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珍惜物种”多一点呵护

 品质公共生活 2020-10-14

    如果花园里的花儿大面积死亡,其原因那很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异常变化,是空气、水、土壤的突然恶化。如果大多数花儿争奇斗艳,个别花儿却无精打采,甚而凋零。事实上,这个季节本是她们大放异彩的日子。她们的枯萎乃至凋谢,很可能是因为其对空气、水、土壤的细微变化的极度敏感。于是,有人说,这是个体因素。这些花儿的非正常凋落,源于其对外界环境的极度敏感,而这种敏感,或者是其基因特质导致的,或者是后天的成长过程的某种记忆造成的。正是这种先天的生命特质和后天的成长记忆,使其区别于花园中的大多数花儿,造成了她的特立独行,也使其更娇贵、更脆弱。

    遗憾的是,现代化的大花园的管理方式是严格标准化的。灌溉、施肥、偶尔还要打药,这些程序按部就班,严格遵循操作手册。这一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标准化的养护方式,对应的是大面积的、平庸的、无个性的作物,那些具有“特殊气质”、需要更多养分的花儿,自然活得很艰难、很辛苦。更糟糕的是,那些个性张扬、特立独行的个体,还被认为是“不合群的”,甚至是“病”。于是,我们会看到,在这里,是否有“病”的评判权交给了那些大面积的“多数”,跟“大众”背离的、与“主流”不一致的,就是有“病”。这便是密尔所抨击的“社会的暴虐”。

    现代化的高流动性和精细的社会分工,瓦解着传统的社会团结纽带,家庭和乡土的联结被冲得七零八落。从情感的共同体到人群的社会,个体变成了孤零零的“原子”和袋子里互不连结的“马铃薯”。于是,我们虽然朝夕相见,但彼此也只是现代都市里站在门口打招呼的邻居;虽然能够“躲进小楼成一统”,但谁又能够理解我们“深不可测的孤独”?风雨来临,我们独自承受。

    这两天,我在思考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我惊讶于先贤的智慧,惊讶于大革命口号的后现代特质。“平等、自由”社会中的个体,是自治、独立的,这恰恰强化了现代分工之下个体的“原子化”,因此,便有了“博爱”,以“爱”将一个个独立的“原子”结成“分子”,实现社会团结。现代化是理性的、制度的、冷冰冰的,然要个体之间的连结,则需要温情、粘性与热度,需要有东西把大家吸引在一起,这便是后现代所诉求的“感性”与“激情”。

    有人说,友爱是共同体之魂。没有爱,便没有希望,没有希望,便只有离去。爱在哪里?爱在“原子”的相互吸引中,爱在由原子组成分子的化学键和吸引力之中,是无形的、有形的将我们和他人缠绕在一起的那些“丝”和“线”,是千丝万缕的“尘缘”。在社会的大花园里,如果我们能对那些特殊的植物多一点“丝”和“线”,也许可将一个个游走在生死边缘的生命一次一次拉回到岸上。可是,现代社会的“马铃薯们”不是“蜂窝”,不是“蜘蛛网”,“原子”之间还是化学键,“马铃薯们”之间有什么呢?

    当一个“马铃薯”出了问题的时候,其他的“马铃薯”会说,这不是我的事。我没有刺,我没有棱角,我没有伤害他。是的,是他自己的问题,所以人人都没错。可是,我们又做过什么?我们是“马铃薯”吗?

    社会的大花园里要百花齐放,自然要有“珍惜物种”;对那些奇异的“植物”,社会势必要给予特殊的呵护和关爱,因为他们是“少数”!他们特殊的存在方式大众也许不能被理解,但对于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未知的前途,却至为重要。我想,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可能体现其如何对待”少数",对待那些“特立独行”者!

    “珍惜物种”需要更多的呵护,有的花儿凋零了,可其他的“珍稀物种”,还存在花园的角角落落。请我们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帮他们熬过严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