一样倔”。


 

不止如此,除了薇薇安的律师,片中几乎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都认为薇薇安是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女人,都认为她不是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男性期待)的女人。

 

那么被男性认可的女人是什么样呢?片中也为我们展示了——每天在家做家务照顾孩子;


 

没有自己的银行账户;


 

丈夫想要一个男孩那自己流产了六次也没关系;


 

晚上丈夫早早睡了,但自己还要继续工作。


 

以上,就是该社会下普遍认可的——女人该对男人的尊重。



从这个角度看,薇薇安可不就是大逆不道么?

 

她跟社会主流所期待的女性可以说是太不一样了——她会涂抹指甲油、穿高跟鞋;


 

她有自己的事业,可以自食其力。


 

可以说种种细节都表明,她是一个崇尚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女人。这跟她传统的丈夫形成鲜明的反差,也造成了她与保守的社会习惯之间出现矛盾。

 

而观念不同,对婚姻幸福的理解也就各异——丈夫和片中的大多数男性认为,丈夫已经付出了对于家庭的责任,所以作为妻子不应该不满足。


 

而薇薇安则认为,在这段关系中她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自由——她不被允许自由交友;


 

她的想法始终被无视;


 

她从来没有感受过拥抱;


 

她是没有遭遇过身体上的暴力,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忍受冷暴力。


 

当然,让薇薇安感觉不幸福的这些事情可能在这个国家的很多家庭里也都正在发生,只不过独立且足够自信的薇薇安讲出来了而已。而她所代表的,也正是那些想摆脱不幸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以色列“新女性”。

 

这就是本片的高明之处,它既用诸多细节展示出了普世的婚姻困境,又挖掘出婚姻背后的文化基因与宗教土壤,并不露声色的批判了男权至上的以色列社会。


 

所以往小了说本片讲的是夫妻矛盾,而往大了说则是观念之争——对立的不是男性和女性,而是自由与传统,世俗与宗教。

 

讲到这,或许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薇薇安的丈夫不同意离婚了,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在一个男权被推向极致的社会里,男性往往会把尊严和面子看的特别重要。

 

而薇薇安的反叛不顺从,则意味着丈夫不再像其他犹太教徒一样享有对妻子的控制权,意味着他的颜面扫地。



那么面对丈夫的阻挠、法律的偏心,薇薇最后成功了么?关于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或者说这个问题也没那么重要,毕竟,在电影之外还有成千上万个薇薇安。

 

她们遭受着来自社会与宗教的不公正待遇,却也从未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


以色列女性裸体抗议活动


而这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或许才是万里之外的我们该鼓掌和记住的。毕竟,跟逃避式的顺从或自我了断相比,勇敢的活下去,跟命运斗争往往更需要勇气。

 

当然,值得被记住的还有这部电影,以及去年离世的本片女主角兼编剧兼导演——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独立的女人或者说一个独立的“人”该有的样子;她用一个漫长的困难重重的离婚故事让我们相信——无论世界多么险恶,环境多么阴暗,只要坚持下去不停呐喊,改变的那一天终会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