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州橘红

 一木尚土 2017-09-26

​化州古时荒凉的地方,瘴气多,民众多患痰饮。相传有罗辩者,怜悯民众苦困,种橘于“石龙”城内,所产橘红,消痰化饮有神效。明、清间,州人在州城建“华严庵”纪念罗辩,庵门楹联云:“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明万历年间(约于1600)编纂的《高州府志》“药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红的记载。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对化州橘红的记述,除有传说、药效、价值、辨伪、土壤、气候、种护、采集、加工、上贡、产地及标图外,还有大量歌颂化州橘红的诗文。

清代中叶,全县种植橘红300多亩(约1万多棵)。清末民初,因战火频仍,加之当局只顾索取,不问生产,橘红受损更大,至1949年,全县仅存30多亩(约2000余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50年代拨出专款,以复苏旧橘园,开辟新产区。1962年成立县橘红生产办公室,并委托药材公司主管橘经生产、加工和收购销售,橘红面积逐年扩大,70年代初,全县橘红发展至3000多亩,1985年增至8500亩(约17万棵)。县人民政府又组织了中药学行家对化州橘红进行系列的研究。为挖掘地方生产优势,1987年赖家园橘红制品厂扩建为中药厂,职工由原20多人增至100多人,生产橘红系统药品,进一步发挥橘红在医药上的作用。1988年该厂批量生产橘红系列药品。州橘红介绍化州橘红系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药用部位为未成熟果实和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在产地加工时将橘皮用刀分成两层,外层为橘红,内层则为橘白。商品名称毛橘红。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的功能,[1]化州橘红相册(18张)为常用中药。药用历史相当悠久。当地有正毛化州橘红和副毛化州橘红两种,前者是正品,为常绿灌木,主干明显,粗而短,一般高0.5~1米,树冠高4米左右,枝梗短而粗壮,基本无刺,嫩枝梗稍扁起棱,密被绒毛,单身复叶互生,叶片厚,椭圆形,叶翼倒心形,叶片边缘密布绒毛,嫩叶尤多,叶腋处生总状花序或花束,花萼呈杯状,萼片4浅裂,花瓣4片,矩圆形,白色;果实球形,多心室,幼果全身被雪白绒毛。花期2~3月,幼果期3~4月,果熟期10月。除了化州产橘红外,中国的一些地区也产橘红,其中樟红系产于浙江黄岩地区的橘红;建红其形呈长条薄片,色紫红,主产于福建闽侯;温柑红主产于浙江温州,其片薄圆而小;沥红产于衢州,色橙黄带青,久贮过夏则变灰黑,较次。在全国各地所产的橘红,以化州橘红为主,药效也以广东化州产的为佳,医药著作所记载的橘红或"化橘红"就是指化州橘红.

我市申报的“化橘红”、“化州橘红”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最近,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这是橘红在全国目前唯一获得批准注册商标的县市。[5]橘红之家表示,这意味着化橘红、化州橘红真正指的是化州地区的橘红,其他地方不可以使用该名称。现橘红商品均分等级。橘红商品以片大而薄,色橙红,质油润者为佳。以毛多而居佳。化州橘红有"正毛化橘红"和副毛化橘红"之分,据药理分析,"副毛化橘红"的药效是"正毛化橘红"的50%左右.橘红功能理气化痰,健胃消食,用于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之证。因其性偏温燥,故对寒湿阻气者效果更佳,常配苍术、厚朴同用,如平胃散;偏于中气虚寒者,常配党参、白术、炙甘草同用,如六君子汤;用于痰湿阻滞之咳喘、痰多而稀白、胸闷不适等证,常配半夏、茯苓同用,如二陈汤。在滋补药中稍佐该品,能醒脾助运,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更好发挥滋补药的功用。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它含有挥发油、肌醇、维生素B1、黄酮甙等,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能稀释痰液,有利痰的排出;还可降低胆固醇、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以防止微细血管出血。其味道根据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的,个人觉得橘红有点苦,苦之后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个人建议,不是化州本地的吃橘红,效果真的不错,因为本地人喝的水和橘红吸收的成分是差不多的。化州柚呈对折的七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单片呈柳叶形。完整者展平后直径15~28cm,厚0. 2~0. 5cm。外表面黄绿色,密布茸毛,有皱纹及小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外缘有1 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内侧稍柔而有弹性。气芳香,味苦、微辛。柚:外表面黄绿色黄棕色,无毛。果被柔毛,果皮比柚的其他品种厚,果肉浅黄白色,味酸带苦,不堪生食。果期10-11月。品种多,自然杂交种也有,二者合共不少于100个品种品系。[3]柚以果肉风味分为酸柚与甜柚两大类,或以果肉的颜色分为白肉柚与红肉柚两大类,

也有以果形分为球形或梨形两大类。但不论酸柚与甜柚都包括有白肉与红肉、球形与梨形柚类,甚至还有乳黄色果肉的。至于红肉柚的果肉有淡红至紫红色。酸柚的果形通常多为扁圆形或圆球形,果皮较厚,含油份较多,果肉味酸至甚酸,有的尚带苦味及麻舌味。酸柚常用作砧木嫁接柚类。柚有自花不育倾向,故种植园栽种某一品种时(尤以沙田柚),应适当地混种一些酸柚,以提高其结果率。柚花有趋于单性花的倾向,即雄蕊不育,即使在两性花中的雄蕊,也有相当比例的花粉是发育不全的。据观察,这类花结成的果是无子的,例如湖南省安江的无核柚。柚与橘同时见于我国文字记载的约于公元前3至4世纪,其时长江一带已有橘和柚种植,并都被选为贡品。但是,我国古书记载的柚是否与现今所称的柚同属一种植物,曾有争议。田中长三郎以日本一些古书和日本民间都叫香橙为 Yuzu 来推论认为我国古代所称的柚是香橙而非现今习称的柚。日语的 Yu 与汉语的柚同音,Yuzu 即汉语的柚子。其实,汉语的柚是柚,日语的 Yuzu 是日本民间叫的香橙,二者有别。不因二者同音就硬要中国人指的柚说成就是日本人叫的香橙,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本末倒置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始于秦汉而盛于汉唐。然而,早在秦汉以前的我国古书已有柚的记载了(见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就是说,柚一名先于香橙。的确、16世纪时,一些医学著作,还有少数本草,把柚与橙混淆了,将柚误认为酸橙以至宽皮橘类。因而《本草唐本志》(公元1578年)特为这个问题作了澄清。至于4世纪时裴渊的《广州记》,9世纪时柳宗元的诗文中提到的柚,以及12世纪时《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著作中提及的柚无疑都是与现今所称的柚同为一个物种。因为南方不产香橙。由于柚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品系繁多,本志仅简列其中的优良者及个别地区

化州橘红

的风土品种。      花序有花少数或单花腋生,花大小如柚花,但除花萼裂片顶缘被毛外其余无毛;雄蕊20-25枚。不同程度地合生成5束;柱头约与子房等大。果扁圆形,少有近圆球形,果顶稍凹陷,有明显环圈,或有乳头状突,蒂部平坦或微凹,有放射沟,果皮甚粗糙,常呈肉瘤状皱劈或略平滑,淡橙黄色,油胞大,油量多,甚芳香,果皮厚达2厘米或不足1厘米,绵质,稍难剥离,果心疏松或稍充实,果肉淡黄色,甚酸,常带苦味,瓢囊壁颇厚且韧;种子略多,略明显的脊棱,子叶乳白色,多或单胚。果期约11月。

产长江两岸及以南各地,均栽种,通常作中药用,用以代枳壳。

化州橘红传说:栽培上有细皮香圆或称滑皮香圆与粗皮香圆或称香圆枳壳又称粗皮枳壳,后者的香气最浓罗仙翁植橘红

一日,从罗江西岸上游走来一人,只见他步履轻浮,一步一喘,满身病态。

这人来到罗江口走上石龙头,来到一棵绿叶成荫的老树底下,一路的咳喘,似乎已使他筋疲力尽,再也走不动了。这时,他觉得喉里火燎,胸口气闷,很想喝水。刚好他身旁的小石坑中有点积水,他俯下身去,对着石坑里的水就喝,几口水落肚,浑身舒坦,他也就睡过去了。不知过了多少时辰,他一觉醒来,只觉得喉清肺爽,咳嗽渐止,精神也好了很多。这时,他记起刚才饮的水,他低头一看,石坑正在树的根部,坑中的水青黄青黄的,水面飘着不少的花,有很多花已沉于坑底;再抬头望,这棵老树正开着满树的花,芳香袭人。他明白:这就是橘红老树,是这树的花治好了他的病!他想,现在有不少人犯了咳嗽病,何不将橘红广为种植,为天下人治病?主意一定,他即在紧挨老树的地方搭起了一间草庵,住了下来。每天,他剪下老树的枝条,移植到附近的山地。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接枝不止,经过三三归九个春秋的辛勤,宝岭下橘树成荫,橘花飘香,橘红果挂满了枝头。他用橘红花、橘红果,不知治好了多少咳嗽病人。

一晚,皓月当空,橘香四溢,突然间,空中笙鼓声动,一只白牛凌空而下,落在种橘人的身边。他背起了药蒌,带着橘红果、橘红花,跨上牛背,和着笙鼓,顺罗江而上,为罗江两岸、为天下的人治病去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人就是罗仙翁。

州民为了纪念罗仙翁护橘、植橘之功,便在州城东门侧建了宏伟的“罗仙门”和“华严庵”。庵门楹联云:

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枝经手植

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