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饼茶--沧浪茶馆

 liuhuirong 2017-09-27

来源:中国茶文化

  团饼茶,亦称“团茶”、“饼茶”、“片茶”,是唐、宋时的团状或饼状茶叶。


  唐代陆羽(733-804)《茶经》引三国魏张揖《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


  宋代欧阳修(1007-1072)《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为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


  宋代熊蕃(未找到头像,生卒年月不详)《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宋大观(1107-1110)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鲜叶经蒸青、捣碎、压模、烘干而成。

  唐、宋时是饼茶生产的鼎盛时期,唐代的顾渚贡茶、宋代的北苑贡茶都是专门用于进贡皇室的饼茶。团饼茶形状有方有圆,大小不一。唐代饼茶表面无纹饰或图纹简单,而宋代饼茶表面龙凤纹饰则极为讲究。各种进贡的大小龙凤饼茶都有吉祥的茶名,如万寿龙芽、无疆寿比、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太平嘉瑞等。
  至明代洪武帝朱元璋(1328-1398)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颁发了废团茶兴叶茶的诏令后,团饼茶生产日衰,渐被淘汰。

  明朝之前,茶叶交易以饼茶和团茶为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三点原因:
  1、因为龙凤团茶这种制茶法工艺复杂,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它只满足少数人的享乐,大部分人或者说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那时的团饼茶素有“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的说法。真正是黄金有价,贡茶无价。朱元璋少时贫穷,深知社会底层人的辛苦。他知道,这种龙团凤饼制茶方式的延续,距离普通人民大众愈来愈远。因此下决心取缔这种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饮茶的快乐。
  2、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制度,造成当时的各级官吏对茶农与茶工的剥削愈演愈烈。到元代时,多次爆发了小规模农民暴动,反抗朝廷对茶农的盘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朱元璋取缔“龙团凤饼”的同时,也一并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
  3、宋代过分强调制茶技艺,追求工艺至高至极。在制茶技艺达到顶峰之时,反倒出现无技可施。这就使一部分制茶工匠在技穷之后开始走向“旁门左道”。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与滋味,他们便将龙脑及一些香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香味添加剂的东西,混入茶中,使品茶者明显感到不同于其他茶的味觉,以便胜出。这种近似“掺假”的方法在当时不是少数,而是一个普遍现象,被记录在很多茶书里。可见,中国的制茶领域里的“造假”现象,自宋代起始,就一直作为行业内的“潜规则”存在,有的甚至被奉为“祖传秘方”、“祖传秘制”,一直延续至今。今天我们市场仍盛行的一部分所谓的“奇香”与“高香”茶,都与香味添加剂有关。
  但不管怎么讲,明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使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很多茶叶史专家对明朝朱元璋的做法至今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中国的制茶技术发展在宋朝达到顶峰之后,则由盛转衰。其转折点就在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