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大文研讲座(54) 当前国际秩序与世界政治趋势 时间:2017年9月28日(周四)14:00 地点: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B102 主讲人: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文研院学术委员) 主持人:袁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文研院学术委员) 【讲座提纲】 一、 何谓“国际秩序” 力量格局: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是哪些,它们的实力对比如何,它们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 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规则 二、 现代国际秩序的演变 1945年以前:力量格局从多极格局演变为两大对抗的军事集团;主要游戏规则是通过战争手段争夺领土、殖民地、势力范围、战略资源 冷战时期:力量格局是两极结构与第三世界;主要国际规则是军备竞赛与核威慑,两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的竞争,民族解放(“非殖民化”) 三、 当前国际秩序的特征 力量格局: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印度、日本六大国际力量呈现“一、二、三”的梯形权力结构;美欧日“西方集团”仍占据优势和话语权,但遭遇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非西方世界的强劲挑战 主要国际规则: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暴力手段解决国内政治冲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稳定等市场经济规则;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核安全、网络安全、太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跨境犯罪、海盗行为;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四、 国际秩序的基础是世界政治及不同的价值观 国际力量格局和国际规则的演进,或平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变化,反映的是世界范围和各国内部政治的深层变化 基辛格的《世界秩序》指出,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 五、 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 战争和人类暴力逐渐减少,但战争的毁灭力增强 技术推动了人类进步,但也造成了对地球生态越来越大的破坏,使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政治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物质财富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但各国之间、各国社会内部的阶层之间受益不均衡,但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平等 在个人自由、尊严和族群平等、宗教平等、性别平等方面,人类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公民自由和权利在某些方面也受到更多约束 以法治、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政治制度是历史进步的结果,但民主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多样,并无一定之规 基于种族和文化的民族主义十分强大 宗教信仰的生命力无穷无尽 全球政治体系朝着有序的方向演进 六、 时代潮流的变迁 从农耕时代到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时代 战争与革命时代(20世纪初到70年代末)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980年代后) 信仰与公正是新时代的主题? 七、 从国际秩序和世界政治潮流的角度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 中美关系与“修昔底德陷阱” 朝核问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东问题与“文明的冲突” 【主讲人简介】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兼任中华美国学会荣誉会长等。1948年11月出生于广州。1968年至1978年为内蒙古东乌旗和河南陕县下乡知识青年、河南三门峡水电厂工人。1978年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1991-200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2001年至2009年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2005年至2013年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曾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1982-198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1984-1985)、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系(1990-1991)任访问学者。2001年8-12月任美国加州克莱蒙·麦金纳学院亚洲事务访问教授。2011-2015年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环球学者”。在《美国利益》(The American Interest)、《全球亚洲》(GlobalAsia)等刊物任国际编委。 王缉思教授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亚太安全。著有《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多元化与统一性并存: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和唐士其共同主编)、《中美战略互疑:应对与解析》(与李侃如合著)、《大国关系:中美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大国战略: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